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國家“東桑西移”產業調整政策的逐步推進,廣西的桑蠶產業近幾年取得了突飛猛進式的發展。從2005年開始,廣西就已經成為全國桑蠶生產第一大省。截至2009年,全區桑園總面積超過200萬畝,年產繭量超過20萬噸,繭絲產量將近占到全國總產量的三分之一。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廣西先進的蠶業技術和為推動廣西蠶業技術進步克難攻堅的專家們。其中,廣西壯族自治區蠶業技術推廣總站研究員朱方容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1992年,30歲的朱方容調進自治區蠶業技術推廣總站,從事桑樹品種研究,20年的辛勤耕耘,20年的科學探索,在桑樹品種研究領域中,他見證并推動了廣西桑蠶產業的發展,同時也走出了自己的一方天地。
“要充分利用‘國家隊’的有利條件、優勢資源和號召力、凝聚力,卓有成效開展研究工作”
朱方容時常說:“要關注農村、關注加工企業、關注市場新發展、新形勢、新需求,及時調整我們的研究方向和工作重點,及時開展相關工作。要充分利用‘國家隊’的有利條件、優勢資源和號召力、凝聚力,卓有成效開展研究工作,為推動廣西蠶業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這也是他一直以來孜孜不倦為蠶業付出的動力。
養蠶要有好桑葉,選育和推廣適合廣西土地和氣候資源條件的高產、優質桑樹品種,是提高蠶繭產量、質量和競爭力的重要手段。而廣西原有的桑樹品種葉片較小、葉肉薄、采葉效率低,且易感花葉病。為加快桑樹良種的更新換代,解決廣西蠶業快速發展對桑樹良種及高產栽培技術的迫切需要,朱方容在廣西科技項目和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等支持下,歷時15年,攻克了木本植物桑樹育種難度大、區試時間長、推廣速度慢等難題,同時在桑樹優良品種選育、配套技術研究與產業化開發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他根據亞熱帶桑樹優良新品種的特點,研究開發雜交桑種子園快速建園技術、種子生產、種子加工和貯藏、高效繁育等關鍵技術,建立了桑樹良種高效繁育技術體系,解決了蠶業大省快速發展所需的桑樹良種供應問題。創新桑樹直播套種成園、桑樹花葉病防治等桑樹關鍵栽培技術,集成桑樹速成豐產栽培技術,建立亞熱帶桑樹高產栽培技術體系,建立桑樹種子園、桑苗繁育基地、高產示范基地,開展大規模技術培訓和技術普及,推動桑樹新品種和配套技術的應用。
同時他還在前輩工作的基礎上,應用遺傳互補和雜種優勢原理,利用桑屬種間遠緣雜交創造親本素材,人工授粉雜交,先后配制138個雜交組合,經過初選、復選、區試、省際鑒定、生產應用試驗,通過了十幾批次的葉質養蠶鑒定,歷時10年,克服了桑樹雜交后代分離嚴重、群體植株參差不齊、劣株多,高產與優質負相關等育種難題,實現了高產、優質、強抗逆性、廣適應性等優良性狀的有機結合,于2000年育成超高產雜交桑“桂桑優12”、“桂桑優62”。這是廣西育成的首例桑樹當家優良品種,廣西主推桑樹良種,國家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示范推廣品種。
在研究桑樹四倍體育種技術時,人工創造了桑樹四倍體種質資源728份、建立亞熱帶桑樹種質資源庫,培育出一批高產、優質、抗病、耐旱質及果桑種質優異四倍體種質資源的工作基礎上,建立桑樹多倍體雜種優勢利用的技術體系,育成了高產優質的“桑特優1號”、“桑特優2號”、“桑特優3號”等三倍體雜交組合,并通過廣西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的品種審定。這些桑樹品種具有葉片大、葉肉厚、產量高、葉質、適應性強等特性,其高產桑園畝桑產繭量高達231.8公斤,比原當家桑品種“沙2×倫109”增產21.49%;采葉效率提高39.2%;由于種桑投產快,種桑當年養蠶產繭量高能達136.4公斤,增產增收效果顯著,深受農民歡迎。
“使更多的蠶農掌握科學技術,走上致富道路”
心系農民、心系蠶業,為農民增收、產業增效、產業發展出謀獻策,是朱方容一直堅持的工作理念。
2010年春季,廣西發生了嚴重的干旱,影響了桑園擴種、新桑的成活和生長,造成桑園新梢生長緩慢,桑葉產量下降,養蠶時間推遲,生產受到重大損失。知道情況后朱方容親自帶隊深入旱區進行調研,了解災情,進行現場技術指導,那時,在旱區到處都可以看到他忙碌的身影。2011年春季,由于高溫干旱致使廣西部分市縣林區松毛蟲暴發成災,他又迅速帶領團隊成員深入蠶區指導桑蠶僵病防控,還提出蠶區白僵病暴發防范應急措施,取得有效的防控效果。
同年3月下旬到5月上旬,在位于廣西西部石山地區的鳳山、東蘭、凌云、靖西、那坡、環江等蠶區的桑園大面積發生一種新桑病——桑樹斷枝爛葉病,桑樹新枝出現灰褐斑而使枝條折斷,桑葉出現灰褐斑而穿孔破爛。該病來勢兇猛,大面積流行,對蠶桑的生產有較大的危害性。朱方容馬上深入廣西鳳山、東蘭、那坡、靖西調查和診斷,采集標本進行病原鑒定,果斷提出了發病桑園全面噴施多菌靈,全面清除燒毀病枝、病葉等防控措施,并與當地領導和技術人員研究具體實施方案,鳳山、東蘭、凌云、靖西、那坡縣全面貫徹應用上述防治措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病情基本得到控制,桑樹恢復旺盛生機,減少了病害損失,深受蠶農好評。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缺乏推廣的科學技術很難轉化為生產力。在適應本土技術研究成功后,新優良品種的推廣又是一次艱辛的歷程。從2000年起,朱方容的足跡踏遍了八桂大地。每個優良品種的推廣,都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及精力,其中的艱辛,只有他自己才能體會,但每當試種出來的桑葉獲得了高產量時,不僅征服了蠶農的心,他也會感到無比的快樂與自豪。而每次他下到縣里培訓時,總會擠滿自發前來參加培訓的農民,如果是到田間地頭培訓,農民兄弟硬是要把他請到家里不讓走,就算是隨便嘮磕幾句都行,那份熱情和溫暖更堅定了他“使更多的蠶農掌握科學技術, 走上致富道路”的理想和追求。
“樹立國家責任感和使命感,為促進蠶桑產業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作為首批受聘的八桂學者,朱方容身感擔子重、責任大。他說:“作為一名國家蠶桑產業崗位科學家,一定要樹立國家責任感和使命感,為促進蠶桑產業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為完成到2015年廣西桑園面積300萬畝、蠶繭產量33萬噸、農民售繭直接收入120億元這一宏偉目標,他帶領科研創新團隊精心組織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新規劃。在品種方面,計劃創新亞熱帶型蠶、桑品種育種新素材2—3個(中期目標1—2個),育成1—2個亞熱帶型優質高產蠶、桑新品種,建立完善亞熱帶蠶業技術體系,促進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在技術方面,繼續推進與國內外的學術交流與合作,趕超國內外先進水平,提升廣西蠶業在國內外的地位和影響力。在人才培養建設方面,朱方容尤為關注。伴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各種知識、技術不斷推陳出新,競爭日趨緊張激烈,社會需求也越來越多樣化,品種單一、落后產品最終將被淘汰。在這樣一個環境背景下,科研也將面臨極其復雜的環境。而適應這一變化的需要,在很多情況下就是看團隊的力量是否足夠強大,技術是否足夠過硬。那種單靠個人能力以及后續力量不足的團隊將很難適應形勢的變化,所以他將團隊的建設放在首位。他不僅努力培養中青年科研技術骨干,帶動廣西蠶業人才梯隊建設,同時還不斷想辦法引進其他高層次人才。
作為一名農業科學工作者,朱方容堅信,只有把科學造福于人民,才能真正體現科學和科學家的價值。正是基于這樣的信念,他二十年如一日,為廣西桑蠶事業的發展竭心盡力。未來,他將繼續堅持自己的服務理念,堅守在自己的崗位,帶領自己的科研團隊,勇攀蠶業技術的新高峰,為繼續保持好"廣西蠶繭全國第一大省的優勢、打造好廣西蠶繭品牌、提高蠶繭的市場競爭力作出最大的貢獻。
人物簡介:朱方容,男,1962年7月出生,廣西藤縣人,1982年7月畢業于廣西大學農學院蠶桑專業。國家科技部“星火科技先進工作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廣西“新世紀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選,廣西優秀專家,廣西壯族自治區蠶業技術推廣總站研究員,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執行專家組成員,廣西首批“八桂學者”。現任中國蠶學會理事、副秘書長,廣西蠶學會常務理事,廣西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委員,廣西大學碩士生導師,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客座教授,廣西農業百名頂尖人才支撐工程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