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下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要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
教師的評價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學生探究,使教師的評價更好地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契機,有利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讓學生發現自己的優勢領域,同時又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協調地發展自己,盡可能使自己在多方面得到充分發展,為每一位學生勝任學習提供公平的機會。
教師對學生的優點和點滴進步能否給予充分的肯定和熱情的鼓勵,不僅是一個方法問題,也是一個教育觀念的問題,在我們研究如何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的評價對小學生心理發展影響的探究更具有深刻意義。
一、合理評價的積極影響
新課程理念要求我們重視評價的促進作用,使評價真正為學生發展導航。不只是檢查學生的知識、技能掌握情況,更為關注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與方法,以及與之相伴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對學生的評價從過分強調轉向關注質的分析與把握。
(一)用“引導”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新課改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改變,他們從學習的“被動者”變成了學習的“主動者”,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參與,教師也從“灌輸者”變成了“引導者”。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地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地學習。
例如:記得我聽過一節叫《謝謝你,小鬧鐘》的課,老師問學生:“你想用什么方式來感謝鬧鐘呢?”有一位同學朗誦了一首古詩《長歌行》來感謝小鬧鐘,得到了老師的贊揚。課后,就有許多同學通過不同途徑尋找關于要珍惜時間的古詩朗誦給老師聽。
這個簡單的例子足以證明:教師的“引導”給學生的是一種方向性的指導,使學生順其自然地把藝術與生活和文化聯系起來。另外,在讓學生設計小鬧鐘時,有一位同學設計了一只“神舟五號”航天飛船的小鬧鐘,老師又不失時機地表揚了他能把藝術設計與科技聯系在一起,有些學生馬上就設計出“奧運會標”的小鬧鐘和“揚帆青島”的小鬧鐘。可見教師的引導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性。
在教師的“引導”中,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回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質量。教師也在“引導”中更加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以及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養成健全的人格。
(二)用“同理心”對學生進行評價,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同理心是指:“教師要能暫時放棄自身的參照系統站在學生的角度來體察學生的思想行為,感受其內心世界。這樣才會真正了解學生,與學生溝通,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
同理心既是教師本人教育理念的體現,又是教師良好人際溝通觀念的表現,同時也是教師寬廣而深厚的愛的體現。
我班一位學生由于家庭貧困不能去春游,我和同學們出于同情集體捐助使她參加了活動。這個女孩子的心此時是非常敏感甚至自卑的,我的話讓她抬起了頭,“貧窮并不是你的錯,作為集體的一員,你應該參加活動,今天你有困難大家幫助你是應該的。我相信如果哪一天別的同學遇到困難,你也一定會幫忙的,對嗎?”
教師運用同理心對學生進行評價,走進學生心靈,點燃學生心靈的能源、創設讓學生的內在潛能得以外顯的學習環境、鋪設讓學生的內在潛能得以自由生長的心理平臺,并通過心理調試不斷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使學生增強了自信心。現代教育特別強調學生自信心的樹立,因為自信心是一個人成長的根基。心理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
(三)真誠地對學生進行評價,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
卡爾·羅杰斯把真誠解釋為:“自由地表達真正的自己,表現出開放和誠實,表里如一真實可靠。”教師的評價要真誠、中肯,鼓勵和贊揚都要發自內心。
我班一名徐同學經常不做作業,一次期末考試成績也不及格。經過幾天的觀察,我發現該生課上聽的時間很少,要是不催他做作業的話,他就不做,即使做了也是錯多對少。分析其原因,是作業題大多不會做,而作業中太多的錯,又使他喪失了信心。據此,在以后的數學學習中,我經常找一些簡單的問題叫他回答,一旦他答對一點點,就用贊賞的語言予以鼓勵,讓全班同學用掌聲表揚他,漸漸地他能對一個問題答得比較完整了,同學們就更自覺地為他鼓掌。慢慢地他作業及時交了,考試成績也提高了很多,整個人充滿了朝氣,并逐漸克服了自卑心理,變得自信了。
在教學中我發現有學生的發言非常精彩,就做出欣賞的表情,這時,不用你說這位同學回答得怎么樣,學生就會不由自主地鼓起掌來,這熱烈的掌聲比那些一個模式的夸獎效果要好得多,孩子們會爭先恐后的發言,因為他們受到的是最真誠的評價。
真誠地對學生進行評價,就要求教師的評價要新穎、獨特、靈活多樣,滿足學生求新求異好奇心;要適時、恰如其分、不過分夸張。
二、不合理評價的消極影響
(一)數落學生,使學生喪失自信心和自尊心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學校,只有當它能看到孩子的優點比缺點、壞處多十倍、百倍的時候,它才能有強大的教育力量。正確評價學生是老師的天職。只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孩子,就會發現孩子不一般的優點;用贊賞的口吻評價孩子,就會在孩子的心中蕩起一股暖流。” 反之,數落學生就會使他們喪失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校園里,有一些老師為了學生能“乖”,使用最具殺傷力的語言。如:“死豬不怕開水燙”;“你臉皮真厚,要是我,早找個地縫鉆進去了”;“完了,你太沒用了,這輩子算沒有出息了”……這些話可以說是教育語言的“垃圾”,不僅傷害學生的心靈,也褻瀆了教育的真諦!不管教師出于什么樣的目的,都是違背師德的,給孩子帶來的心靈創傷有時會在其成長中留下揮之不去的陰影。
這種對兒童的數落,在教育中時有發生。它們直接指向兒童的心靈,是一種心靈的懲罰。有的老師喜歡把“數落”的語言當成治家的法寶。遇到學生犯錯時,那些語言層出不窮。而學生聽了老師的訓斥,不但不知自己錯在哪了,反而還感到委屈,覺得老師對自己完全失去信任,最后就破罐破摔。
可見,老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是那么重要。教育實踐和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事例足以證明,學生有很強的自尊心,若輕易地傷害可了他們,后果將是十分嚴重的。
(二)漠視學生,打消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愛好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曾經說過:“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質乃是被人賞識的渴望。”孩子是敏感的,他們渴望被老師關注,希望在老師的面前展示他們最好的一面,因此,教師應該運用正確的評價去關注成長中的孩子,不要對他們的行為采取“漠視”的態度,用我們的愛去關愛他們。
教師對學生的“漠視”會產生許多不良的影響,如果長期的“漠視”會打消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使他們產生自己“不行”的想法。
學生“行”與“不行”,老師起著關鍵的作用。孩子年齡小,有時不能全面、正確地看待自己,稍遇挫折與失敗就會產生自卑心理,認為自己不行。而老師的偉大之處就在于從“不行”中發 現“行”,幫助孩子找回自己,發現自己最行、最值得驕傲和與眾不同的長處。而發現學生長處的前提是樹立一種教育理念:學生沒有不好,只有不同;沒有笨孩子,只有潛力尚未發揮出來的孩子。
對于后進生,目前很多教師還在實際生活中習慣性稱“差生”,有些教師甚至對他們“不聞不問”。這樣給那些品德行為表現和學習成績不好的部分學生冠以特定名稱,其實是很傷他們的自尊心,這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暫時出現問題的學生的成長和進步。因為,把后進生定為“差生”的做法,實際就是對這部分學生的不公正的評價,使其精神受到壓抑;輕者變為自卑的可憐蟲,重者產生逆反心理,直接造成學生喪失上進心,教育過程受阻,因而導致教育效果不好。
不要再漠視我們的學生了,給他們以希望,燃起他們學習的熱情,教師的評價是學生認識自己的重要的信息來源。新課程改革實施中,提倡每一位教師從走進、接觸、了解、理解學生入手,建立起平等的、民主的情感紐帶,最終建立起正確的學生觀和師生觀,它將為密切師生關系、提升課程教學水平,并實現學生、教師、學校發展發揮出積極的作用。
現代教育要求培養具有良好素質的人,以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作為教師這一職業,除了要實施教育改革,還要認識到當今的時代也是教育評價的時代。如何使教育評價更具專業性、科學性、與實效性,已成為是否實施素質教育的新問題。
教育是一門藝術,評價應是這門藝術中最絢爛的花朵。評價的藝術性:教者要對每一位學生擁有愛心,要有先進的教育思想,要善于發現學生微不足道的優點,并能以自然、真誠、親和、恰當的多種形式予以贊美,點亮學生希望之火。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平房區新疆第二小學校)
編輯∕高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