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B","Volume":"","Content":"
穿過江南橋,我們將視點停在了觀音井。畫面上一座正在修建的三層城堡式磚樓很突出,有著窄而高的西側窗戶。是郵政儲金匯業分局?還是今天的觀井臘味店?而煙臺山濃郁的樹叢中隱現著的白色洋樓,福州九中的林資治先生說那是一座英國人辦的亞細亞石油公司駐福州的洋行。
我約上林資治、林雁怡同行,照片背后的倉山之旅是從樂群樓開始的。煙臺山高聳的一排古松西側并列著兩座洋房,矮的是樂群樓,高的是英國領事館。樂群樓是來華外國人在福州建造的會所性質的樓房,至今還立在樂群路華南女子學院大門旁。一層的門廊還在,兩側搭建了些小磚房,帶拱形裝飾的一層走廊和方形的二層通道均被砌上青磚,改成住房并開出小窗。英國領事館的磚樓圍在福建軍區第七干休所煙臺山點的圍墻之內,舊樓已拆除改建,地基與地下室還在?,F存的樂群樓和英國領事館的遺址都隱在華南女子學院的教學樓背后。
英國領事館大樓的北向山坡上有處中國廟宇式建筑,為硬山頂建筑,順勢而上可見后進西側平肩式徽派馬鞍墻,由此判定它是浙江木材商人建造的安瀾會館,今天的倉山區文化館。其下方倉庫式、大屋頂正上方帶翹角式的建筑理應是居士們做法事的佛學社舊址了。
從英國領事館大樓順著山坡向西看,過兩座四坡頂洋樓之后,有一座三層樓上開著十幾個方型窗戶、坡頂上有兩煙囪的大洋房,這便是今天的神學院紅磚舊樓,上世紀60年代這里曾是照相機制造行業磨光學玻璃鏡片的地方。遺憾的是,大樓東側下方的那兩座洋房一時還找不到遺存。
神學院西側便是基督教天安堂的建筑群。今天的天安堂是1996-1999年重建的,基本上保留了原建筑風貌,只是改成鋼筋混凝土結構。從教堂過天安里小巷西側有兩座舊洋樓,上方青磚四坡頂開五個拱窗的樓房,過去是教會出版印刷報刊的地方稱“印書樓”,也稱“力公紀念樓”,上世紀50年代隨福州宗教革新運動改名“革新樓”。由于臨江一面的磚墻曾倒塌重建過,在現今照片上一時還難以辨認。山坡下方的紅磚樓開著四扇長方形的小窗,也是天安堂的建筑,叫“播捷會館”,是由許播美、許捷美倡議,眾教徒們捐資建造的,提供外來教徒居住的客房式建筑,現已成大雜院。經院內熱心人士指點,他們搬開舊家具雜物讓我們看到兩塊石碑,依稀可辨為“播捷會館 千九百拾五年”(1915年)和英文“DIST”字樣。它臨江臨街的一面窗戶也被改建,換成新的“馬面”,故一時難以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