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民營企業實施“走出去”的戰略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真正擔當起了“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重任。在“十一五”時期,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實現了快速的發展,“十二五”時期是我國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大型民營企業的發展環境將會不斷改善,我國民營企業將在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此次金融危機的發生使全球貿易環境發生了一系列的新變化,雖然目前全球經濟雖有回暖的跡象,但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使民營企業跨國經營的風險增加。文章介紹了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民營企業國際化經營的現狀、深入分析了后危機時代我國民營企業國際化經營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研究了我國民營企業國際化經營所帶來的經濟效應,最后,根據目前我國民營企業在國際化經營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后危機時代;民營企業;國際化經營
一、 后危機時代我國民營企業出口和對外直接投資情況分析
1. 我國民營企業出口出現回暖的態勢。2008年我國進出口總值已達5 360.4億美元,其中2008年我國民營企業出口3 807億美元,增長27.9%,由于金融危機的發生,增速比上年回落11.3個百分點,但比全國出口總體增速快10.7個百分點。2009年1月~10月,我國民營企業累計進出口4 013.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0.8%,低于同期我國外貿總體降幅9.1個百分點。其中,我國民營企業出口額2 685.3億美元,下降15.3%,低于同期我國外貿出口降幅5.2個百分點。
2010年,我國民營企業出口總額達4 812.66億美元,2010年前三季度,以民營企業為主的其他企業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中表現出較強的活力和競爭力,出口增長43.7%,進口增長54.6%,分別占總額的30.3%和18.7%,比上年同期提高2.0和1.5個百分點。全國工商聯發布的2011年度《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形勢分析報告》顯示,2011年民營企業出口顯著增加,前11個月全國民營企業出口總額超過5 700億美元,同比增長33.3%,占全國出口總額的1/3。因此,目前我國民營企業的出口已出現回暖的態勢。
2. 后危機時代我國民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表現仍活躍。目前,我國政府對民營企業的對外投資是大力支持的,因此,民營企業境外投資的積極性日益提高,我國民營企業將以其明晰的產權、靈活的機制以及快速反應能力成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力軍。根據國家對民營企業500家國際化拓展情況分析數據顯示,2009年民營企業500家中已對外投資的有117家,占民營企業500家的23.4%,比2008年增加5家,民營企業海外擴張步伐加快。共擁有海外投資企業和項目481個,比2008年增長57.19%,累計海外投資額達到225 274萬美元,比2008年增長47.59%。2010年,中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29個國家和地區的3 125家境外企業進行了直接投資。目前,雖然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在對外投資主體中仍占主導地位,但民營企業及其他所有制形式企業的對外投資增長速度逐步加快。從國別和地區分布情況來看,2010年,我國民營企業向海外拓展地區仍然以亞洲為主,其次選擇東盟十國、歐盟、北美等(見表1)。
二、 后危機時代我國民營企業國際化經營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1. 后危機時代我國民營企業國際化經營面臨的機遇。
(1)國際市場環境的變化有利于我國民營企業進行國際化經營。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以美國為代表的歐美國家為緩解本國企業的資金壓力降低了對外國企業的投資門檻要求,這對民營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個參與國際合作的好機會。中國民營企業通過與國外先進技術合作,可以不斷地提升中國企業的制造能力和技術水平,也可以通過與國際知名品牌的合作,發揮中國民營企業的低成本優勢,擴大市場容量。
(2)中國政府給民營企業跨國經營提供了更多的支持。2009年3月,商務部發布了《境外投資管理辦法》,對中小企業的跨國經營進行了明確和規范。2010年5月,國家發布了《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其中第10條內容是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國家將支持民營企業在研發、生產、營銷等方面開展國際化經營,開發戰略資源。完善境外投資促進和保障體系,以上措施的出臺都將在經濟復蘇階段推動我國民營企業跨國經營的發展。
(3)后危機時代有利于我國民營企業實現轉型升級。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轉型升級成為中國民營企業唯一出路的觀點日漸成為共識。在經受危機的過程中,有不少民營企業依靠轉型升級成功地突圍解困。目前民營企業普遍存在著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使我國以生產勞動密集型為主、技術含量低的民營企業面臨巨大沖擊,但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政府推動發展模式轉型的政策將為我國民營企業實現價值鏈高端化創造機會。
(4)后危機時代我國民營企業的國際化水平將進一步提升。金融危機引發了全球性產業調整和企業兼并重組的浪潮,為實力不斷提高的民營企業的國際化提供了機遇。吉利成功收購沃爾沃就是一個很好地例證,在金融危機下,美國汽車三巨頭均深陷困境,而中國汽車業蒸蒸日上,這就為國內汽車并購美國汽車提供了契機。可以說,吉利是認清了宏觀環境,準確地把握了外部機遇。
2. 后危機時代我國民營企業國際化經營面臨的挑戰。
(1)后危機時代我國民營企業出口壓力仍很大。自2008年下半年以來,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危機逐漸在全球蔓延,大量員工失業或工資待遇下降,導致全球消費市場深陷低迷,外需下降直接導致我國民營企業出口下降。許多國外經銷商采取減少訂貨、減少庫存的策略,致使民營企業生產訂單銳減。以廣東省為例,2009年8月份以來全省民營企業訂單減少30%以上,據廣東省海關統計,2010年第一季度該省民營企業進出口貿易比去年同期增幅下降近6個百分點。由此可見,外部需求的下降將使我國民營企業的出口面臨壓力巨大。
(2)后危機時代我國民營企業遭遇貿易壁壘的可能性增大。目前,中國民營企業出口的絕大多數產品都是勞動密集型,技術含量較低,附加價值不高,缺少自主知識產權,沒有形成核心競爭力,隨著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和中國出口規模日益擴大,中國已進入貿易摩擦的高發期,例如,2010年,僅REACH和EUP這兩項技術壁壘就影響了浙江60%的出口企業,從紡織廠到玩具生產商,這意味著中國出口企業將迎來歐盟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密集期。由此可見,后危機時期我國民營企業跨國經營的道路將不會平坦。
(3)后危機時期我國民營企業缺乏融資渠道,籌資困難。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目前全球流動性緊缺尚未有效緩解,金融機構紛紛控制信貸規模,各國貿易融資條件普遍惡化,國外經銷商和進口商資金壓力加大,采取了壓訂單、減庫存等方式規避風險。由于進口商貿易融資困難,出口企業收款延長,企業資金正常周轉受到嚴重影響。同時我國國內銀行為防范風險對出口企業慎貸、惜貸現象比較普遍,使民營企業的經營及生存壓力日益增大,發展潛力受到制約。
(4)后危機時期我國民營企業出口收匯風險加大。金融危機發生后,很多國家的企業出現經營狀況惡化,停產、破產的現象,因此,商業欺詐不斷增多。而我國民營企業海外經營的經驗缺乏,信用管理制度不健全,很容易遭受到商業欺詐的風險。目前,很多國外企業通過拖欠付款、退貨等方式向中國出口企業轉嫁金融危機的損失。據海關統計,2008年我國民營企業遭遇出口退運貨物5億美元,同比增長36.5%,占當年我國出口退運貨物總額的38.7%。2009年1月~2月,我國民營企業出口遭遇退運貨物1億美元,同比增長87.5%,占同期我國出口退運貨物總額的44.7%。由此可見,后金融危機時期,我國民營企業出口收匯風險很大。
(5)后危機時期我國民營企業跨國并購經營風險加大。跨國并購是企業快速發展的途徑,但并購戰略的選擇也為民營企業的跨國經營帶來了風險。很多并購企業因為整合能力差而以失敗而告終。據統計,全球跨國并購的成功率只有兩三成。美國學者布魯諾通過調查報告,分析了涉及全球數千起并購案例,其結果如下:17%的兼并能帶來實質性回報;33%的并購并未帶來任何收益;20%的并購造成了相當損失;30%的并購造成了嚴重的財產損失(見圖1)。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被并購的企業大多是受經濟危機沖擊而出現經營不善、生存困難的企業,我國民營企業在并購后需要面臨產業對接、人員整合、文化整合等方面的嚴峻挑戰,而且我國民營企業自身存在一定的劣勢,如海外并購經驗欠缺、管理技能不足、資本實力較弱等,這些都將影響并購后企業的盈利情況。
三、 我國民營企業跨國經營的經濟效應分析
1. 我國民營企業跨國經營有利于提升企業競爭力。目前,我國民營企業仍存在技術和管理水平差的問題,因而導致競爭力不強。一些率先跨國發展的民營企業,將會因為在國外取得了新的市場空間、穩定的資源供給和新的技術信息,而大大增強自己的競爭力,通過跨國經營我國民營企業可以借鑒、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將這些技術和管理經驗再轉回國內,就可以推動國內的行業技術水平、管理水平的提高,對國內競爭者而言也會產生帶動效應,因為這將迫使國內競爭者改進經營、加強研發、提高管理水平和產品質量。由此可見,民營企業的跨國經營不但有利于提升自身的競爭力,也會促進國內其他企業的發展。
2. 我國民營企業跨國經營有利于增加就業。2010年福布斯中國民營企業全球化論壇中提到民營經濟吸納的就業者已占全國新增就業人數的80%以上,成為社會就業的主渠道。我國民營企業不僅提供了75%的城鎮就業機會,更重視吸收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我國民營企業在進行國際化經營過程中,采取勞務出口、在國內興辦合資企業、境外辦企業等形式,增加了我國的就業。在此次金融危機發生后,許多民營企業堅持不裁員,并積極創造新的就業崗位,成為國民經濟一支重要的穩定力量。
3. 我國民營企業跨國經營有利于企業繞開國外貿易壁壘。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后,各國經濟呈現減速態勢,由此催生新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民營企業進行國際化經營,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的形式,可以幫助企業順利繞開貿易壁壘,并享受所在國有關投資的優惠政策;增加在發展中國家的投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利用發達國家給與發展中國家的優惠待遇;同時,在海外建立營銷網絡,可及時了解當地市場信息、發展動向,從而發揮各種比較優勢,增強民營企業產品競爭力并最終擴大民營企業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占有率。
4. 民營企業跨國經營有利于企業培養國際化人才。擁有跨國經營人才是企業開展跨國經營的前提條件,也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基礎。民營企業為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有優勢,必然迫使自身加強對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它們將著力培養一批既懂外語,又懂法律,既善于管理,又通曉財務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擔當公司海外經營的管理和業務骨干。對于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可以通過對內部員工國外培訓、 高薪聘請國外專家、 吸收海外學子等多種渠道來完成,從而突破民營企業在國際化經營中的人才發展瓶頸。
四、 我國民營企業跨國并購的戰略研究
1. 政府應積極創造有助于民營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外部環境。在宏觀管理上,政府應行使其規范引導、提供服務的職能,為民營企業創造較為寬松的環境。政府應減輕民營企業的稅負如:中介費、房產稅、土地使用稅等;進一步擴大民營企業進出口經營權;為民營企業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務體系如:加強銀行系統對民營企業跨國經營的支持,拓寬國家進出口銀行對民營企業跨國經營服務的領域;同時也要廣泛開展對民營企業的信息、法律等方面的服務等。總之,政府要積極為民營企業跨國經營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為民營企業更好地進行國際化經營創造必要條件。
2. 民營企業應認真研究,精心選擇國際化經營模式。我國民營企業的跨國經營模式的選擇應隨著跨國經營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完善、調整,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我國民營企業可以學習華為公司的集群模式,以產業鏈為單位,上下游企業集群“走出去”,通過抱團合作方式,對國外專利、品牌、研發力量、渠道和原材料等進行參股或者收購;也可以借鑒海爾公司的漸進模式,分階段、分步驟地將企業的生產經營環節向目標市場拓展。總之,民營企業要 必須結合我國的國情,摸索出適合自身跨國經營的發展模式,減少金融危機對我國民營企業傳統跨國經營模式的沖擊。
3. 提升我國民營企業核心競爭力。過去我國的民營企業大多以貼牌加工為主,附加值低;企業創新能力弱,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導致在產品定價上沒有話語權,品牌建設上沒有專屬權,嚴重削弱了企業核心競爭力。我國的民營企業只有擁有了自己的核心產品和核心技術才能在激烈競爭的國際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因此,我國的民營企業應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從做產品提升為做標準,參與國際商業規則制定,從偏重規模擴張走向注重質量提升,實現粗放式的發展方式向集約式的發展方式轉變。從低層次參與國際分工的戰略走向高層次國際運營戰略,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這樣即使在世界市場低迷期,我國民營企業的產品不會處于尷尬局面。
4. 我國民營企業應加強各種風險防范。此次金融危機的發生對全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我國的民營企業一定要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制定并實施風險防范整體戰略,在對各種風險分析的基礎上,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防范和控制風險帶來的損失。同時,民營企業應建立一套評價民營企業經營狀況的“企業經營預警指標體系”,以使企業更全面、更客觀地認識國際化經營中的風險。在后金融危機時期,民營企業特別要增強出口收匯風險防范意識,避免外匯損失。對于參與跨國并購的民營企業,應注意并購后整合中的風險防范,重視文化整合、人力整合、經營整合等,保證并購后整合的質量。
5. 我國民營企業應積極拓展新興國家市場。金融危機的發生,對歐美的沖擊最大。據統計,2009年1月~10月我國民營企業對歐美等金融危機重創地區出口降幅普遍較大,其中對歐盟出口539.9億美元,下降16.3%;對美國出口378.1億美元,下降 9.6%。對歐美市場的過度依賴必然使企業遭受巨大的損失。因此,我國民營企業應積極拓展美國、歐盟國家以外的市場,包括印度、巴西、阿根廷等國的新興市場出口,進一步降低出口地區的過度集中,促使出口地區結構多元化、合理化,構建我國民營企業出口穩定增長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中國海關總署.金融危機影響下我國民營企業進出口現狀調研報告,2009,(12).
2. 2010年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現狀及意向調查報告顯示: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呈現多元化.中國貿易報,2010,(12).
3. 哈爾濱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關于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民營企業經營狀況影響的調查報告,2010,(7).
4. 歐盟頻設技術性貿易壁壘:浙江實驗積極救贖“中國制造”.21世紀經濟報道,2009,(5).
基金項目:吉林大學博士后基金項目“我國民營企業國際化經營問題研究”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波,理論經濟學博士,吉林大學商學院在站博士后,沈陽航空航天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