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B","Volume":"","Content":"
從天安堂向西看是當年英華書院,今天福州高級中學的校址。為了紀念百年前捐資辦學的愛國商人張鶴齡,舊校園內最大的建筑是一座有著雙管朝天獵槍式煙囪的鶴齡樓,鶴齡樓的西下方是多窗戶的學生宿舍,上世紀60年代的木地板已殘破不堪。兩座樓均已改建只是功能依舊。我們站在大操場上環顧校園,作為學校標志性建筑的教堂和鐘樓保存完好,修葺一新并刷得橙紅,由于地勢較低,在新老照片上均未體現。而當年的“美志樓”曾是福高物理試驗樓,臨江面連同走廊共有五個拱形窗,今為福高的圖書館大樓。它是在新老照片中第一眼就都能辨認的惟一建筑。
在英華書院建筑群下方,臨江的地方有兩處非常值得一說的建筑。一座是江岸一排木質的兩層樓,屋面上殘存著“公司”二字。辦公寫字樓式的二層在樓道中間明顯地向下塌陷。查問當地老人,知是鹽務公司的辦公樓,如今已消失在江濱花園之中。從明代開始,從江南橋頭到龍潭角便是鹽倉和鹽商的集聚地,所以當地有鹽倉前的稱呼,倉前山的地名也由此演變而來。在英華學校學生宿舍大樓的下方有一牌坊和廟宇式建筑,當地老人告知是臨水夫人廟,當地人稱“娘奶廟”。廟很大,供奉“民間婦女兒童保護神”陳靖姑以及三十六婆官等,但廟在擴建英華學校時被拆除。在英華學校的鐵質大門前,我們看到了四五個大型的石柱礎,理應是廟的遺存。
從福高中學出來沿樂群路向西,穿過樹叢,1856年建造的英式教堂精巧無比,教堂全部用當地沿海最優質的花崗巖構筑,福州人稱它“石厝教堂”。我在清末外國人拍攝的老照片上看到過,像是積木搭成的童話世界。它曾經是福高中學的校辦機械廠,今天掛著某工廠的牌子。它斜對門的灰色小樓是周邊眾多小樓的幸存者,法國著名作家保羅·克洛代爾任福州領事時曾在這里居住。
向西走近愛國路2號,胖胖的門衛女孩認真地攔住了我們,理由“閑人不得入內”。我只好在門前掏出了黑白、彩色兩張照片長卷尋找景點,一時引來眾人圍觀,七嘴八舌指點著他們所知道的景點往事。不知不覺中我們不再是“閑人”,被無形之手牽進了大門。原來這是清末“郵務司”的建筑,地面兩層加底部石砌防潮層,臨江面連同大門有七個拱形四開的大門窗,上世紀50年代初是福建省郵電訓練班所在地,1958年辦起了福建郵電學校,1962年學校遷址,這里成了職工宿舍。老教工鄭先生認出老照片最西側的房子便是他現在居住的地方,并熱心地邀請我們到家里看看白色天然大理石砌成的大壁爐,古舊壁爐被包在了現代板構的夾墻之中。
返程時,我們與龍潭角建筑群擦肩而過,走過亭下路時,被一座封火墻包裹的院落吸引住了。私家大院不大卻十分精巧,依山而筑的單進傳統式建筑,每一扇門每一個窗只要能刻的都刻了花鳥人物,工藝與品位俱佳,廊前下兩個懸鐘八面浮雕精巧極致,且幾十面木雕構件沒有一處受損。素不相識的女主人介紹這是當鹽商的祖先留下來的房產。我們驚訝它們是如何躲過風雨、避開人禍而完好保存至今?要知道,煙臺山下聚和里我父母曾租住的“松廬”小屋前些年己被拆除,消失在“推土機”的煙塵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