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療糾紛中,一些患者和家屬往往以自己是弱勢一方,漫天要價、高額索賠,甚至請“醫鬧”來幫忙。先不說因維權過度會傷害醫患關系,如果做出觸犯法律的行為,同樣會受到相應的法律處罰。因此,當遭遇醫療糾紛時,一定要依法維權,當心踏入維權誤區。
誤區一:只要醫方存在過錯就應全額賠償
案例:71歲的曹老太因頭痛、頭暈入住某醫院神經內科治療。6天后,曹老太被確診為腦梗死并被安排住進重癥監護室。因無明顯療效,患者家屬要求出院。經院方勸阻無效,患者于當日上午出院。下午4時,患者病死家中。隨后,患者家屬向醫院提出近20萬元的全額賠償要求。經醫療事故鑒定,結論為“本病例不屬于醫療事故”。但醫方存在“對患者病情觀察監測不到位,病情變化時沒有書寫病程記錄,醫患溝通不夠導致未能及時安排相關檢查”等不足。最后,法庭判決醫院按“一定過錯責”承擔30%的賠償責任。
提示:本案醫療事故鑒定結論是醫方存在“不足”,該不足屬于次要責任性質,法院判決醫院承擔30%的責任賠償體現了公平責任原則,也是比較合理的。患者家屬方的“只要醫方存在過錯就應全額賠償”的訴訟要求是沒有法律依據的,當然也不會得到法律的支持。
誤區二:高索賠就能高受償
案例:趙女士因左腿骨折接受醫院石膏固定復位治療。出院后,她左腳脖旋轉不靈活,顯得有點兒畸形。經雙方協商無果,趙女士將醫院起訴至法院,提出精神損失費、美容費共計31萬余元的高額索賠要求。醫療過錯鑒定認定:醫院存在“未詳細告知患者石膏外固定復位一周內需復查X光片,以便及時發現骨折移位,避免不良后果發生”的過錯,其過錯參與度為20%~30%。經法庭調解,醫院按實際損害的30%承擔賠償責任,同時賠償精神損失費2萬元。
提示:醫療過錯鑒定既能確定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及過錯程度,又能認定其過錯參與度。按醫療過錯鑒定提出索賠更趨于公平合理。經醫療過錯鑒定后,法律只會支持按過錯責任程度賠償原則,不會支持沒有法律依據的“高索賠能獲得高受償”的索賠。
誤區三:不同意鑒定也應賠償
案例:謝先生因頸部不適入院,診斷結果為:樞椎齒狀突骨折,寰樞椎半脫位,強直性脊柱炎。后經寰樞椎三維重建檢查,發現無骨折現象。一個半月后,經專家會診,認為謝先生的強直性脊柱炎是導致發病的原因,醫院的總體治療是正確的。謝先生出院后,卻以該醫院誤診并錯誤治療為由,將其起訴至人民法院,請求判令該醫院賠償各項損失30余萬元。案件審理過程中,謝先生拒絕醫方提出的醫療事故及因果關系鑒定。法院最終判決,駁回謝先生的訴訟請求。
提示:人民法院審理醫療人身損害糾紛案件時,并沒有必須應進行醫療事故鑒定的前置程序及法律規定。但是,醫方在診療過程中是否存在過錯以及過錯與患者損害后果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必須由有資質的專門權威部門鑒定予以認定。若不予鑒定認定,就無法確認醫方的醫療行為是否存在過錯、過錯程度及與患者損害后果是否具有因果關系。如果不做因果關系鑒定也要主張醫療過錯賠償,是不會得到法律支持的。
誤區四:“鬧”是快速獲得賠償的捷徑
案例:馬女士因與丈夫爭吵被打,于當日夜里喝下農藥。20分鐘后,家人發現,并將其送往縣醫院。由于醫療條件有限,縣醫院告知患者家屬最好轉院。不幸的是,馬女士在被送往15公里外的市醫院的途中死亡。于是,患者家屬將尸體拉到縣醫院門廳處,并擺放花圈、焚燒紙錢,引得眾多群眾圍觀,致使該醫院門診工作受到影響。后經醫方報警,公安部門對馬女士的弟弟等二人處以10天行政拘留,并處以500元罰款。
提示:依據《醫院工作制度》第三十條,關于“較重病人轉院時應派醫護人員護送”的規定,本案縣醫院存在顯然過錯,馬女士家屬完全可通過法律手段維權,但絕不可以用違法的方式維權。衛生部、公安部《關于維護醫療機構秩序的通告》提出:在醫療機構焚燒紙錢、擺設靈堂、擺放花圈、違規停尸、聚眾滋事的,由公安機關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可見,“鬧”并不是快速獲得賠償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