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至泉州城南,中山路上的喧囂似乎悄然退避遠去,街巷在樹冠高大的古榕之下,顯得狹窄悠長。天后宮沒有進香隊伍的時候,游客也稀少。后院木棉盛放,襯著明代所建的媽祖的寢殿。對面,德濟門遺址上芳草蔓蔓,宋元繁華在石柱石墻下湮沒無痕——
《泉州府志》記載:“元代泉州,一城要地,莫盛于南關,四海舶商,諸番琛貢,皆于是乎集。”而“胡賈航海踵至,富者累貲巨萬,列居郡城南”。番商們齊聚此地,街市上堆滿了海上運來的象牙、犀角、玳瑁、珠璣、鉆石、翡翠、瑪瑙、異香等寶物以供交易。
這條由碼頭通往城內的第一條繁榮的街道便得名叫“聚寶”。 古時并不寬敞的聚寶街,曾有海關口、稅關行、銀行、信局、典當行、銀號等部門,街市的情景猶如泉州版的“清明上河圖”:說書、弈棋、南音、什音、雜耍、武術表演、木偶戲、雕糖、妝糕人、踩高蹺……泉州有句俗語云“南門兜,擠燒包”,形容的正是彼時抵達順濟橋碼頭的貨船靠岸,商人們蜂擁而至、摩肩接踵,猶如“擠燒包”一樣的景象。而據說馬可·波羅就是聚寶街南面的碼頭上岸,并從這里護送蒙古公主遠嫁到波斯。
而聚寶街的泉州人也抓住過繁華所給予的求富時機。聚寶街上曾小百貨林立,晉江兩岸人家都習慣來此采購紅白喜事用品、年貨節禮。這樣的熱鬧持續著,直到半個世紀以前才徹底落幕。
倘若不知曉此地曾經的繁華,這巷弄中怡人的安靜,以及古厝中散發出的迷人氣息,會使人以為這里不過是城鄉結合部的尋常村落。曾經是貨物集散地,并設有接待外國貢使和番商的驛館“來遠驛”的車橋頭,亦變身為路邊臨時市集,售賣蔬菜海鮮鄰近特產,午后便散去。寫有“明來遠驛”的石碑,以及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的“修理南涂二關外水利碑”也隱在魚攤的后面,不為人所注目。
這個曾經萬船停泊萬商云集的地方有過通往世界的輝煌歷史,連接了浩茫海洋與陸地城池,但繁華已是舊夢,雖然如順濟橋上的落日般光華燦燦,還不時地在老泉州人的腦海中如電影般上演。緬懷與回顧之余,也知道煙云過盡——連順濟橋都在臺風中垮塌了,有什么能敵得過歲月呢?那么,這一方的百姓安守于舊屋舊院,做小小的營生——這買賣的規模也大不能比從前的,不過小店小攤,穩當度日就好。
李贄在萬壽街他少年時期的舊居中依然“寂寞”著,天后有天后的信眾,而街區中有基督教堂,另外幾乎每一個轉角都有面積小小的宮廟,供奉各路神佛,居民們在堂中或打麻將或喝茶,與神佛同樂。
聚寶街 使用指南
天后宮
天后宮原稱“天妃宮”,俗稱“媽祖廟”,祀媽祖娘娘,始建于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是中國現存媽祖廟中建筑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年代最早的一座,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臺灣的天后宮不少分靈自此。
歷史上,媽祖故里莆田一度隸屬古代東方第一大港泉州管轄,是研究海外交通史的重要史跡。宋元時期,泉州的海商們出海都要到此祭祀,以求平安。鄭和曾在明永樂五年(1407年)、第二次出使西洋途經泉州時遣使祭拜媽祖;永樂十五年(1417年),他第五次下西洋途經泉州也依制來天后宮祭拜媽祖。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欽定春秋兩祭,此后天后宮的祭拜便成定例。
天后宮見證了泉州城南的盛衰,如今依然是一方漁民的守護神,到底神佛清明,朝代更迭世情變遷也無損她的地位。在重要的祭祀日子,天后宮也會驟然熱鬧,門前廣場搭臺唱戲,信眾云集。
德濟門遺址
德濟門在700年前也是進出泉州的要道,古代泉州港的舶來貨和外銷產品皆通過此門出入泉州城。跨宋、元、明、清、民國五個朝代,埋藏于地下幾百年的古城門因2001年城市保護整改工程被發現。遺址上挖出過古城門巨石、千斤大炮、巨型石碑、大量的古代寺院建筑構件。
在老泉州的記憶里,童年時候還曾在德濟門殘存的城墻上玩耍,自1923年起,泉州開始拆城門建新路,南門首先被拆,而后蕩然無存。如今的泉州人只能在荒煙蔓草中,在這個泉州第一個沒有圍墻的遺址公園懷想當年南門的盛景。
李贄故居
自號“溫陵居士”的李贄出生在泉州,祖上也曾航海經商,也許是泉州城南的富豪之家,不過到他出生時已家道中落了,他在萬壽路上的宅邸里度過了青少年時期,其后他為父奔喪,回到此地正遇到倭寇來犯,據說他還登上不遠處的德濟城門抗倭。
李贄故居并非深宅大院,但天井中花草點綴,倒也清幽可喜。這里曾被改作宗祠,再被辟為紀念館——門上的匾額為趙樸初所寫,隱在靜巷中,非常清靜,參觀者寡。而鄉鄰們對他的了解,大概還不如對面那家經營了三十多年的泉源餅店和賣陶罐的鋪子吧。
富美古渡富美宮
富美古渡口在泉州灣畔,也見證過此地的繁華。這里還曾是清代泉州海關的遺址。現在還立著一塊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所立的“奉督撫兩院示禁碑”,碑文為禁止關役橫征關稅的規定。
富美宮,也被稱為“蕭王爺廟”,因原來位于富美古渡頭而得名,始建于明正德年間(1506年-1521年),主祀西漢名臣蕭太傅,配祀文武尊王及王爺二十四尊。泉州人稱蕭太傅為“后武尾阿爺公”,富美宮自建廟以來一直扮演著泉州祀奉“王爺”類神明的鋪境“聯誼”活動主持單位的角色,因此還有“王爺廟的總部”之稱。
清光緒年間(公元1881年),富美宮移建于現址。現存的廟宇為清代建筑,廟中檐椽斗拱雕刻精美。泉州民間王爺崇拜由來已久,富美宮被稱為“泉郡王爺廟總攝司”,分靈遍及閩南、臺灣及東南亞,其中僅臺灣就多達2000余處。
富美宮是泉州香火旺盛的宮廟之一,因此逢得年節儀式也不少。傳統的儀式有富美宮獻生羊。二是“放王爺船”。富美宮旁就設有制作王爺船的作坊。每逢災患之年,這里都舉辦大型醮會,按例送王船往晉江順流出海。而富美宮所造的王船類似官船,載重在十噸以上。船上設有神壇,置奉神明,配有大牌、涼傘、兵器、樂隊和各種生活用品、藥材,以及活公羊、公雞等,十分華美。
黃帝宮
黃帝宮位于聚寶街的路角頭,祀軒轅黃帝,原是古泉州中央黃帝的宮廟,也是臺灣供奉中央黃帝的祖廟。
雖說黃帝宮面積很小,但據考證該宮廟是泉州乃至全省首次發現的黃帝宮廟,更是“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見證者,很可能在泉州南門尚未建起時便存在——有當地居民說這里很早以前是海灘,該宮廟就是建在海灘上的。那么,這個隨著中原移民來到海邊的黃帝,的確是滄海桑田的見證了,據說當年就連阿拉伯商人也來跪拜祈求。想像一下,在街市聚集的珍寶中,那些纏頭赤腳的異邦番商跪拜中國的神的情景吧,那大概也是當年泉州的一景了。
基督教聚寶堂
基督教聚寶堂建于1888年,1990年翻建,仿原有的基督教鐘樓修建。為泉州三大基督教堂之一。
聚寶堂邊有當年泉南基督教的奠基人黃厚忠的故居,他當年還曾創辦國民學校,也算是泉州名人。老宅建于清末民初,中西合璧的風格,二樓回廊的女墻是綠色陶瓷柱子,窗欞卻是洋派。如今二樓已廢,一樓則成為雜貨鋪子。
寶海庵
寶海庵祀釋迦、藥師、彌陀,原為北宋雍熙四年(987年),天竺僧啰嚄哪來泉州得番商資助所建的“寶林院”。明崇楨年間被洪水沖倒。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鼓山僧蓮西重修,易名“寶海庵”。后經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重修,光緒七年(1881年)再修,1989—1991年又修。
林廉平海蠣殼厝
位于青龍巷32號的民國古大厝,將閩南建筑的“出磚入石”和泉州蟳埔的海蠣殼墻體結合在一起,可算是泉州惟一。古厝三落五開間格式,還有護厝。硬山式屋頂,屋頂外墻由紅磚砌成,其間的小方格用大小、長短不一的小小片磚疊成了各種形狀,饒有趣味。
屋里還住著當年建造者的后人,傾力保護著祖上留下的華屋。長巷靜寂,在狹長的“出磚入石”間走到盡頭,似已石化的海蠣墻突現,使人驚嘆之余不由得佩服當年的建筑巧思。
青龍宮青龍巷
泉州還有句俗語說“金青龍,銀聚寶”,這句閩南俗語說的就是青龍巷和聚寶街。
青龍巷和聚寶街就是宋元時期番商的據點。青龍巷是泉州保存較好的傳統民居街區,細細走過,有祀奉保生大帝的青龍宮,還有許多古厝和洋樓可看,如蔡鼎常故居、李妙森故居、黃雪珍民居等。
黃雪珍民居在青龍巷7號,中西合璧,磚雕極有特色。隔鄰的李妙森故居的墻上居然有一面墻貼滿了印度的象鼻神的瓷磚,鮮艷如新,似乎不曾經風歷雨。
順濟橋
曾經的福建歷史名橋——順濟橋始建于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位于泉州古城南門外晉江下游的浯江之上,長不過500米,寬4.6米,因晚建于2公里外的筍江橋,泉州人稱此橋為“新橋”,一度是連接晉江兩岸的重要交通通道。
橋上原有石欄桿、塔幢,橋頭有威武的石將軍、橋堡,橫匾上書“雄鎮天南”四字,橋中石刻“順濟橋”三字。當年中外商船泊來到泉州港,先看見的就是天后宮和順濟橋。
2000年,順濟橋因橋墩毀壞,失去支撐能力而封閉交通。此后數年間部分橋墩坍塌,隨后橋塌。順濟橋承載著許多泉州人的記憶,如今新的橋建起,與舊的橋平行,老橋雖已不能通行,只能遠觀,但它卻是泉州人關于古城的記憶符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