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縣創新村級黨組織設置模式
湖北省竹山縣委組織部打破地域行政區劃限制,創新村級黨組織設置模式,建立了聯合黨組織,進一步提升了基層黨組織戰斗力。
村村聯建模式。對一些地域相鄰、資源有較強互補性的村,在平等自愿、資源互補、互惠互利的基礎上,跨區域或就近聯合建立黨組織。目前,已組建村村聯合黨組織10余家。
村企聯建模式。縣委組織部引導規模較大的企業與企業所在村建立聯合黨組織,以企帶村,發揮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企業和農村經濟共同發展。
村所聯建模式。發揮各類鄉鎮站、所信息、資金、技術方面的優勢,以所帶村,建立聯合黨組織,加大站、所的支農力度,扶持專業村發展。
產業聯建模式。本著“產業相同、行業相近”的原則,打破以往以地緣結構設置黨組織的傳統方式,按照產業布局,突破建制村界限、創新設置產業黨組織,將專業技術特長、發展產業相同或相近的黨員劃分到一個產業黨組織。根據農業產業布局特點,聯合相鄰的產業基地以及與產業發展相關聯的中介組織,在得勝、秦古等鎮的6個村建立了聯合黨組織。(陳昊)
蕪湖市花橋鎮推進陽光村務常態化建設
安徽蕪湖花橋鎮以規范村務公開為切入點,將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工作納入鎮黨委、政府對村級的任務考核目標。
規范村監會管理,確保村務公開監督機構健全。以村監會作為村務公開的有效監督平臺。村監會通過參與決策商議、監督決策落實、評議實施結果等,實現全程監督。
規范公開程序,確保村務公開制度落到實處。進一步明確村民代表會議、村務監督委員會在村務公開民主管理中的監督職能作用。詳細規定了村務公開的程序和具體要求,規范了一般事項定時公開、重大事項及時公開、根據村民要求點題公開、財務狀況明細公開等制度。
規范公開內容,確保村務重大事項全覆蓋。對一事—議、籌資籌勞、土地征用補償、土地承包、強農惠農資金發放、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計劃生育、農民低保等事項作為強制性內容納入村務公開。
規范載體建設,確保村務公開家喻戶曉。在各村村部、新農村居民點等人員相對集中和便于觀看的地方設立固定公開欄,通過廣播、村民代表會、發放“明白紙”。鎮政務服務中心查詢臺等多種形式向村民公開。
規范跟蹤管理,確保村務公開見實效。在村務公開后,村委會利用村民代表會議、專題座談、意見箱、電話等形式征求村民意見。對村民提出的詢問和意見,村委會能夠當場答復的,當場給予答復,不能當場答復的,在15日內必須作出答復。半數以上的村民對村務公開的事項不同意的,依法予以糾正,并重新公布。
(車景春)
太和縣設立村級紀檢委監管重大村務
安徽省太和縣推行村務監督委員會制度,加強對村級重大事務決策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促進了村級規范化管理建設。
嚴格程序,選好成員。下發《關于建立村務監督委員會的實施意見》,制定《村務監督委員會選舉辦法》,明確提出了民主推薦、黨委審核、群眾監督、公開公示、依法選舉等法定程序,規范操作要求。
分級培訓,提升素質。縣民政局、縣委黨校聯合辦班,對新當選的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進行集中培訓,各鄉鎮采取以會代訓或專門培訓等形式,對村級監督委員會其他成員進行業務培訓。
落實補貼,保障辦公。目前,全縣314個村(居)務監督委員會都有辦公場所、規范統一的牌子、印章、工作制度和履職記錄,達到了“六有”要求,并逐步實現監督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經常化。
規范流程,有效監督。統一印制《太和縣村級重大事項目錄(試行)》,明確村務公開、財務審批、村集體“三資”管理、惠農資金發放、最低生活保障費發放、計劃生育、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等25項重點監督內容。統一制作發放了村級事務流程化管理工作記錄本和村級事務流程圖。村務監督委員會負責監督流程化管理執行情況,對違反流程化管理的,及時提醒并督促糾正。
(李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