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小學生心理危機一次次拉響警報,由此引發的慘劇數量居高不下,駭人程度令人耳不忍聞,目不忍睹。作為政府、有關部門和學校應該為孩子們做點什么?被譽為“最陽光的教育”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夠真正陽光起來,筆者為之欣然。要知道,這千分之一的師資配備,畢竟意味著心理健康這一事關學生身心的隱性指標,得到了應有的高度重視。在對素質教育的理解屢出偏差的進程中,我們的教育終于愿意回歸到對學生人格主體的觀照上,我們的政府終于愿意為這長期的艱巨的“無罪即是功”的浩大工程買單,這是我們教育的自省,更是政府的另一種有良知、有理性的“教育投入”。比起免費配備教科書、現代化教育推進工程等惠民惠生的大手筆來,催生心理健康教育熱潮的明智之舉,更顯出一種人情味。
當然,開設課程、配備教師才是這項工作的起點。心理健康教育的復雜性需要學校、家庭和全社會共同的、恒久的關注。譬如,學校如何將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于各門課程,體現于常態管理的諸多環節,讓優美的“知識學園”成為溫馨的“精神家園”;家庭成員如何追求科學有效的教育方式,變“教育壓制”為“教育關懷”,多傾聽、多對話、對化解,從而為孩子的成長提供最強大的源動力;社會更是一所大的學校,除了博物館、社區文化中心和專業培訓機構外,許多場所的環境熏陶都蘊涵著公眾心理教育的影響力,對孩子的心理成長都會發生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這些影響看來是不經意的,零散的,但有時對孩子成長的心理影響卻尤其明顯。從這個意義上說, 作為一名負責任的社會公民,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擔當孩子的兼職“心理導師”,用自己文明優雅的言行,通情達理的做事方法,陽光向上的人生態度去“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共同搭起一道多姿多彩的“人格彩虹”,一道牢不可破的心理防線。
有人說,21世紀人類最大的疾病是心理疾病。從這個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在孩子成長的位置不可小覷。一個再聰明的人,一個體格再強壯的人,如果他的心靈遭受到病毒的侵襲,那么其精神必定會走向衰敗甚至消亡。作為教育者、家長、一個有愛心的人,都應該深知自己其中的責任。超越自我,以無限的愛心包容孩子,引領孩子;超越成績,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激勵孩子;超越外顯,以細膩的心去體驗,去呵護,去擁抱。
配備心理健康教師之舉,敲響的是今日教育的警鐘,關乎的是下一代的健康與幸福,警醒的是你我他共同的責任。愿我們牽起孩子們的小手,共同沐浴陽光心理的七彩陽光。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臺市實驗小學)
■ 編輯∕高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