絳縣是晉南一個比較偏僻的山區(qū)小縣,但在全國種苗林果產業(yè)領域里卻獨樹一幟,堪稱全國重要的林木種苗生產及集散地。
自1980年代,這個僅有45萬畝耕地的縣份,累計栽植各類種苗、果樹180萬畝(次),繁育出售名貴優(yōu)質綠化、風景、果品等林果種苗近百億株。若按株距1米栽植,可為地球鑲嵌一條250米寬的綠色長廊。
小小樹苗攪動產業(yè)熱潮
農村改革初期,絳縣一些不甘貧窮的干部和農民從中條山上采集野生山楂籽,在自家庭院及責任田里反復試驗,摸索出快速培育山楂種苗的技術。因市場奇缺,每株售價2元左右,每畝山楂苗竟賺取數萬元,相當于200個農民種地一年的收入。
當時的縣領導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商機,動員家在農村的縣直機關干部回鄉(xiāng),和農民一起種植山楂苗。同時,要求相關職能部門提供資金、技術、物資等扶持。
政府的強力推進迅速演變成群眾性的致富熱潮。當年,全縣種植山楂苗3萬余畝。2年后,出圃山楂成品苗1億余株,涌現出萬元戶1200余個,其中收入高達10萬元以上的冒尖戶130余戶。
從此,歷屆絳縣縣委、縣政府都把林果業(yè)種苗列為農業(yè)調產、農民增收、新農村建設的特色主導產業(yè)。林果種苗及果園面積發(fā)展到12萬畝,綠化樹種、風景花卉、經濟樹種達380余種,年產各類種苗3億余株,林果種苗及相關產業(yè)的年收益達5億多元,占農村經濟收入的半壁江山。
以郝家窯村為例。該村請來弘宇、宇霞2個苗木公司建立苗木種植示范基地,為全村農民提供苗木種植信息、技術、銷售等服務。當年,有210戶種植山楂、蘋果、核桃、國槐等苗木2150畝,第2年部分苗木出圃。僅此一項,全村人均增收3600元。
種苗產業(yè)再升級
近年來,隨著國家退耕還林政策和綠化工程的實施,絳縣將大規(guī)模生產、集約化經營作為種苗產業(yè)的發(fā)展思路,走一村一品、一村一業(yè)的道路。
以往,中楊村僅有少數農戶育苗致富。2000年以來,由村干部和種苗大戶牽頭,組建起10個苗木公司和種苗專業(yè)合作社,僅用3年時間,就輻射帶動全村275戶村民走上種苗致富的道路。全村2200畝耕地,種植苗木面積2100畝,占總耕地的95%。近年來;村民們在太原、臨汾、運城及周邊村莊承包1200余畝耕地種植苗木,收入倍增。2011年,人均收入1.2萬元。
村民王興平全家5口人,在本村種植苗木20畝,在臨汾市、聞喜縣等地與人聯營種植苗木500余畝,還在新疆設立辦事處,承攬當地苗木嫁接的技術活,每年從家鄉(xiāng)招收200余名嫁接能手到新疆嫁接苗木,抽取手續(xù)費數萬元。
溝塄村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崔火焰是恒譽苗木專業(yè)合作社的理事長。多年來,他每年拿出10萬多元,統一提供服務,統一規(guī)劃品種,統一開展培訓,統一供應物資,統一銷售產品,帶動當地及運城、晉城、臨汾千余農民育苗致富。
農民女作家宋玉秀在家鄉(xiāng)北柳村動員周邊村莊138戶山楂種植戶,組建起玉秀山楂專業(yè)合作社。該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集資120萬元,建起儲量200噸的冷庫用于山楂儲存保鮮。此外,還與上海、山東、太原等地的廠家簽訂合同,為社員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徹底解除了當地果農的后顧之憂,每年為社員增收10多萬元。
到2011年底,絳縣發(fā)展種苗專業(yè)村56個,種苗專業(yè)合作社86個,種苗林果專業(yè)戶5200個,建立集中連片的種苗生產基地5.3萬畝。
在發(fā)展種苗的同時,絳縣堅持走長短結合、以短養(yǎng)長、以長補短的良性循環(huán)路子,退耕還林15萬畝,集中連片發(fā)展山楂、蘋果、草莓、大粒櫻桃、核桃、大棗、桃、杏、梨等果園8萬畝,畝年均收入3000元以上。
2000年春,南樊鎮(zhèn)史村從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引進大粒櫻桃種苗,栽植了500畝櫻桃。2006年,實現掛果收益。由于產品品質好、上市早,暢銷周邊城市,售價高達50元/公斤,每畝收入超萬元,全村年人均增收2500元,史村被譽為三晉櫻桃第一村。
林果種苗“硅谷”并非虛名
隨著全國林果業(yè)的發(fā)展,普通種苗漸漸被淘汰,優(yōu)質種苗和新品種成為市場的搶手貨。1998年,絳縣確定科技強縣的方略,縣四大班子主要領導全體出動,登門拜訪中國農科院、中國林科院、西北農林大學、山西農業(yè)大學等農業(yè)院校及科研機構,與之建立起長期而緊密的合作關系。絳縣被列為國家級科技示范縣和科技成果轉化基地。
之后,絳縣舉辦專家農民心連心活動,簽訂成果轉化、技術指導、優(yōu)種供應、合作生產等協議合同180份,引進大粒櫻桃、美國黑提葡萄、農大鈣果、日本藤木1號蘋果、紙皮核桃等國內外幾十個新奇特品種。
有人說,絳縣就是林果種苗繁育的“硅谷”,組培技術、配方施肥、種子處理、營養(yǎng)缽育苗、快速嫁接等先進技術落戶尋常百姓家,1200余名農民成為種苗繁育的土專家,380多名農民拿到了農藝師等技術資格證書,不少農民經常赴外地進行技術指導。
郭家莊村中年婦女盛瑞芳先后到鄭州果研所引回美國紅提葡萄、美國雜交杏李、金太陽杏、早熟高產蘋果等稀有優(yōu)良品種的接穗,進行嫁接繁育,生產的種苗全部由鄭州果研所包銷。她還先后到中國林科院、西北農林大學、山西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引進30多個新品種,繁育的苗木全部優(yōu)種化,售價比普通苗木高出—倍多。
中楊村農民王佩峰從山西農大學習鈣果育苗技術后,成立起樂龍鈣果專業(yè)合作社,建起百畝優(yōu)質苗術基地。
2008年3月,韓國客商到他的鈣果苗木基地實地考察后,購買了一批鈣果苗木,使中國鈣果在韓國安家落戶。2010年春天,他從鄭州果樹研究所以20萬元的價格買斷一種無核山楂新品種的研究成果,全國獨此一份,市場前景巨大。
絳縣林果種苗“硅谷”并非虛名。曾經負責奧運會場地綠化的海歸博士叢日晨告訴記者:“絳縣人,了不起,隨便拉出一個小姑娘就是響當當的園藝家。”原來,數年前,叢博士所在的北京園林科學研究所繁育出一批名貴綠化樹苗,安排10多個研究生搞嫁接,每人每天只能嫁接百十株,且成活率很低。后請來3名絳縣的小姑娘,僅用3天就把萬余株樹苗嫁接完畢。絳縣林業(yè)局局長衛(wèi)玉海說:“我縣80%的婦女掌握快速嫁接技術,每年至少有3500名婦女應邀到全國各地嫁接苗木,人均日收入200余元,多則達到400元。”
八仙過海拓市場
近年來,絳縣苗木種植基地和苗木專業(yè)合作社通過外出參展、網絡營銷、媒體廣告等形式參與種苗購銷,逐漸形成集體個人一齊上、專職兼營同時干的多層次經營、多渠道營銷的市場格局。不少苗木種植戶借助互聯網,設立網站、網頁,宣傳推廣苗木產品,成為種植銷售一體化的經營實體。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縣從事種苗營銷的專業(yè)公司、專業(yè)合作社230多家,農村種苗經紀人3600人。
隨著種苗生產規(guī)模的擴張及營銷網絡的形成,絳縣種苗的聲名越來越響,市場吸納吞吐能力越來越強。每年春秋兩季,全國各地客商云集于此,進行種苗交易。據絳縣林業(yè)局估算,每年通過種苗營銷機構銷售的苗木有上億株之多。
種苗產業(yè)是個短期脫貧的好項目,但要使全縣農民實現長遠致富,還需拉長產業(yè)鏈。目前,絳縣正引導農民栽種優(yōu)質山楂、蘋果、大櫻桃、核桃等果園6萬畝,先后興建20余家果品加工企業(yè),形成種苗繁育、果園種植、市場營銷、加工增值于一體的產業(yè)化格局。
退伍軍人宋永祥創(chuàng)辦的山西維之王食品有限公司,傾力扶持中楊、郭家莊等村的果農,發(fā)展有機山楂基地3000畝,不斷研發(fā)新產品,開發(fā)新市場,年加工轉化各類果品萬余噸,產品暢銷全國各地。
原絳縣林業(yè)局局長王朝暉多方籌資300多萬元,承包一條500多畝的荒溝,栽植核桃、棗、柿子、杏等干鮮果樹10萬多株,辦起野味餐廳、珍奇動物園、水上樂園等,成為當地有名的休閑勝地。
絳縣縣委書記裴良杰向記者透露,該縣正籌劃興建一個大型種苗交易市場,吸引全國相關科研單位、生產廠商前來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