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副教授,心理分析博士,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精神分析專業暨安娜·弗洛伊德中心博士后。
現為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心理學系副教授、黑龍江省心理學會副秘書長、黑龍江省家庭教育學會副秘書長,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AAP)個人會員(Individual Rooter),IAAP中國發展小組和華人心理分析聯合會認證心理分析師和沙盤游戲治療師。
目前研究領域為:親子關系,中國文化的心理分析,心理分析等。
臨床工作方向:應用沙盤游戲治療與榮格心理分析促進幼兒與成人的情緒社會性發展。
E-mail:32547900@qq.com
“偽娘”一詞來源于日本動漫的一個概念,泛指“擁有女性美貌的男性角色”。在之前的一檔娛樂選秀節目中,登場的男選手們個個嫵媚多姿、雌雄難辨,在評委和觀眾多次“驗明正身”的質疑中紅遍網絡,由此引爆了“偽娘”風潮。如今,這股風潮也漸漸刮進了校園。
男子漢本應陽剛氣十足,然而當下,從幼兒園到大學,為數不少的男孩子嬌滴滴的,行動扭扭捏捏,比女孩子還要膽小怕事。
針對這個現象,某市中學制訂了“陽剛男生”標準。標準包括:尊重女生正常交往、不耍貧嘴不罵不鬧、勇敢堅強不怕挫折、崇拜英雄敬仰模范、心理健康舉止穩重、愛憎分明有正義感、生活健康志趣高雅、禮貌待人不要粗魯、不留怪發不穿奇服等。
“陽剛男生”標準在互聯網上被迅速轉載。“男生不陽剛”這一普遍現象以及透過這一現象折射出的問題令人深思。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了“男生不陽剛”,又有什么辦法能幫他們找回本應具備的男子氣呢?對此,網友的看法褒貶不一。
會呼吸的痛:缺啥“補”啥。應該說,這個學校的做法符合絕大多數教育者和家長的想法。男生缺少陽剛,那就制訂 “陽剛男生”標準;女生缺少賢淑,那就制訂“秀慧女生”標準。以此類推,似乎只要是學生缺失的,都可以通過“教育”補上。殊不知培養學生,環境更重要。學生的性格也絕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形成的。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他們所接觸的環境以及人和事,才是制約他們性格形成的決定因素。我們憂慮學生們的性格,先要反觀我們給孩子創造的成長環境才是。
名花解語:現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寶貝,家長舍不得孩子受半點委屈,有些學生甚至到了中學生活依然不能自理。此外,在獨生子女普遍化的今天,學生們在得到更多關愛的同時,也比以前的孩子更加以自我為中心。正是這種長期的溺愛,才致使男生們缺乏陽剛。
星語長天:一般男生比女生的智力和情感發育晚一些,因此在小學和中學階段,女生經常被樹為榜樣,男生長期得不到認可。老師和家長為了省事,總是以“乖”為標準來要求學生,男孩生性好動,卻非得規定他坐得端端正正,把手背在后面聽課。學校尤其是小學和初中階段,應允許學生張揚個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適應能力。教師更應該明確男女生的性格差異,給男生以更多的寬容。
山水之間:如今的女孩不像女孩,男孩不像男孩,都是受了流行文化的影響。再不能任中性化流行文化在電視上泛濫,避免小男生跟風模仿。
日出的幻想:在幼兒園和小學,男女教師比例嚴重失調;來開家長會的大多是母親,父親往往以工作忙為由缺席,致使男性氛圍嚴重缺失。教師要建議男家長多跟孩子溝通,學校可組織男老師當“副班主任”,讓男老師全部參與班級管理,盡可能地增加男教師與學生的接觸機會。
懂不丁點兒:無論幼兒園、小學還是中學教育,都過多地傾向于知識技能方面的學習,人格的塑造、良好個性的培養教育,尤其是“性別教育”嚴重缺乏。
寂小寞:我以前班上有個男生有點“娘娘腔”,天天跟女生一起玩。老師和同學經常對他指指點點,經常嘲笑他。我想對于這樣的學生,教師應該給予正確引導,而對那些鄙視他的學生要進行教育。
奇跡海:真正的秩序、責任其實是從自由中衍生出來的,學校越是給予學生權利,學生越能懂得自律。什么都替他們想到了、做完了,畢業后他們又該扶著誰的手向前走?教育環境和評價制度不應過多地打壓學生的天性,把在教室死記硬背的時間讓一部分出來,帶學生們在運動場上奔騰,學生想成“偽娘”都難。
總有一天:我小的時候,跟父母上山打過柴挑過擔子,明白一個真正的男人應該怎樣做。家長應該抽出一點時間,引導男孩子做一些男孩子該做的事情。學校也應多開展一些類似軍訓的活動,條件允許的話最好辦成軍校的形式,用軍人的姿態對待學習、對待生活,也許能對孩子們有幫助。
當前,男生缺少陽剛的現象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學校能意識到這一現象和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實際情況采取措施是值得欣慰的。但真正落實起來并達到社會效果,絕非一個“陽剛男孩”標準就能解決的,這里面的深層原因涉及很多方面,應引起社會的全面重視。下面筆者就從心理學角度談一談對這種現象的看法、最新的觀點、以及落實到教育當中應注意的問題等。
到底男孩應該什么樣?女孩應該什么樣?這個問題涉及到的其實是性別角色問題,更確切地說,是關于目前這個時代和社會的“性別角色期望”和“性別角色認同”的問題。我們只有澄清了幾個概念之后,才好討論這件事。
首先要澄清的兩個概念是“生理性別”和“性別角色”。生理性別由先天遺傳的基因(性染色體)和性器官所決定,很容易通過外生殖器加以區分,正常情況下終生不變。性別角色則是指一個人的心理行為特征當中與生理性別相聯系的一系列人格性質,由后天養成,受經濟、文化、社會風氣、家庭教育等心理社會因素的影響,由生理性別與這些社會因素的互動過程所決定。一個人的性別角色身份,即通常說的男性氣質或女性氣質(男性化的或女性化的),又可稱為心理社會性別。
要澄清的第三個概念是“性別角色期望”。這是指人們對于不同性別的行為、責任及相互關系所具有的一系列觀念和期望。這些期望或觀念的具體內容存在著社會差異、文化差異、時代差異、群體差異以及家庭差異。也就是說,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群都可能會有不同的性別角色期望。上文所說的“男孩要陽剛”“女孩要溫柔”以及某學校所設立的“陽剛男生標準”都屬于性別角色期望的內容。
性別角色期望的內容具有時間上的穩定性,但也會隨著經濟和時代的發展慢慢地發生變化。比如,中國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歷史長達兩千余年,因為耕種土地以體力為主,所以才會發展出以生養男丁為頂級大事的社會文化。曾經的“男主外、女主內”的角色分工,“男尊女卑”的角色等級關系劃分都基于此。直到工商業的發展取代了農業的首要位置,機械化大生產的普及使智力發展能夠替代體力不足,在體力上毫無優勢的女性才有機會、有可能與男性一起接受教育、發展才智,性別角色關系也因此得到深刻改變。在過去千余年,各行各業都由男性完全壟斷,在近百年間,這種狀態飛速變化,從政府要職到“飛天”的宇航員,女性的身影從無到有,從少到多。1905年中國設立第一所女子高等學府,到1999年女大學生的比例已達39.4%,到2006年博士生中女性比例也已達35.7%。隨著女性與男性一起接受相同教育的時間越來越長,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過去曾被認為專屬男性的特質,比如理性、思維縝密、處事果斷等,也同樣成為現代知識女性的特點之一。而情感豐富細膩、重視人際關系、擅長言語表達等特點也不再為女性特質所獨有。進入21世紀,教育的廣泛普及使智力發展水平不再有明顯的性別差異,信息網絡的發達更使青少年接受信息的途徑比以往所有年代都有了更大的擴展,因此新生代年輕人的性別角色差異必然日益縮小,并出現互補與彌合的傾向,反而是不同代際之間對于性別角色期望的差異將日益增大,這也是前文當中很多成年人感嘆“男孩不陽剛”的深層原因。而前文所述的某中學所制訂的“陽剛男生”標準,其實在筆者看來,實在沒有哪一條必須成為某個性別的專屬特質,反而應該是現代男生、女生都應當具備的特點。
整體而言,社會比較容易包容有男孩特質的女孩,如女扮男裝的花木蘭成了大家心目中的英雄;但反過來,男扮女裝直至今日仍然讓人覺得不好接受,焉知其中沒有“男尊女卑”心理定式的延續?縱觀歷史,中國男性身上的女性特質一直多于西方。西方受古希臘文化以及“騎士精神”的影響,男性以強壯而有力量為美。而中國的男性大致可歸為文人和武士,且由于政治統治的需要,一直以文人為尊,這些文人常以“風流倜儻”“羽扇綸巾”“儒雅”“清秀”為榮,這些特質又有哪一個與“陽剛”有關呢?
對一個人性別身份的判斷被稱為“性別角色認同”(簡稱性別認同)。一方面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性別身份在心理上的確認與判斷,比如將自己視為男性化的還是女性化的;另一方面也可指其他人對當事人性別角色的識別與判斷。這兩種判斷都取決于當事人的外在行為表現與判斷者自己所持的性別角色期望的相符程度。因為涉及到判斷者自己所持的性別角色期望,所以必然存在“見仁見智”的問題。同時性別認同的概念也用來形容一個人性別角色身份形成的過程。比如兒童在3歲左右才能識別和標定自己和他人的性別;六七歲時才能懂得人的性別不會隨服飾、形象或活動的改變而改變,也不會隨年齡增長和自己的心意而改變。在這個過程中,隨著性別角色知識的增多,慢慢出現了性別角色偏愛(3~5歲是第一個高峰,青春期是第二個高峰),出現性別角色行為的有意識采擇,逐步獲得性別角色身份。青春期時由于性生理的發展,會產生強烈的與性別相聯系的性意識與心理期望,對不符合性別特質的行為表現更為排斥。但是過了這一階段之后,則開始能夠意識到性別角色期望只是社會習俗,并非固定不變的規則,性別角色偏見會慢慢減少。
在現代性別角色的分類研究當中,除了男性、女性角色的傳統區分之外,還另外增設了兩類。一類是性別角色未分化導致的“中性化”, 或者稱“無性化”,指個體身上社會性別角色不突出,既未表現出明顯的男性氣質,也沒有明顯的女性氣質;另一類是在性別角色分化和發展充分的基礎上形成的“雙性化”,指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中的積極特質在個體身上的整合和平衡。當前的性別教育研究發現,那些在成年后能兼有“兩性之長”的人,如兼有溫柔、細致等氣質的男性和兼有剛毅、果敢等氣質的女性,大多智力、體力和性格發展全面,文理科學習成績均較好,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里更能占據優勢地位,在社會適應、情緒調控、壓力化解以及處理包括家庭在內的各種人際關系上,都比其他3種類型更為出色。在教育兒童時,過于嚴格、絕對的性別定型(即男孩只培養其陽剛、堅定、果敢等男性氣質,女孩只培養其溫柔、細膩、感性、依從等女性特點),易使兒童個性發展有失偏頗,進而限制其智力與個性健康的全面發展。
性別角色認同的發展是一個過程,父母親或是教師,哪怕本意再好都不應該人為地揠苗助長,妄圖穿越哪個階段直奔“雙性化”;也不應該強勢地把自己所持的性別角色標準包括人格特質標準強加給孩子,比如強迫兒童“聽話”“乖巧”、無條件地“順從”;更不應該按照自己所喜歡的性別來塑造和對待自己的小孩,比如一心想要男孩的父母按照男孩標準來養育自己的女兒,一心想要女孩的父母卻把兒子打扮得花枝招展;同樣,也不應該無意識地把男孩子只交給奶奶、姥姥、媽媽、女老師等女性來養育,男性也應該加入到教育的隊伍當中來。已有研究發現,在未完成性別角色分化之前,就太早有過多異性性別行為特征的兒童,比如前文中網友“寂小寞”所提到的那個娘娘腔男孩,這類兒童往往會處于被同伴拒絕的邊緣,其自尊水平也較低。
因此良好的性別教育既不應該是“無性化”教育,也不應該只按照父母或成人的喜好來進行,而應該順著孩子先天的性別傾向來加以引導。首先讓男孩(或女孩)先接受和認同自己的生理性別及相關的性別角色特征,樂于做一個男孩(或女孩),之后再探索、學習和吸收異性特質中的正向特征。
總之,如果還是用剛和柔來形容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的話,筆者不期望剛或柔專屬于哪個性別,而是衷心期望今天的男孩子能夠外剛內柔,女孩子能夠外柔內剛,并且能隨著現實的需要自由地轉換,需要剛的時候能剛,需要柔的時候也能柔,這樣,他們將會是美好而健康的新一代。
E-mail:51213148@qq.com
編輯/王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