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詩是對一種生命品質的追求。很難想象在復雜的感情和驚訝的生命中,生活失去詩意的蒼白。對詩人而言,詩歌主宰著生活的各個方面,詩意能夠帶給內心平靜。我以為,詩是一種緣份,一種呼吸。詩的意義和價值,是使人對生活和情感的愛能夠天長地久的保持敏感和激情。
詩人藍曉放牧詩歌《一個人的草原》,在原生態的樸素嫵媚中,折射出詩歌創作的一種生命存在的形式和獨特的人格精神。我跟隨詩人走向她的詩地,閱讀的過程,是尋找心靈的撫摸、滋潤、共鳴以及被感動的過程。
我一步步走近藏羌風情:走近了一場雨、一棵熟悉的樹;走近了梨花飄落后的清明、很久沒有看的星星;走近了布滿石頭的草原、花朵一樣開放的帳蓬;走近了關于牛的話題、走近了蘿卜寨;走近了快要枯竭的河床、走近了遠逝的山林。詩人在草原的草尖上站立,掠過淚光盈盈的眼睛,游走的時光以生命的期許,像雪花落地,聽見岷江的聲音擦過鳥的翅膀浸透每一顆沙粒。我從詩人置身自然的婉約低吟中,欣賞到詩語飄散出的追詢、探索和思考的情感沖擊和隱藏的思想光芒。
我試著從詩集里發現藍曉對詩歌至情至性的創作追求,檢索出了詩人眼里注視的蘊藉世事、人生體悟、沉重的生命感和成熟的滄桑感的三個演繹方式:一是抒寫源于自然的生活感受,追求心靈的自由創作與情感的自然,融入作為詩人認識自我的自覺審視的特點;二是以悲天憫人的憂患情懷,詩意的觸角延伸至生活的底層,顯示一個女性獨特的普世價值和眼界;三是傾訴情有獨鐘的民族文化情結,固守和表現本民族特有的文化美學意蘊,探尋生命思考的別樣世界。
這三點認識,或許是藍曉詩歌的思想層次和藝術品味的創作定位,是否就是詩人個性前行的詩路。
一、抒寫源于自然的生活感受,追求心靈的自由創作與情感的自然,融入作為詩人認識自我的自覺審視的特點。
評價詩歌的質地,一個重要的審美取向是“自然”。當詩壇告別新詩初期的稚拙,走過所謂現代喧囂的變異和重構,厭倦了形式雕琢、內容空泛和極致的晦澀之后,不少詩人轉而又追尋詩的自然風格。潛藏內心的原始純真,時時敲打著詩人的感情。詩人藍曉的詩歌賦予自己非極端化的藝術自由,追求美的天性,于自然中出真情,以清新的詩風表現自己生活的發現和對人生問題的審視以及對生命的體驗。她的詩記載著自己的生活感覺,無論是悲傷還是歡愉,無論是瞬間還是永恒,她總是以純真的抒情,描寫屬于女性心底始終有的一份敏感的牧歌式的召喚與渴望。
自然出真情。在面對自然景物,感悟人生各種現象時,心靈所受到的最初的感動便是真情?!恫紳M石頭的草原》一詩,流露出詩人的一種自然情感對大自然草原的眷念和思索:
波浪一樣向前的目光/在草原深處觸礁/一歲一枯榮的草原啊/你是牛羊的家,牧人的家
那些突兀的渾圓的石頭/是怎樣撞擊著我的眼眸/駐留在我的心/而那些石頭/又走過怎樣的路途/涉過怎樣的江河/投奔到牛羊和牧人的家園
石頭不言語/可我聽見,石頭 堅硬的表情上跌宕的山歌/倔強的皺紋里滄桑的故事
曾經的刀光劍影/曾經的烽火狼煙/一如陽光將鷹飛翔的姿勢刻進石頭/讓時間亙古/悠遠
石頭累了/就讓它懷抱生命里藍色的花朵/和一些執著 堅定/安詳地睡在草原的懷里
詩人對草原至愛深厚源于自然的心跡呈現,是對自己的生命家園和牧民生存環境的體察。波浪一樣驚嘆的目光,照亮草原上風吹草低見石頭的思考。詩人將自然以喻象的形態凝固,賦予常態對象以深刻的內涵。看到現代文明帶來對草原的負面影響和牧人生活壓抑的情緒,是情不自禁、惶恐不安地感慨草原的變化。 “石頭不言語” 、“堅硬的表情上跌宕的山歌”這種酣暢淋漓的詩句是非常有張力的語義方式,非直接性的呈現卻隱含了一種本體自然的感覺,有著屬于詩的某種被領悟的憂患意蘊。詩人以草原生命的姿態,想到了過去草原曾失落非本質性悲哀的趨勢,抵抗物欲草原絕然背反的生存空間,希望人們驚醒于草原如今被異化的殘酷現實。“一如陽光將鷹飛翔的姿勢刻進石頭/讓時間亙古/悠遠”如此血脈鮮活具有幅射力的詩句,能使我心靈震撼。在詩的結尾,詩人寫石頭累了懷抱花朵和執著睡在草原的懷里??梢愿杏X到詩人或自我咀嚼、或傳達現象箴語、或蘊含某種提醒的意味。這是一首語言精煉、意象清新、立意深邃,完整地表現人的情感,在深層內減小雷同而具有豐富個性內容的詩作。詩人貼近生活、聆聽草原的意圖是在呼喚草原人的一種堅忍內斂的品格,鼓勵草原人骨子里包裹的硬度和柔情中的敏感,凸現精神和生命的倔強,以及守護草原的本真。從這首詩能夠讀出藍曉的生活形態,讀出她的生存境界、特別是她的心境。
藍曉對詩歌的理解有著自己獨立的追求和藝術探詢,她的描述與抒寫是源于自然而自由的張揚自己的詩性。
這是一顆熟悉的樹
它的每一次呼吸
都跳躍在我的心中
——《一顆熟悉的樹》
陽光薄薄地
裹著深秋的紅葉和我們回了家鄉
……
火紅的葉片映紅雪白的臉頰
有夢從女孩冰涼的血管涌動
——《秋天的女孩》
野果在女兒唇邊作畫
鈴鐺草將稚嫩的笑聲
搖滿山谷
——《星期七的女兒》
語言飄浮在茶杯上空
沒能落地開花
她的紅唇浮在水面
漾起波瀾
綠就在茶杯里膨脹
其勢不可阻擋
——《兩杯茶》
詩人的這些詩句很有感染力、很具陌生化效果,卸掉了傳統與現代的語言困頓,構筑了詩意的蘊藉和雋美。這是藍曉的別一種真情,別一種自然。
二、以悲天憫人的憂患情懷,詩意的觸角延伸至生活的底層,顯示一個女性獨特的普世價值和眼界。
詩的本質是呼喚自由和心靈的美感。人的生活與愛憎與社會生活的碰撞與交融與對大自然的交換與擁抱而形成千姿百態的生活之花詩之花。很長時間以來,詩歌的創作定位是歌頌陽光的美的東西,理由是生活的美無處不在。其實,詩人生活的源泉和創作所迸發的是人性的心靈之光,通過詩人的眼睛再現一種精神、一種人的品格。詩人的感情應該與時代合拍,與現實生活融在一起。每個時代都有真誠的呼喚,呼喚的就是那些應當有而未有的人們生活和心靈所缺失而又是人們所企求和渴望的精神表現。詩是最敏感凝練的心靈表現,詩是時代良心。
詩人藍曉以詩性直覺的穎悟、藝術感覺的敏銳,把生活中苦難的發現融鑄在一種對生存意義和生命文化的反思之中。她詩集中有的詩超越了唯美理性的藩籬,似乎少了一些或許為人稱頌的美與靈性,卻增加了許多讓人關注的苦澀和哲思。具有代表性的《馬爾康到都江堰的客車上》這首來自于現實的血肉感受,讓情和理在心中激發出厚重詩意的作品,令我顫栗。
在馬爾康到都江堰的客車上/我與一群民工同行/車廂的過道上被民工們的行囊塞滿/原本不流通的空氣/裹挾塵埃懸在半空/汗的酸味腳的臭味/在狹小的空間起伏繚繞/車還沒走多遠/民工們已疲憊地睡去/鼾聲此起彼伏
路途顛簸/車輛時堵時停/一些高級和不高級的小車/總是從我們身邊呼啦啦而去/身旁的民工從睡夢中醒來/叫我一聲:大姐,這是哪里?/后來,我們之間就有了一些話語/他聊起他的工作他的工錢/和他此行的目的/他說一個親戚去世/他要回去趕下午的九大碗
路旁也有一些民工/有的在指揮車輛前進/還有一些在搬石壘土/裝車卸泥/他們的面容依稀/只看見馬不停蹄的身影
時間嘩嘩地流去/我們的客車像螞蟻爬行/過了晚上九點/終于到達目的地/我和身旁的民工道別/夜色闌珊的路上/我的心有些酸楚也有隱隱的擔憂/他已趕不上九大碗/又錯過了回鄉的末班車
應該說這是一首難得的描寫現實生活的經典好詩。詩人的感情真摯而深沉,她將沉靜的呼喚和躍動的苦難意識結合起來,有著對生命、對現實的思考和思辯,且思辯中又融合了自己的熱情,濃厚了鮮明的感情色調。詩人親身目睹車上的民工為謀生外出,行囊塞滿車廂的過道,在汗酸腳臭的污濁空氣中疲憊地入睡;車下的民工為鋪平坎坷的車路,搬石壘土,艱辛忙碌;這幅悲愴底層的民工生活縮影,觸動詩人“夜色闌珊的路上/我的心有些酸楚也有隱隱的擔憂” 。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生活理想和美學理想,是和民工的心聲共鳴,和熱愛生活的人們的方向完全一致的。這首詩有一種詩歌忠誠于生命的憂患的基調和悲情的美,顯示了一個女性詩人獨特的襟懷與眼界,實在是罕見的。
藍曉的詩都是有感而發,不是無病呻吟。她寫生活獨特的感受,也從身邊的人和事中發現詩意。
一只腿部殘疾的狐貍狗
在步行街紅色的地磚上跛來跛去
周圍掠過許多高傲的眼神
……
女孩掙脫母親的手心
白色的紗裙
像風吹來一朵白色的菊
盛開在狐貍狗的心里
——《女孩與狗》
這里,看似寫一只斷了腿的寵物狗失去主人的關愛,遭丟棄商業街凄涼地流浪無人垂憐,唯有天性無暇的小女孩流露出純真的同情。實質在詩人準確寫實的背后,透出對世態炎涼和人性自閉的批判,以及對生命活力本應存在卻已不在的無奈和惋惜,由生命的殘疾追問至情感至人性至社會遭遇困境的尷尬和人與人之間的隔膜與人性的異化。
藍曉對人的命運的關懷傾向于詩歌創作的敏感和內省,她悲天憫人的本質和提升人的尊嚴的作品,是詩的精神內核。
那些充滿生機的綠紅白紫
水靈靈地聚在一起
色彩的背面
……
我也依稀見到
皴裂的手指、覆蓋淤泥的手臂
和一滴滴汗水
——《在菜市》
心懷感恩的詩人在詩中彌漫出超越菜市場的田間想象,波動出對農人艱辛勞動的理解和無限深情,浸透了一種樸素的摯愛精神。這首詩的價值是當下對詩歌現實題材的拷問,特別是對底層弱勢生活題材淺嘗輒止的詩人,有著重估既定美學、重復內心真誠體驗的特別意義。
詩人對社會底層題材關注的情懷,是詩歌忠誠于生命的歷練,是詩人以清醒的思索對詩歌本質的了解和把握。詩集中類似的作品《關于牛的話題》、《那顆白楊》、《俯仰之間》、《今天,我們都要回家》、《秋天的女孩》、《正午的陽光》、《花朵一樣開放的帳蓬》、《廢墟上的羗寨》、《快要枯竭的河床》、《遠逝的山林》等,無不有著詩人介入生活的求真意義。詩人從社會生活和個人觀察的感受和體驗中,不但升華出一種躍動的感覺和創作的情緒,而且升華出一種理性的心智凝結為詩的造型??梢?,藍曉作為一個詩人寫作的背景充滿對詩歌文本貼近現實的本體的追求。
三、傾訴情有獨鐘的民族文化情結,固守和表現本民族特有的文化美學意蘊,探尋生命思考的別樣世界。
詩歌一個重要特質就在于感情經驗的高度結晶。詩歌如果排除理性和智性作為詩歌的支點,顯然這樣的詩歌往往缺乏力度和深沉的內涵。文學從來就與地域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系,特別是一個民族呈現著自己燦爛文明的質樸與厚重的獨特文化。阿壩藏區高峻的地理形勢,奇異的民俗風情,給文學創作提供了無盡的素材。藏族女詩人藍曉自小生活成長在高原雪山草地,呼吸著清新自由的空氣。藏民族熱愛生活、豁達豪邁、艱苦卓絕的勤勞品格和堅韌綿長的精神氣質,以及古老神秘的民風和真誠淳樸的民俗,賦予了她個性的創作生命和豐富的創作激情。
深受漢文化熏陶的詩人,多重的文化背景使她的作品蘊含豐富而深重的文化涵量,蘊含藏文化理想主義的情懷和對所在地域的獨特審美。詩集中描寫藏民的生活狀態、情感世界和傾訴情有獨鐘的民族文化情結,是詩人溫暖自己作品的精神火焰。
草原盡頭的神山上
有一女子雙手合十,閉目思量
她的心早已跨上毛色如雪的駿馬
去追趕草原深處的野花
和今晨的第一縷天光
——《熱爾草原的早晨》
濃重的迷霧伸展羽翼
像一塊吸滿肥皂泡沫的海綿
一遍又一遍
擦拭覆蓋靈魂、肉體的污穢和塵埃
——《穿越巴郎山的迷霧》
月光在老屋的墻上
雕刻斑駁的光影
墻的縫隙寨滿了凄苦和甜蜜
煙熏過的房梁墨一樣懸在頭上
火塘里
旺盛的火苗已化為灰盡
——《柏樹和老屋》
忽然之間
青藏高原的那抹藍
躍動在遙遠的海面
久遠的夢境
像一枚真切的扇貝開放在身邊
——《藍和藍》
這些從生活中挖掘出來的個性鮮明形同生命信仰的詩篇,是藍曉傾訴永恒的民族文化和鄉土文化情感以及走出去再又回到原點的一種文化歸屬情結。她努力發現藏區高原尋常生活里所包含的特定文化內涵,以睿智的感悟和深邃的感情展示藏民心靈的隱秘、豐富和高貴。這正是藍曉創作的詩歌作品的意義,也是詩人追求一種典型感覺的心靈渇求和人性回歸的價值認同。
藍曉在表現自己的創作傾向時,是用自己強烈的個人體驗表達一種普遍真理。她的詩歌有著看似平靜的氣度,其實內心的情感化成了詩的藝術結構,凝結在意象和思考里。而她在保持自己詩歌特點的個人獨到之處時,是為了使普遍意象更具個性。她注意從民族苦難的生活里,從嚴峻的生存環境里,用自己內心的深情挖掘人性特別的價值和精神信念。
深深淺淺的綠向四野/蔓延開去/閉上眼睛/傾聽草原的寧靜
風輕輕地過來/在我身邊喘息/草們啊,搖了又搖/那是多少個聲部的低吟
我聽見了/那些遙遠的鏗鏘之聲/以及那些鮮活的生命/地底的熱流涌動/急促我的呼吸
那顆心跳躍陽光的琴弦/撥響弦音/一只鷹在頭頂滑翔/丈量咫尺的夢境
一個人的草原/在草尖上站立/誰的羽毛/掠過淚光盈盈的眼睛
——《一個人的草原》
詩人在草原上尋覓自己家園原生態的美麗風景,發現她的憧憬與夢幻中的綠草們,在現代文明風的吹卷下,搖曳出多個聲部的喘息和呻吟,一種生活二元的矛盾對立在此凸顯。詩中飽滿而真實的意象,在草原上跳躍著沉重與無奈。這正是民族文化魅力和人性魅力的嬗變,也是詩人的困惑。詩人特別懷念草原上過去那些鮮活的生命,以及已經遙遠了跳躍著陽光的鏗鏘琴聲,感慨高高飛翔俯視地面的鷹,能夠發現草原的變遷與昔日夢境的距離。詩人努力站在草尖上,希望自己也能夠看得很遠,渴望自己的目光有一片助飛的羽毛,掠過整個草原,想象自己將晶瑩的眼淚灑給綠草,還給草原原始的美麗。詩的意境很美,詩語很感人,流動著草原女兒的激情和熱血,流露出藏族女兒對純潔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愿望,讓我領會到草原人應該詩意地棲居的深刻內蘊。一個人的草原,就是永遠留在詩人心里的那一片水草豐美的家園啊。詩人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才情在這里美麗地開放。
詩人藍曉用心專篤追求著一種詩歌,是放逐自己純真的感情,虔誠地建構自然的寫作風格。阿壩藏區特有的冰川、神山、草原、牛羊,一切美麗的大自然,永遠是藍曉物質與精神的滋養地,是她情感生命的寄托,是她解讀思想和現實的書籍,是她創作詩歌的源泉。她默默地利用與生俱來的自然之美和心靈之美抒情自己的人生。所以在她的詩里,我讀出了她的一聲嘆息,一聲長長的為底層生活人群內心掙扎的嘆息;我讀出了她本質的詩味,一種清柔、委婉,涌動靈性的詩語;我讀出了她淡雅個性的人格意象,一些不平常的內心波瀾投放在靜如止水的文字中自成氣象。我不難發現,她的詩歌具有雙重的真實,即生活的真實和心靈的真實,她的詩里自覺植入自然的元素,由衷以自然事象描寫生活。
詩歌作品是詩人的血脈流淌,一部詩集的誕生和樹立,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任何一個抒情詩人,欲以自己的體驗表現內心世界的清淡、超脫和怡靜,卻無法做到個人的情感至上而回避紅塵的喧囂。因為生活既是樸素寧靜的,也是煩雜瑣碎的,既有清雅閑淡,也有匆忙勞累。工作的繁勞與重復、人群的疏密與迷戀生、活的快樂與失落、情感的濃淡與在意或輕視,無不在心上著痕而拷問詩人或凝重或蒼白的思想和感情境界??梢?,詩歌的出路是人品的凸現。詩人藍曉是自覺的用一顆真誠的詩性澄明的心,面對社會人生,面對生活和大自然,以純真的情感體悟真善美,審視假惡丑,讓自己處于充分自由的狀態。她的創作觀念,流露出探尋生命答案的理性思考,有著對歷史的擔當、對生活的敏感,也有著感性的想象與細節。在此,我不顧忌溢美之詞或許會受他人批評而比較高度地評價:藍曉的詩歌創作,是豐富了阿壩藏區文學,豐富了當代詩歌和民間生活的描寫,豐富了藏族高原需要充實的人文精神和生命內涵,形成了自己的家園情懷和文學追求,也表現了其它漢文化詩人不可取代的文學品質。
你是一朵蓮
圣潔地綻放在高天
人世間撲朔迷離的燈火
勾起你些許的牽絆
躑躅紅塵
像蝴蝶在花間盤旋
——《送給雪蓮》
這里,我似乎讀出了詩人自己。
或許,真的每一個詩人都在天上有一顆屬于自己的星星,有的星星光芒輝耀,有的星星閃爍迷茫,有的星星成了黑洞。
我相信,詩人藍曉的這卷詩歌,是用自己閃現的清純光芒,照亮閱讀者,走進她放牧自己純真情感的詩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