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既是一名班主任,又是一名語文教師。這么多年的教學實踐讓我明白,文以養德,文以育人,是語文課的重要功能。這是文學的魅力所在,也是語文課的靈魂,是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獨特地方。所以,當我自己常常被很多經典的文段深深打動時,我就在思考是不是可以把這些直抵我心靈深處的文字,巧妙地運用到我的教學中。
記得一次以“感恩”為話題的作文課。我拿著學生交上來的少得可憐的作文本,讀著一個個硬“憋”出來的故事,心中有說不出的滋味,他們比我們這一輩享受父母更多的關愛,可他們卻渾然不覺,可嘆,可悲啊!作文講評課前,我什么都沒說,只是拿出自己發表在《新青年》上的一篇關于父親的文章──《本分》,深情地讀起來,讀到“他默默地躺在地鋪上,閉著眼睛不出聲。但是,我總是能聽到他的胃‘咕咕’地在叫,我能感覺到他的身體在瑟縮”時,我情不自已,回想起有關父親的種種往事,回想起父親來看我,卻不舍得花錢去餐館吃飯,并在寢室搭地鋪陪我的情景,聲音有些顫抖,很多住寢學生聽到這里,眼角也泛起了晶瑩的淚花。
收起書,我抬頭望著學生,說:“這是我發表的第一篇文章,也賺了人生的第一筆稿費,于是我給父親買了一個很小的可以泡酒的靈芝。那時候,我讀完梁曉聲先生的《普通人》很受觸動,就寫下了這篇《本分》。一篇文章想要打動讀者,就必須先打動自己。只有真摯的情感,才能寫出有感情的文章。要寫真事,書真情,文字才能打動人心。”
接著,我又給學生讀了梁曉聲先生的《大象·小象和人》,我把結尾部分用投影呈現給學生:
又良久,母親娓娓地說:“兒子啊,你的想法是不對的。確實,大象啊,天鵝啊,雁啊,仙鶴和鴛鴦啊,總之某些動物和禽類,在許多情況下常常表現得使我們人類感到慚愧。但即使這樣,媽媽還是要告訴你,在我們的地球上,人類是最可敬的。盡管人類做了不少危害自己也危害地球的壞事,比如戰爭,比如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可是人類畢竟是懂得反省的啊!古代人做錯了,現代人替他們反省;上一代人做錯了,下一代人替他們反省;這一些人做錯了,那一些人替他們反省;自己始終不愿反省的人,就有善于反省的人教育他們反省,影響他們反省。靠了反省的能力,人類絕不會越變越壞,一定會越變越好。兒子啊,你要相信媽媽的話呢,因為媽媽的話基本上是事實……”
我沒有料到那是母親的女人,會用那么一大段話回答她的兒子。
因為兩年來,一想到她丈夫的不幸,她仍對當時袖手旁觀見死不救的那些人耿耿于懷。
剎那間,我的眼眶濕了。
我聯想到了這樣一句話──民族和民族的較量,也往往是母親和母親們的較量。
我頓覺一種溫暖的欣慰,替非洲大草原上那一頭小象,替我罹難的朋友,替我們這個民族。
學生不由自主地讀了起來,聲音漸漸地高了起來,又低了下去,他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這是除了親情的話題之外的另一種感情,更為深沉,略帶沉重,帶給他們對整個人類和地球前途命運的思考。
通過他們的表現,我體會到,他們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他們是一群新時代的高中生,海量的信息和高速發展的科技讓他們有了接觸世界的更多的機會,他們的思想比起我的高中時代更為成熟。因此,用一些比較厚重的文學作品,來激發他們對人類整體命運的思考,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是培養他們語文感悟能力很好的途徑。我相信,通過這堂課,他們不僅學會了“感情真摯”的作文表達技巧,更會對親情和責任有了深刻的理解。
果然,第二天,64份作文齊刷刷地放在了講臺上,作文的情感和思想高度有了一個很大的提高。其中還有兩篇文章《陽光下的落幕》和《你的淚光》獲得了某全國規模的中小學生創新作文大賽二等獎。
與學生分享經典文章,對于我的作文教學起到了很大的幫助,更為我的德育工作打開了一扇嶄新的大門。
班里有一些學生經常惹得任課教師們火冒三丈,與家長溝通幾次后,我發現,這些學生對任課教師的不滿情緒很大。我想是不是可以運用作文教學中的心得,把每節語文課前的成語積累,改成賞析經典文段,進而讓這些學生有所感悟呢?所以,我把自己閱讀過的好文章背誦下來,在適當的時候,說給學生聽。
有一次這些刺頭的小頭目小博的母親給我打電話,向我哭訴因為督促他學習多說了兩句又和小博吵了起來。小博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帶別的女人去了南方,他一直是和母親相依為命,母親恨鐵不成鋼,希望兒子能夠在學業上有所成就,但小博覺得母親嘮叨,并不理解母親的辛苦。上課之前,我請學習播音的學生朗讀了鮑爾吉的《瓜子》,然后,自己又深情地朗誦了這段:
她千里迢迢探望兒子,賣掉了雞蛋和小豬崽,還要節省許多開支才湊足路費。來前,在白天的勞碌后,在煤油燈下嗑瓜子。嗑好的瓜子放在一起,看它們像小山一點點增多。沒有一粒瓜子舍得自己吃。十多斤子嗑亮了許多的夜晚。
停頓地間隙,我若無其事地瞟了小博一眼,我感覺到他的內心在激烈的斗爭。順勢,我又充滿感情地朗誦起了史鐵生《我與地壇》中的段落:
曾有過好多回,我在這園子里呆得太久了,母親就來找我。她來找我又不想讓我發覺,只要見我還好好地在這園子里,她就悄悄轉身回去,我看見過幾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見過幾回她四處張望的情景,她視力不好,端著眼鏡像在尋找海上的一條船,她沒看見我時我已經看見她了,待我看見她也看見我了我就不去看她,過一會我再抬頭看她就又看見她緩緩離去的背影。我單是無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沒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樹叢中,樹叢很密,我看見她沒有找到我;她一個人在園子里走,走過我的身旁,走過我經常待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經找了多久還要找多久,我不知道為什么我決意不喊她——但這絕不是小時候的捉迷藏,這也許是出于長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強或羞澀,但這倔只留給我痛侮,絲毫也沒有驕傲。我真想告誡所有長大了的男孩子,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羞澀就更不必,我已經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
當我讀完,班級里靜極了。我說了一句話:請大家感悟“你能傷害到的人只能是這個世上最愛你的人,因為別人根本不可能在乎你”。我再向小博望過去的時候,我分明地看到他低垂的頭顱,下顎間有大顆的淚珠在滑落。
第二天接到了小博母親的電話,她非常激動,表示萬分感謝。說孩子居然向她道歉了,并且表現得比以往好很多。可見,孩子沒有好壞,或許他們在青春期,有著種種叛逆,但是只要方法得當,給予適當的引導,以文學的清泉澆灌他們精神的涸湖,必將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班級里還有一個男生小石,他父母離異都在外地,只有年邁的爺爺照顧他。因為爺爺不懂得如何和這樣年紀的男孩溝通,他內心的想法沒有人了解,所以,為了引起大家對他的關注,他經常和任課教師發生沖突。無論任課教師是善意的鼓勵,還是嚴厲的批評,他都認為是在嘲諷他。
了解到情況后,在當天的語文課前,我與他的同桌約好,讓他的同桌來朗讀波德萊爾的《狗和香水瓶》:
“我美麗的小狗,我的好小狗,我可愛的杜杜,快過來!來聞一聞這極好的香水,這從城里最好的香水店里買來的!”
狗來了。這可憐的動物搖著尾巴,大概是和人一樣表示微笑吧!它好奇地把濕滑的鼻子放在打開蓋的香水瓶口上。它驚恐地向后一跳,并沖著我尖叫著,發出一種責備的聲音。
“啊!該死的狗!如果我拿給你一包糞便,你會狂喜地去聞它,可能還會把它吞掉。你呀!我的憂郁人生的可鄙的伙伴,你多么像公眾啊;對他們,從來不能拿出最美的香水,因為這會激怒他們,而應該拿出精心選擇的垃圾。”
在大家陷入沉思之后,我又朗誦了余秋雨的《余秋雨人生哲言》中的段落:
是梅里美吧,還是與他同時的一個歐洲流浪作家,記不清了,在旅行筆記里留下一段經歷。
總是瘦馬披風,總是在黃昏時分到達一個村莊,總是問了三家農舍后到第四家才勉強同意留宿。吃了一頓以馬鈴薯為主的晚餐后剛剛躺下,就聽到村子里奇怪的聲音不斷。
似乎有人用竹竿從墻外打落一家院子里的果子,農婦在喝阻。又有人爬窗行竊被抓,居然與主人在對罵。安靜了片刻,又聽到急切的腳步聲,一個在逃,一個在追……
流浪作家感到驚訝的是,始終沒有一家推出門來,幫助受害者抓賊。因為在他聽來,那些竊賊并非什么外來大盜,而只是一些本地小流氓而已。他長時間地豎著耳朵,想聽到一點點除了竊賊和被竊之外的聲音,哪怕是幾聲咳嗽也好,但全村一片寂靜。他終于想自己出門,做點什么,但剛要推門卻被一個手掌按住,壯實的房東輕聲而嚴厲地說:“你不要害我。你一出去,明天他們就來偷我家的了!”
三年后,流浪作家又一次路過了這個村莊;仍然是瘦馬、披風,仍然是黃昏、農舍。但他很快就發現,所有農舍的門都開著,里邊空空蕩蕩。他急步行走,想遇到一人問問,但走了兩圈杳無人影,他害怕了,牽著瘦馬快速離開,投入暮色中的荒原。
村莊廢棄了,或者說毀滅了。
班級里鴉雀無聲。從那以后,任課教師都說小石變化很大,不再與老師發生摩擦了,其他幾個有相同問題的學生也漸漸把心思放在了學習上。
后來,我所執教的這個班語文的高考平均分是全校最高的,考上本科的人數也是全校近幾年文科班中最多的,這些都與平時用經典文章與學生進行溝通是分不開的。那年小石也以語文114分的好成績,考入了東北農業大學。前幾天,他在QQ里給我留言:“老師,您的十五王朝(小石當年所在班級是高三·15班,這個班被學生稱做十五王朝),是我一生最驕傲的負擔。老師,我突然想起了你發表的《成功始于覺醒,心態決定命運》這篇文章。”
最近,我讀了當代散文家馬德老師《我是你一筆一畫寫出的奇跡》的文章。馬德老師也是一名高中語文老師,他的班里有一位寫字潦草、性格倔強的學生──李先生,無論老師怎么教育,他都不理會,甚至以一句“我的字就這么寫了,你別管了,我愿怎樣就怎樣吧”來對付老師。馬老師并沒有放棄他,馬老師是怎么做得呢:
我給學生寫批語,向來都是比較自由的筆體。為了李先生,每每給他批作業的時候,我都一筆一畫,仿照課本上的宋體字,工工整整地寫在他的作業本上。有時候,是關于作業的批語,有時候,抄一小段名人名言。但無論是什么內容,我都認認真真,一絲不茍地寫在他的本上。
馬老師的辛苦有了回報,“李先生”開始模仿老師的筆跡,字在高考前有了很大的進步。這是改變命運的一個轉變——“李先生”考上了一所不錯的大學。他給馬老師寫了一封信,結尾是這樣的:
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不會為一種堅持所改變,老師,你一筆一畫為我批改了三年作業,我就是你一筆一畫寫在這個世界上的奇跡。
老師,謝謝你。
馬老師的故事,使我更堅定了以文育人的執著。是的,在文學的海洋中,我們自己要努力汲取豐富的營養,以適當的方式,針對不同的孩子特點因材施教,我們在傳道解惑的同時,讓文學的甘泉點滴地澆灌孩子們的心田。
E-mail:lili79928@163.com
編輯/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