德育實踐活動是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思想品德形成規律,抓住學生中的焦點問題,有主題、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的一種教育途徑。如果能注重“體驗”和“感悟”的教育方式,激發學生自主參加的欲望,使學生主動愉快地投入,德育實踐活動就可成為學生品德形成和發展的動力。
體驗是指學生在生活環境中去親歷各種實際現象,用自己的心靈去體驗人、事、物、境中所含的各種因素,再通過情感催化達到提高道德認識、激發道德情感、實施行為教育的目的。俗話說得好,聽過的容易忘記,看過的印象不深,唯有體驗過的才難以忘記。在德育實踐活動中,教師通過現場創設體驗情境,讓學生完成體驗的過程,使學生在興趣、求知、探索中實踐體驗,變枯燥的說教為心靈的溝通與情感的交流,變深奧的教育內容為無形的滲透與正面的激勵,在濃郁的教育氛圍中,使學生心靈有所感悟,使思想道德教育的豐富內涵內化為學生自身的道德品質,外化為相應的行為規范。如“關愛殘疾人”主題班會課,課中教師帶學生做了一次體驗活動,讓大家把教科書拿出來,翻到指定的頁數。學生們很快就做到了。這時教師要求大家不能用手,把書翻到指定的頁數,學生嘗試著各種辦法,有的用嘴來翻書,有的用下頜,還有的用胳膊肘兒,學生累得滿頭是汗,快的要幾分鐘,慢的要十幾分鐘。這時教師相機說,翻書是一個非常容易的動作,大家幾秒鐘就可以做到。可是在失去雙手的情況下,我們卻用了十分鐘左右。大家思考一下,生活中對于我們來說非常容易的事情,如果肢體不健全了,還會那么容易嗎?殘疾人都會遇到怎樣的困難呢?體驗過后你的感覺如何?一名學生這樣說,以前我沒有感覺到殘疾人生活會很困難,以為不就是缺個胳膊少個腿兒嗎,有什么難的呀!今天的體驗活動讓我體會到了失去雙手的結果有多可怕。今后我一定盡力幫助那些殘疾人,也要保護好自己。通過體驗,學生切身體會到了殘疾人的困難;實際的體驗比語言要更生動,更有說服力,學生接受起來也更容易。
感悟是指人們對特定事物或經歷所產生的感想與體悟。真正的感悟來源于人們的親身經歷與感受,有的是漸漸的領悟,有的則是瞬間的開悟。正是不斷的感悟使人們對人生、對事物以及對世界的看法發生改變。在德育實踐活動中,常常出現“活動有余,思維不足”的現象。原因是我們更多地關注了看得見的顯性的行為活動,如讓學生去調查、訪談、查找資料、考察、社會宣傳、公益勞動等,而忽略了學生隱性的思維活動,導致活動流于形式,為“活動”而活動,出現“活動”后無思考的現象。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營造安靜的空間來思考,要給學生提供思辨的機會,促成他們的靜思、質疑、靈感和相互間思想的交流、碰撞;要引導學生適時地反思、評價自己的活動,促進學生由“感”而“悟”。如“團結就是力量”主題班會課中,教師組織學生觀看影片《南極大冒險》中的片段。影片中雪橇犬為了救同伴,分工明確,統一行動,成功捕獲小鳥,在都很饑餓的情況下,把食物讓給受傷的雪橇犬,最后使同伴一起獲救。教師在觀看影片的同時給學生必要的語言引導,學生不只被雪橇犬的行為而感動,而且有所感悟。于是,教師提出了思考的問題:如果我是那條受傷的雪橇犬感受是什么樣的?如果我是它們當中的一員我會做什么?放棄同伴可能是最好的辦法,你同意嗎?你有過類似的經歷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講出了自己成長中的經歷,一步步意識到影片中的情節是實際生活的升華,深刻地感悟到:雪橇犬能做得那么好,何況人呢!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里就應該相互關愛、相互幫助、相互支持,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更美好!學生的感悟使活動獲得了提升,達到思辨層面的境界,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社會責任感、個性品質、思想境界等方面得到發展,讓活動達到了較高境界。
在德育實踐活動中,教師一定要注重過程中的體驗目標和感悟目標的實現。關注那些在過程中非預設性、不確定性、動態性的體驗、頓悟、靈感和不斷產生的新的體驗、新的觀念、新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讓學生在實踐中經歷,在經歷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不斷豐富和深化學生的認知程度,啟發和引導學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道理,這樣的德育實踐活動學生才會更喜歡。
E-mail:114153580@qq.com
編輯/岳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