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ents A","Volume":"","Content":"
單程路線:廈門-漳州-208省道線-華安-漳平-永安-泉三高速-沙縣-將樂
單程里程:約500Km
走遍大半個中國的徐霞客,游行線路滋養出一份對山川河流的珍貴文本,如今,這份記錄有望還原真實的霞客古道,成為“世界線性文化遺產”之一。徐霞客曾五次進入福建,留下四篇與閩地相關的游記,足跡從閩北浦城踏至閩南漳州,所載之風物引人入勝。此次自駕線路只是節選他游線的一部分,從漳州沿著他南下的路線逆行,北至將樂,利用周末兩天時間,可以跟著徐霞客玩一把“家門口”的風景。
山里的古堡
廈門-漳龍高速-208省道線-華安-仙都鎮-漳平-雙洋鎮-永安槐南鄉
華安,大地土樓
如果沒有大地土樓群的成功申遺,華安或許還將作為閩南邊緣地域身份平平的一員,繼續沉默地存在,這個在山岙中成長起來的小縣城,植被茂密,生態良好,有一些高級別的榮譽,它是國家級森林公園,也是中國坪山柚之鄉,可這些帶不來游客,也留不住徐霞客。
徐霞客當年途經華安時并沒有停留。九龍江穿華安縣城而過,初夏時節,平靜的河水緩緩流淌,三百多年前卻給徐霞客的旅途帶來許多麻煩,“抵華封,北溪至此皆從石脊懸瀉,舟楫不能過,遂舍舟逾嶺”。華封也就是現在的華安,徐在這里上岸后即翻山越嶺十七里路,重新轉入平緩的水道后南下到達漳州。可惜他與號稱“土樓王”的華安二宜樓沒有交集,——土樓要在徐去世一百多年后才出現,否則,由他的視角來看待南方這種獨特而恢弘的夯土建筑,也許會另有一番意思。
大地土樓群位于距縣城二十分鐘車程的仙都鎮大地村,由二宜樓、南陽樓與東陽樓三個土樓組成。在華安縣城上308省道的東支段,穿行于茶園綠野之間,道路的盡頭處是土樓景區的停車場。
與閩西的不少土樓一樣,大地土樓群的所在地也坐擁山水,青山作屏障,附近的上苑溪與大地溪秀麗如虹,屋身周圍成畦的稻田葉浪濤濤,暗含造屋者對生態與風水考究。二宜樓是三座土樓中建設時間最早,占地最廣的一座樓,施工過程也最曲折,前后跨越三十年,經歷祖孫三代人,才最終在1770年建成。“天圓”外形如今對于早已經過土樓旅游宣傳所洗禮的人來講,并不值得驚奇,但還是得暗嘆它的大,占地10畝,四層高的外墻高達16米,厚近2.5米的夯土墻基據說曾在民國時期扛住過土匪3個月的槍炮攻擊。土樓內環的木結構建筑,在1904年遭受過火災,如今眼前所見都是后來重建的。
居住在二宜樓內的并不是客家人,當初的建造者蔣仕熊是閩南鄉紳,開基祖先原是在九龍江入海口的海澄討海的漁民,明朝嘉靖年間因不堪沿海倭寇的侵擾而移籍在華安的山區老林。到蔣仕熊這一代,不安于刀耕火種的他似乎找回先人身上海洋子民的血液,利用九龍江連接海外的水運優勢,在舟楫上與南洋人做起竹木與茶葉的走私貿易,晚年時積累下巨資。這是關于蔣仕熊如何斂財的其中一個合理猜測,也有不靠譜的,說他的妻子在河邊撿到的黑蛇幫他孵化谷倉里的稻子,日盈一倉,令其陡然暴富,然后買了劉氏鄰居的地,籌蓋二宜樓。
有錢的福佬人所蓋的土樓,在單元式布局以及極少見的隱通廊設計上,與正統的客家土樓還是有些許差別。屋子里的諸多細節也頗有可陳之處,這座古色古香的大宅子里,隨處可見的傳統民俗如對聯、門神貼畫、中式木雕,完全掩蓋不了它的洋氣,土樓內部的墻壁上糊著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斷章缺角的英文版《紐約時報》《紐約晚報》,門楣上的南洋美女圖則風情嫵媚,袒胸露臂,土樓內部還有指示日本、新加坡等不同地方時間的彩繪時鐘。以前的主人,在盡力開放地與外面世界保持聯系。
二宜樓對面還有圓方二樓,即南陽樓與東陽樓,都是蔣家后人所建,臨近獅子山,也有“獅子踢球”與“獅子踏印”的風水講究。形制規模,都比“母體”差了一些,然而在華安乃至全球建筑史上,它們都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雙洋鎮,“急灘”上的廊橋
從仙都鎮回到華安,沿著208號省道線一路北上,路過漳平城,再行約一個小時,即到雙洋鎮。這條行進線路貼著九龍江,逆江上行,正好是當年徐霞客舟楫南下的反方向。
雙洋鎮在明朝隆慶年間是寧洋古縣城的縣治所在,1956年行政區劃調整,它被撤銷縣治,成為漳平轄管的鎮級單位。編制上被削減,原來寧洋縣標志的衙門廨舍、城墻門樓也早已無存,但在鎮上的青石板小巷里走一走,還是能看出它留下的“縣衙”痕跡。比如位于鎮政府附近的雙洋小學,里面藏著古代縣治必有的文廟。建于明萬歷年間的文廟在后世多經修補,保存最好的是主殿大成殿,這座占地近400平米的重檐歇山頂抬梁穿斗式土木結構建筑,繁復的彩繪,精致的木雕,粗壯的廊柱,其中的民間技藝令人驚嘆。
徐霞客對寧洋最深刻的感受大抵還是這里的水路艱險,穿雙洋鎮而過的是九龍江北溪,“亂石叢立,中開一門,僅容舟。舟從門墜,高下丈余,余勢屈曲,復高下數丈,較之黯淡諸灘,大小雖殊懸,險更倍之也”。他覺得這里溪水的流速“十倍”于閩北建溪,兩相比較,還在河道與水速之間得出過“程愈迫則流愈急”的結論,從現代地理學的角度來講,這個他親身實踐得出的結論是完全站得住腳的。
水路交通在今天的雙洋已基本退出歷史舞臺,北溪現在的水量與流速,也很難讓人聯想起徐霞客當初駕舟其上的場景。不過,明清時候搭蓋在這里的四座古廊橋,卻為這個粗樸的小山鎮裝飾了一點優雅。“化龍橋”在鎮外,略顯孤單,鎮內的“太平橋”、“青云橋”與“登瀛橋”則成為不少雙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全木制結構的廊檐與橋面之間穿行,或是乘涼拉家常,再或者沿著橋下的階梯到溪邊浣衣洗菜,鄉野之趣別于現代都市。盡管陳灰色的橋身都有明顯的破敗跡象,踩在上面咯吱作響的聲音,卻并不讓人因危險而害怕,看著遠處的古民居,與周邊蔥郁山景融為一體,這是古廊橋文物價值之外,給人格外感動的因素。
永安,安貞堡
從雙洋鎮出來,北上永安,本打算前往城北的桃源洞,但考慮到達時時間已近黃昏,探洞的危險系數大,于是作罷,轉道前往距城東約70公里的槐南鄉,閩中最大的一個土堡,安貞堡正等著我們。
徐霞客的上下兩篇《閩游日記》中,均有提到永安。前一次在永安的旅社里喝小酒,等待從沙縣過來的“舟奴”送行李,隨后起身直接南下,并沒有留戀永安的風光。后一次則不同,從沙縣逆水行至永安,對沿途探訪的桃源洞大贊驚奇的同時,也一點不惜筆墨,對那里的一線天、奇石與壁峰等自然風景都有很多記錄。
建于清朝光緒年間的安貞堡雖不如桃源洞那樣有名人行家眷顧,但它同樣是永安的標志性招牌,這座占地面積達1萬平米的超大型民居建筑,在地勢偏僻的槐南鄉洋頭村,顯得頗為耀眼,被一片生機勃勃的稻田所環繞,而屋后矮山連綿,似乎也有某種風水上的考慮。
可以肯定的是,這種豪宅的建造者必定非富即貴,家族脈絡龐雜,而事實也確實是這樣,池占瑞是當地鄉紳,家族有經商傳統。1885年,他與自己的兩個兒子池云龍、池連灃開始籌建安貞堡,耗白銀萬余,而大量金錢砸下去,換來的自然是氣派,350個房間的大規模,擱在現在足以成為一家大酒店,同時,土堡內科學的走水設計,華麗的雕窗技藝,以及屋檐墻壁上隨處可見的以四大名著中的故事為底本的浮雕彩繪,都透露著大戶人家的講究。
因為當時社會不太平,盜匪橫行,綠林賊黨進村燒殺搶奪的事情時有發生,安貞堡在修建時也理所當然地考慮了軍事防御的功能。外圍墻基厚達四米,槍彈不進;圍墻高達九米,能將進犯之敵御于城外。在全長近三百米的環堡走廊上,四周還分布了九十個瞭望窗,以及一百八十個射擊孔。亂世時為附近鄉民提供庇護的安貞堡,在后來的日子里并沒有得到恩饋,土改時,池家后代被迫遷出來,堡內部分家具被搬走。文革時,不少泥塑與木雕被銷毀,屋主收藏的古董擺設被抄收。后來,村里學校少桌椅門板,也都直接到安貞堡內“就地取材”……
目前堡內陳設基本可用“空蕩”二字來形容,老氣橫秋,如瘦死的駱駝,但看一看方形樓前可容千人的演武場,仍能感受它昔日的輝煌時光。
美食文化與溶洞交匯的一天
沙縣-將樂
沙縣,不只有扁食
在川菜館子橫行國內大小城市時,惟一能與之抗衡的,也許就只有三明簡易好吃的沙縣小吃了。因為有從中原遷居過來的客家人,沙縣小吃是中原漢族飲食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同時,本地土著的飲食在地域間交流時受到過福州、閩南一帶的影響,它的飲食還不可避免帶有閩南特色,如口味清鮮的扁食、燒麥等,這在學術上被分為城關小吃流派,至于客家特色的部分,則以沙縣西北部的夏茂鎮為代表,奉行酸辣重咸的米凍皮、喜粿等食物。
如今遍布全國的沙縣小吃店都是城關派,算起來,它的擴張時期還只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沙縣政府為解決當地農民和下崗職工的生計,引導他們帶著廚藝走向外地,結果,成千上萬的獨立門店壯大成一個產業品牌,去年還一度有過上市的傳聞。
而徐霞客眼中的沙縣似乎還只是一個過路的地方。兩篇《閩游日記》里,第一次為了游玩將樂的玉華洞,直接從南平過順昌再轉到將樂,之后直抵永安,都沒有經過沙縣。第二次也只是路途中順帶介紹沙縣的狀況,“城南臨大溪,雉堞及肩,即溪崖也”。可惜沒有留下一星半點關于沙縣美食的文字。
縣城里自然不乏沙縣小吃的餐飲店,不過,更令人期待的是城西淘金山下正在興建的沙縣小吃文化城。這是當地政府集合當地美食特色花重金打造的一座集食娛宿為一身的文化城。從正面的五拱牌樓門下走進去,沿街是兩排仿古磚木建筑,頗像經過重度開發的古鎮,店面如擂茶館、板鴨店、宴會樓,既有沙縣名小吃,也有來自臺灣、成都等地的大招牌,對于外地人來說,在這里找到酒店、購買土特產都不是難事。惟一的問題是,這里離城區有點遠,除非有車代步,否則兩地穿越,非常麻煩。
沙縣城西七公里遠處的水美村,還有一個建于清朝道光時期的水美古堡群。在福建,不管是山區還是沿海,總會分布一些規模龐大的古建筑,水美古堡也是其一,不過它們受關注的程度完全不如閩西土樓。水美土堡共有敬德堂、慎修堂和致美堂三座,都是外面磚墻內部木結構,功能上與安貞堡一樣兼顧居住與軍事防御,因年歲久遠,現在也都面臨破敗欠修的問題。
將樂,流光溢彩老溶洞
福建之行,給予徐霞客最多驚奇的,還是將樂玉華洞。玉華洞位于將樂城東南約七公里的天階山下,這個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觀因洞內巖石光潔如玉、光華四射而得名,是福建最長最大的石灰巖溶洞。走進去,迷離的色彩與陰冷的洞景給人極不真實,似乎是要探訪山妖水怪的休憩地,而不少影視劇組,如新舊兩版《西游記》,也都是看上這一點,將它選為了劇中群妖的老巢。
玉華洞還處于發育生長期,因為石灰巖被侵蝕之后其形態的不確定性,所以三百多年前,徐霞客造訪時所看到的玉華洞,與現在的樣子未必是一模一樣,不過,大體容貌并沒有多少變化。徐霞客當初點松火進洞,“石色或白或黃,石骨或懸或豎,惟‘荔枝柱’、‘風淚燭’、‘幔天帳’、‘達摩渡江’、‘仙人田’、‘葡萄傘’、‘仙鐘’、‘仙鼓’最肖”,千奇百怪的鐘乳石似乎在模仿自然萬物,而且還惟妙惟肖。而經過人們幾百年加工命名,現在這些象形景點已多達169個,近出口處已成為洞標的“雞冠石”,由于書中并未提及,也許當年徐霞客并未注意到它的存在。
見多識廣的徐霞客把玉華洞拿來與江蘇的張公洞作比較,認為兩者的奇巧幽奧不相伯仲,不過,在他登上洞頂,到達“五重天”時,“穹崖削天,左右若青玉赪紅色膚”,卻又認為玉華洞的氣勢與巖色更高一籌。難怪其游記那么看重玉華洞。
玉華洞位于將樂與沙縣之間,所以從沙縣過去,沒有必要進將樂縣城。過玉華隧道后,沿著福銀高速繼續前行,下將樂出口轉到304省道,再行幾分鐘,即到景區。在喀斯特容貌景區,要想弄明白其中的光怪陸離,就一定要注意導游的講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