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科學家發現月球南極隕石坑或存在水冰
據美國宇航局網站報道,根據該局所屬月球勘測軌道器(LRO)獲得的數據顯示,位于月球南極附近的沙克萊頓隕石坑可能有高達22%的表面物質是冰。
這個巨大的隕石坑以偉大的南極探險家埃尼斯特·沙克萊頓(Ernest Shackleton)的名字命名,其深度約為2英里(約合3200米),寬度12英里(約合19.3公里)。月球很小的自轉軸傾角意味著地處南極高緯度地區的沙克萊頓隕石坑可以常年保持黑暗寒冷。因此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認為此處可以成為保存水冰的理想地點。
一個由美國大學和宇航局科學家們組成的研究小組對月球勘測軌道器(LRO)上激光高度計獲取的有關沙克萊頓隕石坑底部的數據進行分析時,發現它的亮度高于其附近的其他隕石坑。這一特點符合存在少量水冰反射面的情況。
除了可能存在的水冰線索之外,研究小組在對沙克萊頓隕石坑進行考察時還發現了一個保存完好的原始隕石坑,自從大約30億年前形成至今它幾乎沒有發生過什么變化。這個隕石坑的坑底本身還布滿很多更小的隕石坑,這可能是在當初形成沙克萊頓隕石坑的那場撞擊事件中一并形成的。
瑪麗婭·朱博(Maria Zuber)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她是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她說:“這個隕石坑的底部地形極其崎嶇,要在那里行走一定十分不便。”
盡管沙克萊頓隕石坑的坑底非常明亮,但是朱博和她的同事們同時注意到這個隕石坑的側壁則更加明亮。這一發現一開始讓人感覺困惑。科學家們推測,如果一個隕石坑中存在冰物質的話,那么它也應該是存在于坑底,因為這里沒有陽光直射。而沙克萊頓隕石坑的坑壁部分偶爾會有陽光照射到,這將讓這里可能凝結的冰消融殆盡。格里高利·紐曼(Gregory Neumann)是論文合著者,他來自美國宇航局戈達德空間飛行中心,他表示:“兩年前開始,這一詭異的亮度測量數據便一直讓我們感到困惑不解。”
研究小組目前給出了一項可能的理論解釋,稱之為“月震模型”,即由于隕石撞擊或來自地球的引潮力對這一地區造成的震動作用。這樣的作用可能導致沙克萊頓隕石坑坑壁上的較老物質脫落,暴露出較新鮮的物質,這些下伏月壤相對較為明亮。但不管怎樣,朱博的小組制作的超高分辨率地圖確實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證明在這個隕石坑的坑底和坑壁上都可能存在水冰。不過朱博也表示:“對于在這一隕石坑多個點上發現的亮度異常可能有多種解釋,比如說坑壁上新鮮物質的暴露,而坑底也可能有水冰存在。”
摘自新民網科技頻道
研究稱北極曾酷熱 格陵蘭島冰蓋或全部融化
借助對深層沉積物的探測分析,一支國際科學家團隊研究發現,北極在過去280萬年間曾經歷過“酷熱時期”,那時候,北極片冰不存。
這支科研團隊由德國科隆大學、美國馬薩諸塞大學、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等機構的科學家組成,研究報告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研究者從西伯利亞楚科奇半島的一個由隕星撞擊形成的冰湖入手,鉆探取樣深層沉積物。結果發現,部分沉積物揭示,北極地區曾經很熱。研究同時發現,極地地區的氣候比先前認為的更易發生變化,而且,這種氣候變化很難用單一的溫室氣體理論來解釋。
學界先前認為,北極適用氣候循環理論,但最新發現表明,北極在這個氣候循環變化過程中的部分階段十分特別,氣溫比原先計算的高出4至5攝氏度。科學家發現,北極在歷史上至少出現過兩個“超級間冰期”,分別在距今40萬年前和距今110萬年前。在這兩個時期,格陵蘭島冰蓋可能全部融化。
研究承認,無法解釋這兩個“超級間冰期”的形成原因。法新社援引研究報告內容報道,一些科學家認為,南極冰蓋融化導致北太平洋底層水溫升高,進而帶動表層水升溫,繼而觸發北極冰融;另一些科學家認為,南極冰蓋融化致使海平面上升,將“高溫水”擠向北極,致使北極冰層融化。
摘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