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鳥活動興起于18世紀晚期的英國和北歐,早期是一項純粹的貴族消遣活動,有著兩百多年的歷史。而如今這個舉著望遠鏡就可完成的活動已經成為風靡歐美國家的一種戶外時尚,英國、丹麥、瑞典、法國、德國等國每年都有數百萬人觀鳥;美國全年有400萬人次觀鳥或進行觀鳥旅游,其人數超過狩獵、釣魚、高爾夫運動,成為僅次于園藝的第二大戶外運動。在國外的旅游分類中,觀鳥屬于野生動物觀賞一類,對于國內的游客來說,與它相近的一個活動——觀獸,也就是Safari在人們的印象中則更為常見。
觀獸價值不菲,觀鳥的費用也在一片傳說當中令人咋舌。不過,對于居住在福建的人們來說,這一點算不上問題,山海間的廣袤之地何處不可以觀鳥?福建省內眾多的自然保護區,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瀕危物種保護提供了優良的庇護場所。依據福建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上半年公布的數據,在全國記錄的1370多個鳥種中,福建已記錄557種,約占全國鳥類總數的40.6%,這使得福建成為眾多鳥友向往的天堂。
“觀鳥是你一生走入大自然的門票!”它也是走入福建山水,解密福建生物基因庫的一把鑰匙。此次由資深鳥友山鷹、辛夷引路,讓我們一探福建山海間的雪羽鴻影。
龍巖梅花山自然保護區
Text by 山鷹
龍巖梅花山保護區地處上杭、連城、新羅三縣(區)邊界,這里素以華南虎聞名,觀鳥的名聲相對要小些,但作為武夷山脈南段東南坡與戴云山之間的玳瑁山主體部分,森林景觀豐富,又生長著許多古老的植物種類,鳥類自然不能缺席,曾有198種之多,黃腹角雉、白頸長尾雉是這里的知名鳥種。在龍龜村的那天,鳥兒從早到晚幾乎沒有停歇過,我們的觀鳥地也直接選在了農戶的屋檐下。此行主要為調查鳥種而來,共記錄近70種鳥種。
首站前往上桂和村。上桂和村有著充沛的山泉水,漫山遍野的竹子給村民們帶來相當豐厚的經濟收益,以至于這里的田地基本都被荒蕪著,昂然的野草與遍布山林艷如紅寶石的高山杜鵑交相輝映。屋子是典型的閩西風格,薄而平斜的瓦屋頂,不設防的中堂,兩側各有幾間屋子分作臥室和廚房之用。
早晨的山林一片喧嘩,正是鳥兒歡歌的時候,是山林的交響樂最華麗的序曲。白鷴的低婉惆悵、灰胸竹雞的高調、燕子的呢喃、紅嘴藍鵲的嘹亮、黃嘴栗啄木鳥的奸詐與囂張、灰樹鵲的怪笑、棕臉鹟鶯的小銀鈴、黃頰山雀的歡快、白冠燕尾的細膩等等,無不在撩撥著我們的感官,催促著我們的腳步向著澗急林密處深入,再深入。
黃嘴栗啄木鳥算不上華麗,但絕對夠勁。特別是它的叫聲,充滿了挑釁與刺激。同伴耐心與它周旋好久才捕捉到那松間來回亂竄的身影。
與我們走不同路線的鳥友菲菲,似乎遇到了一種罕見的鳥,待我們回到駐地半天后興沖沖地跑回來翻書。她向我們一一描述:純栗紅色的頭部,發白的肚子,某種鹀類。可最接近的栗鹀肚子應該是黃色。大家一頭霧水,整理行囊,繼續上山。
陽光一出,山林里的黃頰山雀和棕面鹟鶯叫得一刻也不停,可偏偏就是見不著,已經貼得很近的啄木鳥和某種仙鹟也都在最關鍵的時候隱遁消失。我們一行四人坐在峽谷上空的大石上分享甜餅,仿佛整座大山都是我們的。棕面鹟鶯銀鈴一般的歌唱再度響起,不同的是這次它似乎也累了,聲音鎖定在同一個位置,終于尋覓到它嬌小的身軀。仿佛竹林間的一片翠葉,綠豆般大小的黑眼睛,淡黃色的面頰上兩道棕色的橫紋。火紅的山椒鳥也來湊熱鬧,驚濤駭浪的山林頓時變得輕松活潑起來。這還不算,黃頰山雀也出現了,和樸實的大山雀比起來,它簡直就是驚駭世俗般地美麗,嬌黃的面頰配上烏黑的冠羽,灑滿星點的翅膀撲騰出一片絢爛。我們的眼睛都會打飽嗝了。賞鳥的樂趣就在于此——于絕望處有驚喜無限。
上桂和村前有條直通古田鎮的古道,在這里難得一見的褐頂雀鹛成了我們一天最大的收獲。而困擾了菲菲半天的小鳥也有了答案,我們循著同伴的呼叫趕過去,原來是栗鹀,因為光線的原因菲菲才將黃色的肚皮看成白色。它也成了我全新的記錄。
上桂和村的海拔在一千四百米左右,高海拔地區很多尋常的菜鳥如黑領椋鳥、八哥之類都無處尋覓。所以我們在上桂和村的調查記錄不過50種,并不理想。好在我們需要先下到海拔三百米左右然后才能再度爬上海拔700米左右的龍龜村,于是這一路菜鳥橫行,鳥種數猛增。兩只黑冠鵑隼與我們的車并行飛過峽谷,然后停在電線上任我們看個沒完。雖然我曾看過幾十只遷徙的黑冠鵑隼形成的鷹柱,但如此這般看到可以數毛的經歷卻從未有過。斑胸勾嘴鹛的叫聲將我們引到了永泰橋頭的林間去尋尋覓覓,結果卻糊里糊涂地收獲了一群黑領噪鹛。巖鷺也開心地收獲到大鵑鵙。
龍龜村的人口不過百人,常住的只有老人婦女和孩子,也就三十個左右,這里的寂靜和熱鬧的上桂和村形成鮮明的對比,但山民慣有的熱情并不減少半分。聊天中我們意外發現當地也有吃鳥的習慣。一位老人家說這里鳥很多,過去時常打鳥來吃,現在也有人打,但鳥少了不少。我們拿出一些鳥的照片給他看,幾乎每一種他都吃過,聽得我們心里五顏六色的。由于長時期缺乏有效的宣傳,這些外面很難見到的鳥兒在當地人眼里并不罕見,更談不上什么珍貴。這里的人也因為常在深山里,練就了一雙好眼,同行的鳥友忍不住封老人家的孫子做了“廈門觀鳥會龍龜站鳥況通訊員”,與其大講特講打鳥違法,倒不如在山民中播下觀鳥愛鳥的種子更為實際有效。
泰寧峨嵋峰自然保護區
Text by 辛夷
樹種豐富的地方是鳥的理想棲息地,泰寧峨嵋峰省級自然保護區分布有5000余畝膠讓木群落,群落間伴生大量的白鷴、黃腹角雉、勺雞等珍稀雉科鳥類,是名副其實的雉科鳥類的天堂。這正是我們來此的目的——尋雞。清晨5點被鳥叫醒,站在廁所的抽水馬桶上找到了“鬧鐘”鵲鴝,鳥友tina就這樣收獲到了她的第一個新鳥種,這一幕頗像電影里的情節,也是個不錯的兆頭。果然,在早上7點53分到達泰寧峨眉峰保護站時,一只黃腹角雉雄鳥在我們的車前匆匆過了馬路,第一個目標鳥種順利收獲眼中,令大家精神亢奮。
在保護站放好行李,我們沿著一條被紫嘯鶇(福建省觀鳥會首任會長)稱為林業路的小道慢慢前行,開始熟悉各種鳥叫聲,棕臉鹟鶯的:叮鈴鈴鈴鈴、叮鈴鈴鈴鈴,紅頭穗鹛:滴滴滴滴嘀嘀,灰眶雀鹛、栗頭鹟鶯、灰喉山椒鳥、金眶鹟鶯、棕頸鉤嘴鹛,這些活潑的小鳥們在密林里唱歌,難見尊容。在紫嘯鶇的指導下聽懂了白眉山鷓鴣的幽怨的鳴叫,也終于體驗到古人“山深聞鷓鴣”的意境,那幽幽的惑、惑聲響徹山谷。
一只漂亮的隱紋松鼠站在路邊灌叢下的石頭上。夏波蒂找到了一只毛茸茸的大家伙,豬獾正在路邊的斜坡用嘴巴翻拱著,察覺到我們到來立刻落荒而逃,鳥人都說:一獸頂十雞,一雞頂十鳥,可見觀鳥的途中能看到獸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路上新鮮的雞糞、雞留在沙子上的腳印、樹林里窸窸窣窣的走路聲都讓我們看到很多的希望,至少說明雞的蹤跡很多。
10點多鐘,一直在前面沖鋒陷陣的東方既白收獲了灰翅噪鹛,讓我垂涎不已,2007年在武夷山就看到個灰色的影子一閃而過,此后三年再也無緣相見。
中午時分,收獲了黃頰山雀之后,山林開始寂靜起來,只有綠翅短腳鵯、栗背短腳鵯在我們面前聒噪、張牙舞爪地飛行。下午前往噪鹛出沒的地區巡視,一直很常見的棕噪鹛始終沒有露面,回程時碰到今天的第一撥鳥浪:栗耳鳳鹛、灰眶雀鹛、栗背短腳鵯、綠翅短腳鵯,可惜鳥浪很快被三輛摩托車沖散。
下午三點多鐘我們往保護站的溪邊走去,白鷴可能會前來溪邊喝水,可是白鷴沒有等到,卻等來了陣雨,只看到灰紋鹟在枝頭抓著蟲子。結果紫嘯鶇收獲了白冠燕尾,不一會兒陣雨就消失了,一只灰頭綠啄木鳥大方地站在保護站的樹枝上亮相。本想等雨停了大家到周圍再轉悠轉悠,但一天下來體力消耗太大,已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這一天我收獲了51個鳥種,和龍棲山的鳥友木森林短信交流時,得知她在傍晚時分收獲了白頸長尾雉,總鳥種30多種。
第二天早上五點半,大家陸續出發了,還是昨天的路線,但是時間早了很多,找雞依然是大家最強烈的目標。
這次大家拉開了路線,我走在第一個,剛出保護站,一只灰樹鵲就閃了出來,松鴉隨后而行,一路棕臉鹟鶯的電話鈴聲不斷,我知道它俏皮地躲在林子里獨唱,我不去找它,想象著這樣一只臉上涂著棕色胭脂的小小鳥兒在樹枝間閃爍。剛走過山的轉彎處,一只黃腹角雉的雄鳥慌慌張張地躲進了路邊的灌叢,又走了沒多久,一只雄性白鷴飄然地橫過馬路。雞是怕人的,因為它們的隱秘讓大家難覓蹤影,也因為不易尋覓,這些美麗的雞,尤其是長著艷麗羽毛的雄性雉類鳥,變成了鳥人的夢,一路追尋。
遠處一叢矮小的杜鵑花叢在抖動,望遠鏡搜索過去,一只紅臉的暗棕色雞在上面覓食,白鷴的雌鳥,依然是警覺地閃進了樹林,但是沒走多遠,另一只雄性白鷴從山的高處滑翔而來,常有看鳥新人把這樣的情景描述成看到白狐貍,那飄逸潔白的長長尾羽,真是像極了傳說中的九尾白狐。
最終,在峨嵋峰收獲了兩只灰翅噪鹛,圓了我的心愿,同行鳥友也收獲了灰頭鴉雀。
將樂龍棲山自然保護區
Text by 辛夷
凡來福建觀鳥的鳥友幾乎沒有不到龍棲山的。我們前往龍棲山自然保護區的路上因為車子出了故障,快到時天色已晚,兩只可愛的果子貍在保護區的山路上意外地進入我們眼中。黑夜中,它們眼睛發著亮光,頭上的條紋清晰可辨。同行不禁感嘆這么漂亮的小家伙,怎么會有人忍心入口。
車駛入保護區大門,路邊整齊排列著一條長長的紅豆杉大道,這種罕見的樹木足以令龍棲山為傲。山里的空氣沁人心腑,伴著蟲吟、哇鳴,到達路邊農家時,開門間一盞燈光瞬間照亮了我們一群夜行的人,有了到家的感覺。龍棲山棲息著21科37種鳥類,一晚上東方角鸮的嘟嘟聲和蛙鳴伴著我們入夢,讓人充滿期待,明天會看到斑頭大翠鳥嗎?
照例是5點起床,收拾完畢,早飯是農家自制的豆腐腦,濃濃的豆香味。
繞著住地附近的溪流,擔任鳥導的紫嘯鶇向我們描述曾經的斑頭大翠鳥是怎樣地站在溪流邊,我們大有瞻仰斑頭大翠鳥故居的感覺。前幾天晚上回到福州再見到木森林后,她說在我們到之前不久見到了斑頭大翠鳥,后來被出殯的嗩吶嚇跑了,我又像往常一樣懊惱,為什么不早一點出門、早點醒來,也許那樣我就可以和斑頭大翠鳥相遇了,而眼下三年的相思夢,今朝又錯過了。
毛竹林是白鷴和白頸長尾雉出沒的場所,一路大家尋尋覓覓,在路邊的溪流里找到了灰背燕尾。大家一直感嘆,難怪福建的鳥人們不愿意出門,守著家門口的山,守著家門口的海就可以看這么多的鳥。
車開到水泥路的盡頭停在路邊,大家開始徒步,沖鋒在第一個的東方既白停下了腳步,一臉疑惑地問我們:一只長得很奇怪的鳥,紅的尾巴,是啥?順著他疑惑的目光搜索過去:紅頭咬鵑。除了紫嘯鶇以外,對于我們大家都是沒見過的新鳥種,可惜只有一個背影,警覺的紅頭咬鵑在竹林里穿梭了一下就沒了蹤影,頭是棕色,是只雌鳥,看的很是不爽。據說紅頭咬鵑喜歡在一個區域活動,我記下了路標,可以回來的時候再找找。
前行的路上終于收獲到今天的第二個新種:斑胸鉤嘴鹛。
遙遠的地方,鷓鴣又在哀怨。
一只棕臉鹟鶯大方展現在大家的面前。有雞的腳步聲在路邊出現,tina和飛魚看到兩只母雞。上山的途中,夏波蒂和東方既白先行往山下走,觀鳥的隊伍變成了兩人一組,我和紫嘯鶇打頭。路邊一直有種細而尖利的似利器刮玻璃的聲音,但是鳥卻不知道躲在何處。后來紫嘯鶇說這是小鱗胸鷦鹛,我在網上核對后,發現果真是,遺憾自己又錯過了一個新鳥種。
終于到達山頂的時候找到了一路伴隨我們的鳴唱的大嗓門小鳥,原來是紅翅鵙鹛。下山的路上大家收獲不少:橙腹葉鵯、白鷴雌鳥、帶著雞崽的黃腹角雉雌鳥、白冠燕尾……而紫嘯鶇不時提醒大家不要放松警惕,路邊還有可能看到雞。這一點也是許多鳥人總結出的觀鳥心得,即使在觀鳥就要結束時,再堅持一下,很可能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結果就在我們對收獲白頸長尾雉絕望的時候,夏波蒂說:快看,雞!一只艷麗長尾的大雞就這樣站在路邊的草叢里,近在咫尺,我就這樣呆呆地看著它,一車的人仿佛在夢中一樣,白頸長尾雉!
而此行我們的目標斑頭大翠鳥依然沒有找到。
長樂閩江口濕地自然保護區
Text by 辛夷
閩江口河口濕地自然保護區是東亞—澳大利亞鳥類遷徙路線上的重要驛站,鱔魚灘濕地位于長樂縣金峰鎮,是閩江河口地區面積最大的沙泥質天然濕地。2004年,廈門觀鳥會的觀鳥愛好者在福建閩江口濕地發現了中華鳳頭燕鷗之后,這里就成了觀鳥愛好者尋訪“神話之鳥”必去的地方,在福建觀鳥會多年的努力下,如今這里已成為福州市鱔魚灘濕地自然保護區。每個月,福建觀鳥會的志愿者都要來這里進行中國沿海水鳥同步調查。
中華鳳頭燕鷗又名黑嘴端鳳鷗,最早在2000年7月在臺灣馬祖列島被觀鳥愛好者重新發現,這種鳥在1863年被發現和命名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因難覓其蹤跡而一度被鳥類學家認為可能已經滅絕。中華鳳頭燕鷗數目的下降被歸咎于濫采鳥蛋,而它們能夠在馬祖棲息,可能源于馬祖過去曾是一處軍事禁區,人跡罕至。
這其實是鳥人心中極為糾結的地方,一個不知名的地方因為一種鳥類成了心靈的歸屬,而這些地方的生態極為脆弱,除了要十分注意觀鳥、拍鳥的行為不要影響到鳥類棲居外,事實上這里也禁不起游人成批前來,鱔魚灘就是這樣一個地方。
第一次來到這里是在2007年8月,帶著對中華鳳頭燕鷗無限的向往,我們江蘇鳥友一行13人開始了福建的觀鳥之旅。由我的老朋友福建省觀鳥會會長楊金熱情接待,幫我們安排好了去閩江口濕地觀鳥的若干事項,并安排了兩地鳥友的聯誼晚餐。
鱔魚灘的路很不好找,潮水上來時,鱔魚灘是一座孤島。我們前去時正值退潮時間,大家按照囑咐脫掉鞋子,挽起褲腿,把望遠鏡、相機等包裹嚴實,防止摔跤時弄壞了器材。一開始大家還興致勃勃地尋找彈涂魚、招潮蟹,沒走多遠,淌進了海溝,越走泥越深,海溝最深處已經漫過了大腿,大家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樣抓著旁邊的大米草,只要不滑倒就行。等到十幾個人陸續地淌到海灘上,大家互相對看,都滾成了泥猴一般。那一次大家觀測到了不少濱鷸類的水鳥,遠看都是差不多顏色灰麻麻的水鳥一下子考住了大家。
一別三年,再次來到鱔魚灘,我在心里唱起了《蘇珊娜》:我來自阿拉巴馬,帶上心愛五弦琴,要趕到路易斯安娜,為了尋找我愛人!黑嘴端!你好嗎?
中華鳳頭燕鷗要等到潮退到露出海中的沙洲的時候才有可能出現。上次觀察時,兩只中華鳳頭燕鷗和五十多只大鳳頭燕鷗混在一起,于是學習了甄別兩者的辨識方法:大鳳頭燕鷗的羽色是深灰色的,中華鳳頭燕鷗的羽色較淺,先找淺色的燕鷗,然后再看嘴端黑色的就是中華鳳頭燕鷗了。幸運的是,這一次潮退時刻,終于等來了中華鳳頭燕鷗。看到它除了興奮之外,還有一種安慰,但愿今后能越來越多地看到它們。
觀察到一種罕見的鳥類,于每位鳥友而言都是莫大的幸事,比較每人鳥種的多少也會如《觀鳥大年》這部電影描述一般,有種比賽的快感。不過這遠非觀鳥的全部樂趣,每一種鳥都依存于它的棲息地,忠誠于自己的棲息地,隨著這片土地的毀壞而消減、滅亡,因此觀察鳥類的生存便是在觀注自然,由此感知到身邊環境每一步細微的變化。中國有1300多種鳥,而同我賽跑的,是鳥類存活的時間。
辛夷,江蘇觀鳥會會員
Q:如何成為一名鳥人?
A: 2006年4月2日是我觀鳥之旅的開始,起點在南京的金牛湖。觀鳥我是一接觸就喜歡上了。其實大部分人開始觀鳥后,都會感嘆自己為什么不早點知道有這么有趣的事情。說到底,我覺得每個喜歡觀鳥的人都是熱愛自然的人。
●還在剛開始觀鳥時,2006年6月我跟隨央宗沿著川藏線路進藏,當時看鳥處于懵懂的階段,對于做功課完全沒概念,別人幫我列出了400多種鳥的鳥名錄,光看鳥名我就已經滿腦子糨糊了,無奈鳥的攻略由我承擔,最后只好抱著看到誰是誰的念頭出發了。
●不管觀鳥還是拍鳥,大多數人觀拍一段時間就開始收集自己的鳥種,中國的1300多種鳥,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峰頂,但我們依然夢想能夠爬到最接近頂峰那一個點。我也在收集我的鳥種,最新記錄是736種,我把每一種鳥當做我的珠寶,一個個收進我無形的珠寶盒里,我記得我和每一種鳥初次相遇的情形。
●大陸觀鳥還停留在初級階段,高手不多,也缺少系統的資料整理和研究,目前已經開始在做,但是參與的人太少,發展緩慢。我們最早觀鳥時只有望遠鏡,現在很多鳥友有了相機,問題卻越來越復雜,有些人追著珍惜鳥種拍,甚至瀕危鳥種,不擇手段,失去了觀鳥本來的意義。
新鮮鳥人報到處
戴維·斯考特認為“觀鳥者就是在野生鳥類的活動與棲息地,在不影響它們正常生活的前提下觀察、欣賞并且記錄它們的各種特征與行為的人”。
●要成為一名鳥人,最快、最正確的途徑就是找到鳥會。從1996年推廣觀鳥活動開始,全國已經建立了37個觀鳥組織。福建有福建省觀鳥會、廈門觀鳥會和莆田觀鳥會三家鳥會。福建觀鳥會及廈門觀鳥會均開設有網站,遠比一般的論壇要活躍得多,許多最新的觀鳥活動都在這里及時發布。福建省觀鳥會的新鳥課堂和廈門觀鳥會的百鳥樂園,是快速入門的最佳去處。網站上的各位鳥友也樂于幫助新人解答各種問題。
福建省觀鳥會:www.fjbirds.org/bbs/index.php
廈門觀鳥會:www.xmbirds.org/bbs/
望遠鏡:有單筒、雙筒之分,15~60倍的望遠鏡配合三腳架適合看水禽和固定目標,但價格不菲,觀鳥者不妨自備7~10倍雙筒望遠鏡。一般鳥友常用望遠鏡價格多數在1000至2000之間。建議購買前前往各地野鳥會咨詢,也可上網了解,除可掌握詳細信息外,有時也可團購到物美價廉的望遠鏡。
圖鑒:需要一個鳥類圖片來核對所觀測到的鳥種,比較常用的是《中國鳥類野外手冊》。福建觀鳥會、廈門觀鳥會論壇上有該書的福建版,更加實用。
紙筆:掌握觀鳥記錄的格式,記錄好每次觀鳥的見聞、疑問,這是觀鳥的收獲。
衣著:觀鳥時要盡量減低對鳥類生存環境的干擾,不要穿顏色鮮艷的服裝,盡量穿灰、草綠等接近自然環境色的長衫長褲。
其他:指南針、雨傘、地圖、創可貼、太陽鏡等常見戶外用品。
●觀鳥記錄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記錄觀測地點、觀測日期、記錄者、觀測者、天氣情況、觀測裝備、環境與路線等基本情況。
●第二部分記錄觀察到的鳥類種類、數量、特征等。例如:0197# 八聲杜鵑×1 Plaintive Cuckoo Cacomantis merulinus。0197#,第0197號,指的是這種鳥在《中國鳥類野外手冊》中的編號;八聲杜鵑×1,觀測到的八聲杜鵑數量是1只;Plaintive Cuckoo Cacomantis merulinus是八聲杜鵑的通用英文名稱。
●即使做好上述準備,初次進入野外的新鮮鳥人還是會不知所措,找一名老鳥帶路,可幫助你快速進入角色,包括何時何地尋找鳥類、如何觀鳥以及觀鳥時的注意事項這些問題,可以在實戰中找到答案。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永遠不要忘記這些觀鳥守則:
?觀鳥人數宜控制在10人以內,分組行動,不要高聲喧嘩驚擾鳥類,驅趕鳥類更是觀鳥大忌。
?遇鳥類筑巢或育雛,切記“只可遠觀,不可近看”的原則,保持適當觀賞距離,以免干擾親鳥。
?有些鳥類,生性害羞,隱秘不易觀察,不可使用不當方法引誘其現身,如放鳥鳴錄音帶、丟擲石頭等。
?不可過分追逐野生鳥類。有些鳥類可能因氣候因素、體能衰弱而暫棲某地休息調養,追逐行為可導致其勞累死亡。
?發現特別鳥種的棲息地或育雛地時,請守口如瓶,且謹記不干擾原則。
?不可為了便于觀察或攝影,隨意攀折花木,破壞野鳥棲息地以及附近植被生態。
?尊重鳥類的生存權,不采集鳥蛋,不捕捉野鳥。
●拍鳥
一些拍鳥人拍鳥時間長了,心理上會發生變化,愛鳥之心越來越重,可因近距離拍鳥驚擾鳥兒的行徑仍然屢見不鮮。以觀為主,能拍再拍,是不少資深鳥友的原則。在近距離拍攝時最基本一點是采自然光,不可使用閃光燈。在此引用鳥會論壇上時常可見的一則轉自臺灣鳥友的簽名:請盡量不要張貼巢位育雛照片,以減少危及幼鳥安全的幾率。拍攝巢位請保持距離或做好偽裝,勿破壞巢位附近的天然掩蔽,若發現造成親鳥焦慮不安請放棄拍攝,以免親鳥棄巢導致幼鳥死亡。為避免可能過度干擾野鳥及造成棲息地涌入大量人群破壞野鳥生存環境,公開稀有鳥況前請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