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技術范式創新周期表現為技術漸變與技術突變周期交替,并通過資本狀態與經濟周期循環因替,技術漸變通過打破資本穩定誘發經濟危機,而技術突變通過使資本趨穩拉動經濟復蘇,經濟繁榮通過資本穩定狀態推動技術漸變,而經濟蕭條通過資本活躍狀態驅動技術突變。
關鍵詞:技術范式創新;經濟周期;資本狀態
一、 技術范式創新周期與經濟周期循環因替
技術漸變與突變交替演進構成技術范式創新周期,分為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成熟期對應技術漸變,市場從增長到飽和,技術范式標準化并被模仿,企業規模擴大,產品品種增加、質量改進、成本降低;衰退期是技術漸變向突變的過渡期,銷售增長率下降,技術漸變停滯,企業出賣傳統技術與設備,突破舊技術范式的壓力增大;導入期對應技術突變,科研院所與企業合作基礎研究和實驗室研究尋求創新技術范式,再由企業辨識市場機會,獨立開發非標準技術并商業化;成長期是技術突變向漸變的過渡期,新技術范式被更多地用于新產品、新設計和新工藝,銷售增長率上升,但技術界面標準只向合作伙伴開放。
經濟周期表現為商品、貨幣、就業周而復始的繁榮、危機、蕭條、復蘇運動,它通過資本狀態變化與技術范式創新周期循環因替。在經濟繁榮期,穩定的資本狀態推動技術漸進,對應技術范式創新成熟期;技術漸進又打破資本的穩定狀態,誘發與技術范式創新衰退期對應的經濟危機;在經濟蕭條期,活躍的資本狀態驅動技術突變,對應技術范式創新導入期;技術突變又使資本狀態趨于穩定,拉動與技術范式創新成長期對應的經濟復蘇。
二、 經濟周期通過資本狀態對技術范式創新影響
1. 資本的治理狀態。企業治理即處理委托人(股東)與代理人(經理人)的關系,實質是解決股權資本與知識資本的關系,穩定的資本治理狀態推動技術漸進,活躍的資本治理狀態促進技術突變。
(1)經濟周期通過知識資本狀態對技術范式創新影響。知識資本的擁有者是企業經營者,包括專業技術團隊與經營管理團隊。專業技術團隊的結構、知識水平、創新能力和創新努力水平決定了他們會選擇何種創新。在經濟繁榮期,大企業專業技術團隊人員多、結構完整、知識水平高、創新能力強,但創新努力水平低,傾向在已有技術基礎上自主創新,而中小企業專業技術團隊人員少、結構不完整、知識水平低,雖有創新努力,但創新能力弱,傾向技術引進模仿。但在經濟蕭條期,大企業遭清算,專業技術團隊為生存計而活躍于非傳統領域努力創新,傾向技術突變。
經營管理團隊的職能即企業家職能,是通過創新生產要素組合破壞原均衡,包括企業家才能和精神;前者即企業家素質、專業知識經驗、經營決策能力、戰略眼光等,后者即企業家創新愿望、動機與意識。經濟繁榮期,企業規模擴大,管理制度成熟,經營者偏好傳統商業化模式,樂于快速見效的技術漸進而不去行使企業家職能。但經濟蕭條期,經營者為避免清算,被迫發揮企業家職能,按新生產函數組合要素,以新商業化模式實現技術突變。
(2)經濟周期通過股權資本狀態對技術范式創新影響。股權資本主要體現在控股權上,在經濟繁榮期,控股權較穩定,國有企業中代理國有控股權的官員缺乏創新的專業知識、顧及非經濟目標又無政策驅動,法人控股企業選擇忠誠度高的經營者,私人控股企業被家族成員過度控制,三者均無創新積極性,傾向于規避風險的技術漸進。但在經濟蕭條期,控股權趨于活躍,代理國有控股權的官員受政策驅動支持技術突變,處于困境的法人或私人控股企業也愿意選擇敢于冒險突變的圈外企業家。
(3)知識資本與股權資本的相關模型。代表知識資本的技術團隊創新能力和管理團隊企業家才能穩定性強,而相對應的創新努力水平與企業家精神卻存在穩定與活躍狀態的交替,對技術創新影響較大。激勵創新努力水平和企業家精神的方式是薪酬和股權,若實行股權激勵,則股權資本的控股權被知識資本削弱,若實行薪酬激勵,則股權資本的控股權不變,據此構建模型如下:
設知識資本擁有者的薪酬和股權收益分別是S、D,技術突變成功率為p,技術漸變成功率為1,企業產出Q1、Q2、Q3(Q3=0)分別表示技術漸變的產量、技術突變成功的產量、技術突變失敗的產量,技術漸變的成本是C1,技術突變的成本是C1+C2。
薪酬收益與產出水平正相關:Si=aQi (a為報酬系數)
股權收益:Di=b(Qi-Si)=b(1-a)Qi (b為知識資本擁有者所持股權)
技術漸變的效用函數:U1=S1+D1-C1=aQ1+b(1-a)Q1-C1
技術突變成功時的效用函數:U2=aQ2+b(1-a)Q2-C1-C2
技術突變失敗時的效用函數:U3=aQ3+b(1-a)(Q3-S3)-C1-C2=-C1-C2
加入突變成功率后得技術突變的期望效用EU=pU2-(1-p)U3
代入得技術突變的凈效用EU-U1=(a+b-ab)(pQ2-Q1)-C2
只有在EU-U1>0時,企業經營者才會選擇技術突變,反之選擇技術漸變。
模型說明報酬系數a與股權比例b相互替代,但技術突變成功率p與b正相關,故若想使經營者選擇風險大、成本高、收益高的技術突變,就要提高股權比例而降低報酬系數,因為:①控股者追求長期利潤而不同于經營者追求短期利潤;②技術突變的信息不對稱使控股者難以知道經營者的創新能力,風險大使控股者難以監測經營者的創新努力,不確定性與不完備契約使控股者難以據未來事件約束經營者;③經營者是技術突變的主要無形投入方,而只有利潤能為無形投入定價。反之,若想使經營者選擇技術漸變,只要提高報酬系數即可。
在經濟繁榮期,一方面,企業業績穩定,信息不對稱少,經營不確定性小,契約相對完備,沒有必要實施股權激勵;另一方面,企業為擴大規模而募資,股權愈益分散,兩權分離程度較大,中小股東更關注股票投機差價,不愿承擔技術突變風險,沒有可能實施股權激勵;因此,股權資本的控股權穩定、知識資本擁有者的企業家精神與創新努力水平亦穩定,經營者在提高報酬系數的激勵下傾向于獲得穩定短期收益的技術漸進。
在經濟蕭條期,一方面,經營環境不確定、契約不完備、業績不穩定、信息不對稱、無形投入主要來自經營者,有必要實施股權激勵,以便經營者像股東那樣為長期利益選擇高風險的技術突變;另一方面,企業處于更新創業期,經營風險大,中小股東陸續撤出,股權高度集中于關心長期回報的大股東,兩權分離程度較小,經營者有可能被授予更多股權;因此,股權資本的控股權活躍、知識資本擁有者的企業家精神與創新努力水平亦活躍,經營者在提高股權比例的激勵下傾向于長期高收益的技術突變。
2. 資本的運動狀態。
(1)經濟周期通過資本運動狀態對技術范式創新影響。資本運動狀態即資本從一種使用形態向另一種使用形態轉換的狀態,由轉換成本決定。后者包括固定資產折舊及其報廢的機會成本、模式慣性(即特定固定資本結構及相關組織管理體系)的破壞及其更新成本。據之,資本使用形態分為使用范圍狹小而轉換成本高的專用性資本(如代表物理專用性的有形資本和代表模式慣性的無形資本)、使用范圍廣泛而轉換成本低的一般性資本(如貨幣資本)。資本運動狀態也因之分為專用性資本穩定積累狀態和一般性資本活躍撤出狀態。
經濟繁榮期,代表有形資本的專用性資源和工具等處于穩定積累狀態,企業關注如何增加用途、挖掘潛力和提高效率,代表無形資本的模式慣性如技術創新流程、技術軌道、制度文化等因回報穩定、惰性大、突破代價高也處于穩定增值狀態,資本運動狀態是專用性資本穩定積累狀態,與之配合的技術創新是資本密集型的技術漸進。
經濟蕭條期,傳統專用性資源極度短缺,傳統專用性工具效能發揮殆盡,傳統模式慣性回報降低、惰性小,轉換成一般性資本的成本較低,資本從傳統專用性資本撤出向活躍的一般性資本轉換,后者尋求注入風險投資項目,以期發現新資源、發明新工具、獲得新模式慣性,與之配合的技術創新是資本節約型的技術突變。
(2)資本運動狀態的相關模型。資本的穩定積累狀態總是表現為資本密集使用的技術漸進,資本的活躍撤出狀態總是表現為資本節約使用的技術突變,這可以用Cobb-Douglas生產函數及等邊際生產原理說明:
設資本產出彈性α,勞動產出彈性β,Q產出,L勞動,工資率w,K資本,利息率r
則Cobb-Douglas生產函數是:Q=AKαLβ
勞動的邊際產出MPL=βAKαLβ-1,資本的邊際產出MPK=αAKα-1Lβ
按等邊際生產原理MPL/w= MPK/r得:K/L=αw/βr
該模型說明,w相對于r上升,α相對于β增加,將會使資本與勞動的配比K/L趨升,刺激技術創新沿資本密集的方向漸進,反之,w相對于r下降,α相對于β下降,將會使資本與勞動的配比K/L下降,刺激技術創新沿資本節約的方向突變。
經濟繁榮期,勞動力價格趨漲而勞動產出彈性趨降,因為:①社會消費水平上升提高了再生產勞動力成本;②提升人力資本既增加了再生產勞動力成本,也因提高邊際勞動生產力而要求更高報酬;③勞動力供給增長緩慢,供給不足則抬高勞動工資率,勞動力對產出增長貢獻減少則降低勞動產出彈性。但資本價格趨跌而資本產出彈性趨升,因為:①資本品生產效率高于消費品,使資本品價格相對下降;②資本積累于擴大再生產,必增加供給并加劇競爭,使資本邊際生產力下降;③資本市場泡沫化推高證券價格,刺激更多資本被募集,降低了資本最低回報率;④利潤再投資和資本市場募資均用于資本積累,使資本存量增加,供給過剩則降低資本利息率,資本對產出增長貢獻增加則提高資本產出彈性。唐德祥用面板隨機數據法(SFA)對中國經濟從低谷走向高漲的1998年~2005年各省C-D函數研究后發現,資本產出彈性上升到0.865 7并顯著高于勞動產出彈性0.385 6。
勞動價格w相對于資本價格r上升、資本產出彈性α相對勞動力產出彈性β上升,使企業順應資本穩定積累的趨勢,選擇資本密集型的技術漸進。過程是:資本品部類以技術漸進降低資本品價格,后者既提高消費品部類的投資收益率,拉動消費品部類跟進,又降低技術規模門檻,使更多中小企業能夠購買降價設備,引進模仿技術。林毅夫發現近15年來,中國資本價格相對勞動力價格下跌使企業更多采用資本密集型的成熟技術。
經濟蕭條期,大批企業倒閉推高了失業率,故勞動力價格轉跌而勞動產出彈性轉升,另一方面,從傳統產業和資本市場折價撤出的資本大為縮水,而證券價格暴跌又推高了資本最低回報率,故資本價格轉升而資本產出彈性轉降;這使企業順應資本活躍撤出的趨勢,選擇資本節約型的技術突變,此外,勞動力易通過培訓獲得新知識與能力以及撤出的活躍資本更愿意冒險,也滿足了非標準突變技術對高度熟練勞動力和風險資本的需求。
三、 技術范式創新周期通過資本狀態對經濟周期影響
1. 模型描述。假設存在生產者部門、消費者部門,及要素市場、消費市場和金融市場,經濟總是自發均衡,第t期國民產出Yt,第t-1期投資It-1,所形成的資本造成第t期國民產出增量Yt-Yt-1。
則資本產出率k=It-1/(Yt-Yt-1),與投資回報率反向,轉換后得:It-1=k(Yt-Yt-1)
又設初始消費C0,邊際消費傾向b,第t期消費Ct,則消費函數Ct=C0+bYt-1
考慮到投資形成供給的滯后性,則Yt=Ct+It-1
這是一個一階差分離散動態模型,它說明:當k-1
2. 技術漸進使經濟周期從繁榮到危機。技術漸進在使資本從穩定積累狀態轉向活躍撤出狀態的同時也使邊際消費傾向b下降而資本產出率k上升。b下降是因為:(1)傳統產品需求飽和;按馬斯洛需求層次原理,當傳統產品因技術漸進而不斷增加供給,滿足消費者當前低層次需求后,消費者的支付意愿就會下降,并產生潛在高層次需求。(2)傳統產品需求萎縮;①資本穩定積累總是提高資本有機構成(即資本/勞動)和排斥勞動者,資本積累更快的大企業憑借更低成本壟斷市場,雇傭更少勞動者并使更多勞動者因中小企業破產而失業,故隨勞動者收入下降和更多失業,資本所有者的財富卻急劇增長;②由于龐大的勞動者群體便于消費大規模社會化產品,對傳統產品的邊際消費傾向較大,而資本所有者有更多個性化需求、高層次潛在需求和金融投機需求,對傳統產品邊際消費傾向較小,故隨貧富懸殊,平均邊際消費傾向下降,傳統產品需求萎縮。
k上升是因為:(1)資本密集型的技術漸進增加傳統產品供給而降低其需求,降低了投資回報率,表現在:①傳統產品需求飽和使投資報酬率下降;②傳統產品需求萎縮,使消費品價格相對資本品下降更快,導致資本品回報率下降;③資源極度耗用和價格上漲,及資本積累超過規模邊界等提升成本而降低回報。(2)投資回報率下降提高了資本產出率k,即資本投入越增則產出增長越少,表現在:①自主創新因研發投入報酬率下降而停頓,技術擴散因技術時滯減小而停滯,技術漸變動力不足;②供給過剩迫使企業擴大規模和降價競爭,反使已飽和的傳統產業更加過剩;③高估的證券市場既得不到業績支撐,也無法靠自循環的資金鏈維持,導致資本市場崩潰,流動性趨緊,資金鏈斷裂,更多企業破產倒閉。
隨b下降和k上升,經濟從繁榮發散階段(k<(b+1)/2)走向危機收斂階段(k>(b+1)/2)。
3. 技術突變使經濟周期從蕭條到復蘇。技術突變在使資本從活躍撤出狀態轉向穩定積累狀態的同時也使邊際消費傾向b上升而資本產出率k下降。b上升是因為:(1)因貧富懸殊而分化出來的高收入者,挑剔老練,且不在意價格,只有技術突變創造的全新產品與服務才能滿足其高層次潛在需求,而活躍撤出的一般性資本總是冒險尋求風險投資機會,激發了技術突變;(2)新產品生產規模擴張,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供給,推動高層次需求通過需求網絡擴張依次傳遞到低收入者;(3)技術突變使分工更新更細,更多高素質勞動力被雇用,勞動力結構的升級也使新產品需求提升。
k下降是因為:(1)技術突變使供求雙向擴容、供求結構重新匹配,并愈益限定了創新軌道,推動資本重新穩定積累;(2)技術突變發現了新資源、創造了新工具,推動了中間產品供求創新;(3)技術突變提高了投資回報率,推動了實體經濟投資需求增長與資本市場復蘇。
隨b上升和k下降,經濟從蕭條收斂階段(k>(b+1)/2)回歸復蘇發散階段(k<(b+1)/2)。
四、 政策建議
二戰后,西方國家普遍實行宏觀需求管理政策,通過財政貨幣政策逆向調控經濟波動,雖對經濟短波有效,卻無助解決經濟長波,陷入債臺高筑、通貨膨脹和經濟停滯,其原因是違背技術范式創新周期與經濟周期循環因替規律。應以宏觀創新管理順應經濟長波,在經濟上升周期,鼓勵新技術范式普及,提升產業整體技術水平;而在經濟下降周期,激勵技術突變,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既要打破壟斷、促進清算,也要保護知識產權,加大基礎研究、公益性研究和部分應用研究投入,撥款或參股技術孵化器,以優惠政策和經濟杠桿鼓勵風險投資、完善風險投資的退出機制,加大教育投資、提升人力資本質量、培養創造性人才。
參考文獻:
1. 熊彼特J.經濟發展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2. 吳慈生,楊艷,蘇多清,侯睿.創新型組織的特征研究.科技與管理,2008,10(2):14-18.
3. 孫愛英,蘇中鋒.資源冗余對企業技術創新選擇的影響研究.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8,29(5):60-64.
4. 馬克思.資本論.海口:南海出版社,2007.
基金項目: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項目號:TJGL10-941)。
作者簡介:湯偉鋼,管理學博士,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副教授;李炅珉,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碩士生;陳慧莉,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碩士生。
收稿日期:201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