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一年里,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全省教育戰線以學習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精神為主線,以啟動實施教育重大改革發展項目為牽動,實現了教育事業“十二五”良好開局,進一步滿足了人民群眾接受優質教育的需求,為“八大經濟區”、“十大工程”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 2011年教育工作成效顯著,為全省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是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進一步落實。各級黨組織和政府及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教育優先發展的一系列部署,把教育優先發展擺上重要戰略地位,建立了落實《教育規劃綱要》的部門協調、分解落實、督促檢查等長效機制,研究制定了教育改革發展的政策措施,優先發展教育已在全省上下形成了廣泛共識。教育投入大幅增加,2011年省屬本科高校經費撥款實現51億元,比2010年增長72%;省本級教育部門預算實現總收入111億元,同比增長42%。全年下撥農村義務教育專項經費14.38億元,有力地保障了農村義務學校教學的正常開展。啟動實施高校化債工作,化解省屬本科高校債務34.4億元,占債務總額的44%左右,從根本上緩解了省屬高校債務壓力。教育系統多年保持和諧穩定,為社會的和諧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是教育改革發展實現了新突破。教育事業全面鞏固提高。學前3年毛入園率、小學5年鞏固率、初中3年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等各項指標均比2010年有一定幅度增長,實現了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和職普教育規模大體相當的目標;全省各類高等教育在校生總規模達百萬人以上,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9.5年以上。教育綜合實力顯著增強。高校國家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研究生規模和學位授權增長水平均居全國前列,國家級科技獎勵位居全國第5位。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穩中有升,初次就業率高于全國近5個百分點。把師德建設作為考核學校辦學質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標,進一步加強了教師隊伍建設。教育服務發展能力穩步增強。緊扣發展大局,優化人才培養結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動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高職銜接和職教集團化、規模化、連鎖化發展,使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實際聯系更加緊密。加強重點學科、重點專業和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大對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問題研究力度,充分發揮了“思想庫”、“智囊團”的作用。
三是一些薄弱環節得到切實加強。全省已建成公辦幼兒園452所,完成了省政府2011年初確定的目標。在義務教育方面,進一步完善了均衡發展政策和工作規劃,啟動實施國家標準化學校試點項目建設,建成標準化學校450所,占規劃總數的45%以上。在職業教育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專項資金近4.7億元,使職業教育基礎能力、教師隊伍、辦學條件等有了很大改善,提高了中等職業教育綜合辦學水平和質量。在高等教育方面,實行高等院校分類指導,啟動卓越人才培養教育項目,開展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和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工作,不斷完善高等學校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建設。
四是教育改革有序推進。在教育體制改革方面,將9個國家教改試點項目列入《教育規劃綱要》和“十二五”規劃,同時設立了一批省級試點項目,與國家項目同步啟動、同步實施、同步推進。在辦學體制改革方面,研究制定了促進我省民辦教育發展政策,創新民辦教育投融資體制,進一步規范了民辦高校辦學行為。在招生考試改革方面,以“平安工程”、“陽光工程”為依托,扎實推進各類招生考試改革,圓滿完成了各項招考和命題任務,人民群眾滿意度大幅度提升。
五是教育公平邁出新步伐。進一步完善資助政策,建立并完善了從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較為完整的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提高了資助標準,確保了學生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關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保障農民工隨遷子女就讀。關心支持特殊教育,民族教育事業取得積極進展。
—— 銳意創新,努力開創教育改革發展新局面
2012年是落實《教育規劃綱要》和“十二五”教育規劃的關鍵之年。重點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把教育優先發展的各項要求落到實處。《省委常委會2012年工作要點》提出,落實好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達到4%的要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強調,今年我省各級政府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財政一般預算支出達到15%。教育經費的增加為事業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更充分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優先發展教育的堅定決心。一要加大教育投入。全面落實國家已經出臺的一系列加大教育投入的政策,確保預算足額安排到位。二要合理確定資金使用重點。總的原則是,圍繞“育人為本”這個核心,以“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為重點,向農村地區、貧困地區、民族地區傾斜,集中財力、統籌設計,突出重點、務求實效。三要加強資金監管,提高使用效益。盡快設立高等教育撥款咨詢委員會,推進高校總會計師委派制度。完善各級各類學校財務、會計制度,建立科學化、精細化預算管理機制,通過科學管理發揮最大的投資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大力推進教育改革創新。一方面,要推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實效。在建設現代學校制度方面,要以加強高校章程、學校教職工代表大會和中小學家長委員會建設為抓手,完善民主管理與監督機制,讓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共同參與到學校的管理和發展中來。在支持民辦教育發展方面,要盡快完善促進民辦教育發展的政策措施,清理并糾正各類歧視性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各級各類教育領域,為民辦教育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在政府教育管理職能方面,要進一步簡政放權,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制定和完善各級各類教育基本標準,用標準引導加大投入、用標準落實問責。另一方面,要確保改革扎實有序、積極穩妥。一要加強對試點單位的指導。深入試點單位,認真研究改革中的新情況、新問題,確保改革順利推進。二要實行動態管理。組織力量對教育體制改革單位進行必要的評估檢查,對那些措施不實、保障不力、群眾不滿意的試點,要及時調整。同時,要及時把改革成效顯著的單位補充到試點中來。三要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改革涉及人民切身利益。在推進改革過程中,要統籌協調,充分論證,把各項工作做得更細、更全、更實。
(三)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一是加快發展學前教育,有效緩解“入園難”。繼續實施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2012年再新建和改擴建450所省定公辦幼兒園,基本滿足適齡孩子入園需求。二是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讓城鄉孩子共享優質教育。進一步完善均衡發展政策和工作規劃,新開工建設、加固216所學校,完成“校安工程”總體目標;繼續實施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建設400所標準化中小學校;促進校長教師合理流動,將更多的優質高中招生名額分配到區域內初中;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緩解“擇校熱”。三是關注特殊群體受教育問題。要確保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加強義務教育階段寄宿制學校建設,高度重視、真情關心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和成長。省財政安排資金7 000萬元,市縣要適當配套,對1 200所農村寄宿制學校食堂給予補貼,讓寄宿制學校學生吃得更好、更安全。四是規范辦學行為,減輕中小學課業負擔。深入實施素質教育,改變對學生、教師和學校的評價制度,形成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全面推進的合力。
(四)著力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加強學生體育鍛煉,大力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著力提高學生藝術教育水平,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二是強化能力培養。注重學生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強化實踐育人。三是改革和完善評價制度。加快制定和完善各級各類教育教學質量標準,啟動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試驗。加強教育質量監測評估,將學生的學習情況、學校的辦學情況、政府的管理情況等向社會公開,接受社會監督。四是提高教師專業化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要把師德放在教師隊伍建設的首位,全面落實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引導廣大教師為人師表、教書育人。采取多種措施加強對大中小學教師的培養培訓,提高教師素質和專業化水平。把黨和政府尊師重教的各項措施落實到每一個教師身上,給教師更多的支持和關愛。
編輯/牛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