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技術產業的科技水平與創新能力直接決定了該產業的發展狀況,而提升高技術產業發展水平又是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實力的關鍵。因此要實現國家整體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就必須要重視高技術產業科技和創新的發展。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國高技術產業的發展現狀以及我國高技術產業的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進而以醫藥制造業為例,制定了一套適用于我國評價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的指標體系,為實現對我國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的科學客觀評價提供了標準,也為制定相關政策來刺激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參考依據。
關鍵詞:高技術產業;創新;評價
一、 引言
本文將詳細分析我國高技術產業的現狀,構建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選擇醫藥制造業為例,在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后文簡稱“省”)范圍內評價該產業的創新能力,深入剖析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格局,認識產業創新能力水平,在此基礎上構建科學全面的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實現對我國高技術產業創新水平的客觀評價,從而科學回答當前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提出政策建議。
二、 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現狀與分析
1. 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現狀。我國高技術產業,厚積薄發,近十年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已成為高技術產品生產加工和出口的重要源頭。從圖1可以看到近年來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各項經濟指標的變化情況:短短5年時間,我國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從2004年的27 769億元(當年價,下同),增長到2009年的60 430億元,新產品產值翻了兩番有余,尤其是高技術產業利潤,幾乎翻了三番,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高技術產業長期存在以下重要問題:
第一,高技術產業技術研發投入不足,技術創新能力不強: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RD經費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只有1.4%,而美國2006年就已經達到了16.41%。高技術產業從研發到創新都離不開大量資金的支持,這一項數據就反映出我國高技術產業對技術研發產品創新的重視程度小,技術水平不高;
第二,我國高技術企業的效益不高:從歷年高技術產業和制造業的利潤數據可知,我國高技術產業的利潤率只有5%上下,甚至低于制造業總體利潤率水平。
造成這一現象,是由于長期以來相當一部分高技術產品只是簡單的來料加工或來件裝配,產品附加價值低,高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在相當程度上是靠組裝加工和貼牌生產實現的。我國目前的航空設備,集成電路芯片,關鍵軟件,精密儀器、醫療設備等具有戰略意義的高技術產品,絕大多數依賴進口,醫藥工業中仿制藥也占相當大的比例,沒有一個世界品牌。
單純追求產量的發展模式在一段時期內確實為我國高技術產業帶來維持發展的利潤,但近年來,我國高技術產業起初依靠的是低廉勞動力成本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的優勢逐漸消失,而且人民幣不斷升值,一系列原因都使得我國高技術產業的發展面臨瓶頸。
2. 按不同的注冊類型分析高技術產業現狀。根據企業的注冊類型,我國境內企業可以分為四種:內資企業,國有企業,港澳臺投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從圖2(圖中小球體積的大小代表利潤率,小球體積越大利潤率越大)可以看出,港澳臺和外商投資企業的資產總額以及年產值明顯高于內資企業,但利潤率卻不及內資企業:2009年港澳臺投資企業利潤率約為4.2%,外商投資企業利潤率約等于4.0%,低于內資企業的8.3%,以及國有企業的6.9%,而我國內資企業的盈利能力竟然是外商投資企業的兩倍以上。
2009年,我國三資企業(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商獨資經營企業)的營業收入占高技術產業營業收入的比重達70%左右,已經成為高技術產業發展的主力軍。數據顯示,我國三資企業的利潤率明顯低于制造業整體的利潤率,且這種差距越來越大,這說明我國境外投資企業的盈利能力仍在不斷的下降。如前文分析,我國企業并未掌握制造加工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在產品定價上始終處于被動的地位,盈利能力較弱,這些年來又伴隨著資源的價格上漲,盈利能力被進一步的壓縮,這恰恰反映出我國作為世界加工廠越來越尷尬的困境。
進一步分析圖2中的數據可知,目前我國高技術產業國有企業的利潤率小于整個內資企業的平均利潤率水平,這說明除了國有企業之外的內資企業,包括大量的中小私營企業,盈利能力大于國有企業,是整個產業利潤的重要來源。2010年我國中小型高技術企業總數達27 482家,接近大型高技術企業數量的四倍;中小型企業資產總額僅略高于大型企業總額,而且受規模較小的束縛,營業收入不及大型企業,但利潤率卻以8%高于大型企業的5%。
回顧有關對中小企業創新的研究,可以總結出:由于中小企業產權清晰,利潤動機明確,具有強烈的創新動力,創新機制靈活,創新速度快,因而效益較高。但是目前我國對中小企業,尤其是私營企業,扶持政策卻是相對滯后的。例如,目前我國的金融體系仍無法滿足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發展的需求,尤其在2009年爆發金融危機以及2011年的美債歐債危機之后,中小企業的資金困難更加明顯。除了資金問題之外,對知識產權保護政策仍不夠完善也是阻礙中小企業創新的因素之一。
綜上所述,可知我國高技術產品缺乏競爭力、盈利能力不高,三資企業作為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主力,利潤率卻是最低的。中小企業是我國高技術企業主要的組成部分,但目前由于缺乏扶持我國中小型企業創新政策以及完善的金融體系,我國中小企業在規模的擴大和創新研究方面遇到了很大困難。這些年來我國通過各種優惠政策招商引資成顯著,但目前國際合作的方式并未突顯出本土三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在絕大多數的國際合作,國外企業仍然掌握著核心技術,合作中我們處于被動地位。
要改變這種局面,就要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通過自主創新來發展新產品,掌握產品核心技術,打造自己的品牌,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進高新技術企業長足發展。
三、 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評價——以醫藥制造業為例
本文以2009年我國高技術產業的數據為基礎,構建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選取了我國的31個省,對其醫藥制造業創新能力進行量化試評估。
1. 創新能力評價指標的選擇及權重的確定。OECD對企業創新能力的評價,一般遵循如下指標:(1)RD強度;(2)每千名從業人員獲EPO授權專利數/項;(3)每千名從業人員獲USPTO授權專利數;(4)中小型創新企業合作比重;(5)中小型創新企業比重;(6)每名從業人員固定資產投資/千歐元;(7)企業新產品(但不是市場新產品)銷售收入比重;(8)新產品產值占銷售收入比重;(9)每萬名從業人有效發明專利;(10)合格科學家和工程師占從業人員比重。
但對于我國,并非所有指標都易于適用或完全適用:首先,由于政策法規和相關統計口徑的不一致性,OECD的(2)、(3)、(4)、(5)、(7)項指標,目前在我國公開發行的官方統計資料中暫時還難以獲得;其次,相對指標用于我國各省的創新能力比較中效果欠佳。
由于我國目前各省的高技術產業發展狀況差異巨大,不適合采用相對量指標來比較產業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的地區間的創新能力。本文從中取部分省份的絕對量指標和相對量指標,結合2009年這些省份醫藥制造業統計數據,分別計算出絕對指標和相對指標下的得分進行比較。比較后發現,從絕對量上,能夠清晰地反映出西藏和海南的醫藥制造業發展水平明顯滯后于廣東和江蘇,尤其是江蘇是我國醫藥制造業重點分布地區。這符合當前我國醫藥制造業的客觀事實。但是在相對量描述下,西藏和海南的發展水平看起來竟要超過廣東和江蘇。因此,在地區間差異較大的環境中,采用絕對量指標進行比較,更準確反映地區間創新能力差異的現狀。在絕對指標的選取上,本文參考OECD的指標集,從對創新的投入和產出兩個角度,選擇指標評價各省的創新能力。“投入”是從人力和財力兩個角度整體反映一省對創新的投資,在某種程度上可反映出企業對創新成功的信心和實力,而且便于量化考察;而“產出”,就是對最終的創新效果直接進行量化衡量。投入指標的選取,主要以RD經費,新產品研發項目數等反應研發規模的指標來衡量。產出指標,主要以銷售收入來衡量,因為新產品銷售收入不僅可以反映新產品的生產規模,同時間接反應創新的市場化成功程度。產出指標是體現創新實力的直接表現。具體的指標表示及含義如下:
投入:X1——RD經費,描述的是一省的資金投入;X2——企業RD經費,描述的是企業的資金投入,表現出企業對產品創新的重視和自信心;X3——新產品開發項目數,反應各省對新產品的研發力;X4——研發人員數量,反應企業研發人力資源實力水平;x5——有研發機構的企業數,反應一省的研發實力。
產出:X6——新產品出口,反應創新產品的海外競爭實力;X7——新產品銷售收入,反應創新產品整體競爭強度;X8——有效發明專利, 反應一省的研發成果。
需要說明的是,之所以將企業對RD的投資進行指標單列,是因為RD經費除企業投資外,還包括政府投資。企業作為市場競爭中的“理性經濟人”,投資就是為了獲得利潤,因而該項指標可以真實反映出企業對其研發創新成果的信心度。
2. 應用主成分分析計算評價指標權重。本文通過eviews6.0,將2009年31個省、市在8個指標下的統計數據導入軟件,計算反映創新能力的8個指標的指標權重。
根據初步計算結果,本次計算只選擇第一個主成分變量,因為其可解釋的比例為0.835 9,已經大于80%,并且其它的主成分變量的可解釋比例均小于10%。在主成分變量1下,各個變量的組成系數如表1。
3. 計算2009年各省醫藥制造業創新能力的分。確定了8個評價創新能力指標之后,計算2009年各省醫藥制造業創新能力的分。指標統計數據來源于《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統計年鑒(2010)》。
計算過程如下:
首先求各個指標下的最大值最小值,max(xij)和min(xij),其中i代表第i個指標,其中i=1,2,…,8;j代表第j個省,其中j=1,2,3,…,31。
進而將第i個指標下m省的數據根據(2)式作變換,得m省在指標i下的得分aim(得分取值范圍在0~100),用(3)式計算m省的創新能力得分。
scorem=a1m×q1+a2m×q2+…+a8m×q8(3)
其中(2)式的q1,q2,..,q8分別為8個指標的權重。
將我國31個省(市)各指標的數據按照如上的方法,帶入公式(2)(3)進行計算,從而得出2009年31個省(市)創新能力的得分,結果如下:
浙江:86.148,江蘇:83.538 15,山東:71.197 89,廣東:45.283 33,上海:35.092 82,天津:31.339 83,河南:29.020 72,北京:27.109 26,河北:26.330 8,湖北:23.616 49,湖南: 23.054 24,四川:22.572 09,重慶:18.228 06,安徽:17.068 48,黑龍江:15.313 4,吉林:14.893 51,遼寧:14.570 32,江西:14.256 12,福建:13.864 38,廣西:10.689 07,云南:8.447 392,陜西:8.082 327,海南:6.113 858,山西:5.399 379,貴州:3.080 883,寧夏:3.048 335,甘肅:2.967 105,內蒙古:2.338 015,西藏:0.968 897,青海:0.510 271,新疆:0.408 295。
從上述結果中可以看到,浙江、江蘇、山東的得分分別為:86.14、83.54、71.20,名列前三,而西藏,新疆,內蒙創新能力與其他各省相比最為落后,結果反應的情況與實際情況基本相符,說明了指標體系是科學和客觀的。根據指標體系建立的思路和結果不難發現,醫藥制造業地區間發展兩極分化嚴重,除了排名前三個省,其余各省得分都低于50分,還有一些省份得分都在10分以下,整體水平不強。
四、 結論
通過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現狀的研究及其評價指標的構建和分析,發現我國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地區發展極不均衡。客觀上,我國高技術產業創新研發面臨著周期長、前期投入大、風險大,成果不可預見等困難;并且中國的高技術產業起步較晚,伴隨著我國開放程度越來越大,需要面對國外強有力的競爭力,這也加大了本國自主創新的風險,都使得我國企業的創新積極性不高,阻礙了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的發展。
在政策上,為了促進高技術產業創新水平的提高,不僅需要國家出臺相關優惠政策更加利好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保障RD和重點項目投資資金的投入,也要保證科技金融貸款政策的完備,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從法律和道德上保護公民企業法人的知識產權;對于高技術創新企業,要嚴格制定認定過程,建立創新獎勵機制,設置可以適當提供稅收優惠;扶持民間中小企業的發展,研究出新的國際合作方式,加強與優秀的跨國企業間技術與管理上的交流;同時,也可以學習發達國家在高技術產業發展初期,運用政府采購政策職能作為一項重要的財政手段,出臺創新產品名單,科學制定創新產品認購過程,促進我國高技術產業對產品研發創新的重視程度。
參考文獻:
1. 王昌林.高技術產業發展戰略與政策研究.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2.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統計年鑒(2001-2011).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3. 朱學新.科技創新和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 科學管理研究,2007,(6):25-28.
4. 楊敏麗,吳艷霞.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與對策研究.重慶工學院學報,2000,(2):55-58.
5. 周銳,李爽.科技政策因素對中小企業創新影響的實證分析.統計與決策,2011,(5):186-188.
作者簡介:杜澄,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嵐,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管理學院碩士生。
收稿日期:201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