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對象的基本情況
石某,男,11歲,4年級的一名學生。由于家境貧困,家由內蒙古遷移到哈爾濱市某農村,租房子生活。母親無工作,多年一直身體不好,父親靠拾廢品賣錢維持生活,生活較貧困,沒有錢給他買新衣服,他的衣服多數都是縫縫補補的。
問題的表現與原因分析
因為父親靠拾廢品養家糊口,剛轉來我校時同學得知后,都不跟他玩,離他很遠就捂住鼻子聲稱他身上有味。因此他存在著較強的自卑心理,覺得自己不如同學,在同學面前自慚形穢。經常招惹同學以吸引同學的注意力,脾氣暴躁,經常說臟話。他不合群,與同學保持距離,每天自己在一個角落活動,在集體活動照相時,總是躲在角落里,或者只留下背影。成績一直是班里的中下等。有時下課就找一些比他小的外班不知道他家境的同學玩。
輔導對策及詳細過程
對策:通過觀察、分析以后,我發現石某的問題主要是人際交往障礙,出在自卑心理,因為他自卑,所以不想去學習,不想做作業,上課不聽講,成績不好,但他又非常好強,在好的方面他比不過其他同學,因此他選擇在差的方面去超過其他同學,在行為習慣上也就表現得差,其實他非常想成績好、表現好。所以我采用激勵的強化訓練方式對他加以矯正,同時,注意改變他的認知水平,調動其情感因素,以鞏固輔導效果。在整個輔導過程中,應特別重視培養其自信心、自尊心、責任感和成就感,重建自信心,拓展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深度,重樹健康、科學和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我與石某進行了長期的交流,取得了石某的信任,并實施了以下輔導方案:
輔導過程:
(一)矯正他的錯誤想法,消除他的戒備心理
我在石某又一次招惹同學后,與他談了一次,告訴了他我對他的想法:“我覺得你非常聰明、有能力學好、做事積極,有很多方面做得非常棒,但是用這樣的方法引起他人注意好嗎?還有沒有其他的好方法?”并告訴了他這樣做周圍同學對他的評價,使其正確認知自己,使他認識到自己行為的危害,鼓勵他以后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重新開始。
(二)正確對待父母,正確分析自己的家庭環境
第一次談話
師:“你覺得你的媽媽怎么樣?”
生:“我的媽媽很好,媽媽非常愛我,她身體不好,總有病,我很擔心。”
師:“是嗎?”
生:“她每年都要打兩次點滴,爸爸總向外面借錢。”
師:“媽媽身體不好,你很擔心。還需要錢去治病是嗎?”
生:“是的”
師:“你是個很孝順的孩子,能替媽媽擔心,我很高興。”
師:“媽媽這么愛你,你每天能為她做些什么呢?”
生:“我不知道。”
師:“好了,今天咱們就談到這里,回去后請你想一想你能為她做些什么。”
拋出問題,使其自己思考應該怎樣做。
第二次談話
師:“聽你爸爸說,你每天回家都能幫助媽媽端碗筷?”
生:“是的,媽媽做完飯,我就幫著她端上來。”
師:“你做的真不錯。”
(生不好意思低下頭。)
師:“媽媽最近身體怎么樣?”
生:“還可以。”
師:“看來媽媽心情好了,身體也健康了,不是嗎?”
生:“是的。”
師:“這一點,你比你的同學做的都好,你覺得呢?”
(生面帶微笑。)
肯定他的做法,幫助其找到自己的閃光點,客服自卑心理。
第三次談話
師:“你的爸爸最近怎么樣?”
生:“爸爸每天撿垃圾,每天回來很晚。”
師:“是嗎?”
生:“每天我們都睡覺了,還沒看到他的人影。”
師:“你的爸爸真的很忙。”
生:“我也知道爸爸很辛苦,有時看到他這么累,心里也很不好受。”
師:“我很理解你現在的心情。”
生:“我不知道我能為他做些什么。”
師:“你能這樣想,很好。”
生:“我想幫助他撿垃圾,但是,如果讓同學看到我和爸爸是撿破爛的他們會笑話我,說我是賣破爛的小孩。”
師:“那你怎么想的,你想幫助爸爸是嗎?”
生:“是的。”
師:“爸爸為什么賣破爛?”
(生無語。)
幫助石某擺正心態,正確面對自己所處的家庭環境,尊重爸爸。
(三)幫助他矯正行為習慣上的問題
1.定矯正目標。
(1)不再招惹同學,與同學融洽相處。
(2)改正說臟話的習慣。
(3)上課認真聽講。
(4)幫助爸爸媽媽干活。
2.矯正準備。
(1)五角星——用吹塑紙制作。
(2)強化物——選擇石某喜歡的東西作為強化物。換取這些強化物所需的五角星是根據石某對強化物的喜歡程度來決定的,有一定的層次性。
(3)交換系統——制定逐步達成矯正目標的子目標,根據其完成情況進行獎懲。
3.實施階段。
第一階段(第一周)
(1)交代輔導的目的,教師、家長雙方與石某簽定協議,此協議是獎勵制實施的保障。每天招惹同學次數控制在3次以內,說臟話次數控制在2次以內。上課不影響其他同學。回家后能幫助父母干一件事。
(2)取得同學(班干部)、科任老師的支持,請他們幫助記錄石某的表現。
(3)矯正目標的子目標可依據情況進行修改和補充。初次實施此方案,可適當降低要求,以使學生有個適應的過程。
(4)在矯正期間,石某每天得到多少五角星,扣除多少五角星,石某和老師都要記錄。
第二階段(第二三周)
提高要求,每天招惹同學次數控制在2次以內,說臟話次數控制在1次以內,上課基本能專心聽講,回家后能幫助父母干兩件事。
第三階段(第四五周)
再次提高要求,全天不招惹同學,不講臟話,上課能認真聽講,回家后能按時完成作業,幫助父母做兩件事。
第四階段(第六七周)
鞏固前3個階段的成果,鼓勵石某主動幫助同學,進行測驗,讓他看到自己的進步。
(四)創造輕松和諧的班級氛圍
減輕石某的心理壓力,并獲得自我價值的體現,這一步與前者同時進行。盡量排除石某的自卑心理,創造輕松和諧的課堂班級氛圍。
1.全班上堂心理健康教育輔導活動課課,使學生們能正確認識自我,接納他人。不要用有色眼光看人。
2.給他安排了一項工作,使石某認識到自我價值。根據石某性格特征,脾氣較暴躁,不會與其他學生正常交往,給其創造環境,安排他管理作業本。每天在核對作業本的過程中,逐漸學會接觸他人,并且幫助他樹立自信,提高他在同學心目中的位置。
3.石某的學習成績屬于中下水平,關鍵是石某的自我評價過低,因而在班中我開展了多次心理輔導課,目的是讓他能正視自己,接納自己,正確地評價自己。
(五)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包括師生,生生之間的多種關系
1.與班主任溝通,多關注。
2.學生之間要學會尊重他人勞動成果,尊重他人,正確看待石某父親的職業。
3.全班進行感恩教育。
(六)為石某申請貧困生補助
學校在申報貧困生津貼時,各班要將貧困生信息上報。衡量全班其他學生的家庭狀況,綜合條件,申報貧困生補助。使石某感受到來自社會、學校的溫暖。
輔導的初步效果
矯正前,石某每天招惹同學在3次以上,甚至出現打架現象。矯正后,石某沒有了打架行為,不再故意捉弄同學,還主動幫老師做事,積極參加勞動,上課能不說話,認真聽講,成績明顯有提高等,表現較以前有了很大進步。在家里能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總體看,石某還是比較懂事的孩子。老師們看在眼里,都說石某確實變了;同學們也不再害怕、討厭他了,說他身上有味了,取而代之的是對他的喜愛。有一次同學摔倒了,他趕緊將同學扶起來送到校醫室,并且安慰他說:“堅強點,沒事的。”還有一次,一位同學生病在教室里吐了,其他同學有的在埋怨,有的捂著鼻子,只有石某主動去拿掃把將嘔吐物掃走,同學們對他都豎起大拇指。
石某的爸爸告訴我,石某現在每天回家寫完作業,就主動幫爸爸干活,給垃圾分類,數礦泉水瓶。到了周末,他還能主動和爸爸一起去撿垃圾,收廢品,儼然是一個小大人。
現在石某的學習成績明顯提高,在同學當中小有威信,自己申請體委崗位,并且成功地被選拔出來,每天他都會為自己制定計劃,都說:窮人家孩子到當家,在他身上明顯感覺到他比其他學生成熟、懂事。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王崗中心小學)
■ 編輯∕高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