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知曉的事理很多。然而,在人前承認自己有所不知,有時是一種境界。
俞平伯先生當年給學生講宋詞,吟誦之余,連聲叫好。弟子問好在何處,先生居然說:“不知道。”巴金曾說,有讀者寫信請教寫作的秘訣,“我答不出來,因為我不知道”。一次,物理學家丁肇中在南京一所大學作報告,有學生問:“您覺得人類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質和反物質嗎?”他坦然地回答:“不知道。”又一學生問:“您覺得您從事的科學實驗有什么經濟價值嗎?”他說:“不知道。”又一學生問:“您能不能談談未來兩年物理學的發展方向?”他仍然回答:“不知道。”
按理,俞平伯、巴金、丁肇中都是學識淵博的大師,在回答學生提出的并不那么刁鉆的問題時,竟然都以“不知道”作答,頗有點出人意料。然仔細琢磨,也在情理之中。俞平伯的不知道,實際上以不作答的方式對問題作了最精當的回答。作為文學奇觀的宋詞,其妙處全靠人的心領神悟。如能一言以蔽之,還叫宋詞嗎?巴金說過:“藝術的最高境界是無技巧。”這就難怪他對讀者關于寫作秘訣的請教答不出來,說自己“不知道”了。同樣道理,丁肇中的“三問三不知”,表達出的是一種嚴謹的治學態度。體現了他一貫信守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做人準則。看起來,“天下高見,多有相合”。其實認真說來,大師們坦然承認自己不知道,并不是他們的首創。昔者孟子有云:“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當弟子問他,何謂浩然之氣?這位亞圣竟然說:“難言也。”也等于回答“不知道”。看起來,最真實最切己的人生感悟是找不到言詞的。自古至今,其理一也。
實際生活中,我們常見一些人好為人師,他們口中很難吐出“不知道” 3個字,似乎說了不知道,就意味著學問淺,水平低,沒面子。這種人對別人提出的問題,每每知一說二,甚至知一說十。本來只有“半桶水”,卻偏偏“淌”得很。很會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忽悠”別人,故作博學多才。殊不知,這恰好表明了一種浮躁和淺薄。本想撈點面子,結果適得其反,很失面子。
大師之所以為大師,從承認“不知道”可見一斑。像大師那樣做人,當從勇于說“不知道”做起。
(本文摘自《鄭州日報》)
E-mail:sdm780609@yahoo.com.cn
編輯/申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