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ents B","Volume":"","Content":"
在武夷山,茶的蹤跡,和山水的走向,和人文的脈絡幾乎重合。茶因山水而來,更因三花并蒂、三教同山之奇觀,生出諸多不同的香氣。
“千載儒釋道 萬古山水茶”這兩句中,“茶”是最后一字,緩緩道來,正是前面九字精、氣、神的最終結晶。在這里,茶是杯底那抹香,解謎的關鍵還在于山水人文之中。
天心
永樂禪寺
萬語與千言
不外吃茶去
大紅袍是武夷山古往今來最負盛名的茶葉,歷史之久遠讓它身上的傳奇故事愈加撲朔迷離。在前往武夷山大紅袍景區入口的途中,經過彌勒佛巖雕,一條山路蜿蜒而上,通向比大紅袍歷史更悠久的天心永樂禪寺,它是大紅袍傳奇的制造者。
天心永樂禪寺始建于唐代貞元(公元790年)年間,因坐落在武夷山方圓120里的景區范圍中心,初名“山心永樂庵”。坐擁“千葉蓮心”、“五象朝圣”美景,是武夷山最大的佛教寺院,也是佛教“華胄八名山”之一。明永樂十七年(1419),明成祖朱棣賜封寺院禪茶為“大紅袍”,同時敕封天心寺為“天心永樂禪寺”,寺廟的名稱從此沿傳至今。
寺院不僅地處“千葉蓮心”之處,這里也是武夷巖茶產區(俗稱“三坑兩澗”)的核心地帶,舊殿的山腳下可以看到著名茶學家張天福題寫的“大紅袍祖庭”五字。據說,從唐朝貞元年間邑僧結草為庵起,此處的僧人就開始培植茶葉。建國初期,因為歷史原因,寺院一度為周圍山民所占,不過茶葉的制作并未中斷。宗教政策恢復后,山民向外遷移,便有了天心巖茶村。
在全國,如天心永樂禪寺這般,集禪茶之聞名,又兼具歷史、規模的寺院,說得上來的只有寥寥幾處,大紅袍更加讓天心禪寺脫穎而出。天心禪茶從茶樹生長到茶葉的加工制作均由寺內的茶僧專門負責,并有寺院的居士一同參與成品的外觀設計,形成了享譽海內外的禪茶品牌。
在天心禪寺,茶的歷史,就是寺院的歷史,同歷史上的各位高僧,寺院的興衰起落,乃至武夷山理學的形成、發展,都脫離不開。名山、名寺、名僧、名流、名茶交相輝映,正好印證了劉禹錫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天心禪茶的大紅袍共有袈裟大紅袍、一合相、扣冰、無我、香云蓋五個品種。其中的扣冰就是專為紀念寺中的唐代名僧扣冰古佛。相傳,扣冰古佛于此望月而豁然啟悟,留下詩句:“欲會千江明月,只在天心一輪光處,何用捕形捉影于千巖萬壑?以踏破芒履為耶?”這便是后來“天心寺”一名的由來。
南宋紹興年間,朱熹常來此問禪,并以一首《天心問禪》道明禪學對自己的影響。
寺內至今還可以看到不少鼎盛時留下的碑石崖刻。康熙大帝御書“佛”字賜予鐵華上人,今刻在大彌勒佛雕像后的巖壁上。在鐵華上人修行期間,天心禪寺接近鼎盛,武夷山躋身佛教“華胄八名山”之列。
天心永樂禪寺在近現代的幾十年中一度衰敗,所幸,今日的天心禪寺重振宗風,擴建新殿,舊殿亦在修繕當中。在天心主殿附近的天心禪寺茶堂,游客可了解到天心禪茶,尤其是大紅袍的歷史典故,幸運的話,還可以一睹 “天心禪茶十二道”的風采,漫享禪茶滋味。
慧苑寺
山居偏隅茶為鄰
在武夷山水簾洞和大紅袍兩點之間,有一處古剎“鬧中取靜”,每日唯有清泉、素齋相伴,在這里生活便是悟道,吃茶去。
慧苑寺,又名法華寺,始建于宋,位于武夷山“三坑兩澗”的慧苑坑。同時,這里也是景區管委會今年推出的“巖骨花香”慢游路線的途中一點。通常有兩條路線可以到達,一條從水簾洞景區入口進來,沿途可欣賞天車架、鷹嘴巖,路程相對較短;另一條由大紅袍景區方向,走流香澗、清涼峽進入。慧苑寺處在巖骨花香路線的中間,恰是景區中心的中心,其大殿外的一幅對聯“澗繞流香心洗滌,峰擎玉柱佛莊嚴”寫的便是寺院周邊的美景。
慧苑寺是一處禪寺,面積很小,只有天心永樂禪寺大雄寶殿一般大,卻是領略武夷山“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的一處寶地。寺院的外墻畫有道教的八卦圖。在慧苑寺旁邊的巖壁上有一處山洞,朱熹曾經在此閉關。寺院的內部亦別有精巧,民居院落布局門廳是儒家風格,正殿彌漫的是佛家氛圍,經閣則含道家韻味。
踱至寺中,殿內抱柱的一幅楹聯“客至莫嫌茶當酒,山居偏隅竹為鄰”出自朱熹筆下。游人至此大多會把它當成對古寺清幽、廣結茶緣的描寫。其實,此聯另有一個故事。傳說當年朱熹在慧苑寺靜修,夜聞茶香,循香找到隔壁,遇到月夜煮茶的鄭氏茶人鄭靈竹,兩人十分投緣,結為至交,遂題此聯,而“竹”所指即是鄭靈竹。鄭靈竹曾是慧苑制茶第一人,朱熹在寺中讀書,品鄭公煮茶,題匾“靜我神”,一度懸掛南廡門額。相傳朱熹病逝后,鄭公大哀,于慧苑寺內寫一匾“靜我靈”以寄托對逝友的哀思。
以茶結緣的傳說透著濃濃的人情味,時隔千年,慧苑寺的人情味仍是游客來此最深的印象。慧苑寺與天心禪寺淵源很深,寺中天喜師傅十分隨和,常笑說,寺里有一老一小兩和尚,小和尚就是自己。他們都來自天心禪寺。
慧苑寺相對偏僻,規模又遠不及天心禪寺,香客自然少很多。時下人氣頗旺的慧苑寺是天喜師傅苦苦經營后的結果。寺中設施目前已臻齊全,老和尚依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種的蔬菜做起齋飯來比武夷山當地的菜肴更加爽口,后院的齋堂每天因此坐滿了人。
齋堂的熱鬧分減了世人對寺廟的距離感,寺廟的禪味卻未消減半分。來過齋堂的人一定都注意到了這幅對聯:“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千萬偈不如吃茶去”,橫批“吃茶去”,這是當代佛學家趙樸初《茶禪》一詩的詩句,寫出了茶與出家人的關系,茶能助禪。在慧苑寺的齋堂,少不了的就是吃茶。
慧苑寺是個結緣的好地方,這里不僅有朱熹和鄭靈竹的佳話,每天還來來往往許多老面孔、新面孔。如果來到慧苑寺,就請坐下喝杯茶,在泡茶、喝茶的過程中,很可能就和武夷山、慧苑寺結下不解之緣。
白云禪寺
白云深處
小結茅廬
描寫白云的詩句大多很美,“春晚綠野秀,巖高白云屯”,“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在武夷山景區北端,一座寺廟巧借山巖筑寺,取“白云”為名,恰似一團云霧懸繞于山腰之際,比之詩句更多幾分意境。
寺廟座落于白云巖—雙乳峰景區。在寺中憑欄南眺,可一覽武夷九曲平川、群峰秀色。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徐霞客登此寫道:“登樓南望九曲上游,一洲中歭,溪自西來,分而環之。至曲復合為一。洲外兩山漸開,九曲至盡。”視野極為開闊。從星村大橋過來,順山路往東北行五里后抵白云巖腳下,過半山亭,續登即到。
白云禪寺原名白云庵,宋代與朱熹、張栻齊名,同被尊為“東南三賢”之一的學者呂祖謙曾在白云巖結廬修學,留有“東萊先生講學處”遺跡。白云寺沿一條狹長巖罅修建,盡頭為山門,倒序連接大殿和膳房。各殿的后半身藏于巖洞中,前一半則利用山勢以杉木支架,遠遠望去有如空中樓閣。寺內有彌勒殿、三寶殿、觀音閣、祖師壇,相傳觀音閣每天早晚都有白云從中涌出,勝似仙境。
寺廟的聞名還得益于一種名叫“金佛茶”的禪茶,是寺中的供佛茶。《武夷大觀》中有首《金佛茶》詩云:“金佛儼如在,殿前響金鐘;晨昏誦功課,千古茶一盅。”后世認為講的就是白云庵禪師慈覺和尚以茶禮佛、幽居靈巖的寺院生活。昔時,有位悟禪者,到武夷山悟禪拜訪慈覺和尚,一杯供佛茶入口,含笑悟禪。相傳,朱熹還曾將此茶贈與陸游。
從白云禪寺的后門可望見三教峰、貓耳石等名勝,寺院大殿佛龕的后壁上,有清代名僧捧日大和尚在白云巖上摩刻的“大觀”兩字。白云巖上還有一處白云洞,傳說《封神演義》一書中提及的夜游神喬坤,曾在此修養,從此自稱為武夷山白云洞“散人”。
在寺院北面的盡頭有一處巖洞稍為寬敞,這里也被稱為“極樂國”。洞臨崖而存,崖下即是深淵,無欄桿可倚,路徑之險,可謂武夷第一險境。膽大者伏身蛇行,手腳并用,方能爬入洞中。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徐霞客首次入閩武夷山時,曾半歷其境,并動筆記下這段驚險歷程:“余從壁坳行,已而坳漸低,壁危,則就而傴僂;愈低愈狹,則膝行蛇伏。至坳轉處,上下僅懸七寸,闊上尺五,坳外壁深萬仞。余匍匐以進,胸背相摩,得度其險。巖果軒敞層疊,有斧鑿于中,欲開道而未就也。”洞內現存有清康熙二十八年建立的“漳梁山洞玄師祖舍利塔”一座,可容納多人,端坐于洞中,可靜心悟憚,也可俯看星村煙火,一覽美景。據說寺中主持白云師太年屆八十,還常于山洞中打坐,往來動作輕捷,閑庭信步。
白云寺至今人跡罕至,寺內生活樸素到近乎清苦,四下時常一片寂靜,身到此處似跳脫俗世藩籬,故同許多香火旺盛、信眾不絕的圣地相比,更適合出世冥想、修身養性。來到白云寺,宜靜坐閑看山頭云霧空蒙如雪,宜聽聞風自卷舒觸石明滅,品畢清茶過后,為所求而來,得所求而去。
桃源洞
曲水山色有洞天
武夷山天游峰景區內,有一個絕勝處,可登山、觀云、玩水,春天里,漫山遍野花香四溢、姹紫嫣紅。這個地方有一個美麗而又熟悉的名字:桃源洞。
桃源洞臨九曲溪六曲北岸,蒼屏峰與北廊巖之間。一年四季景色宜人,春光尤其爛漫。
到桃源洞有上下兩條路可走。從九曲溪方向進入,沿六曲溪北的山徑沿松鼠澗蜿蜒上行。或登天游峰下來,再向南沿西側小徑向上。路上小洞、石橋接連不斷,待到幾塊大石當道,幾欲山窮水盡之處,一個洞口悠然出現,這就是桃源洞。桃源洞口實際是兩峰之間裂開的巨罅,一條桃花澗流經雙峰峙立的峽谷隘口,潺潺匯入沙溪。穿過洞口,景色豁然開朗。只見深山之中藏有一片谷地,如茵綠草上無數桃花點綴其間,與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幾乎如出一轍,該地由此得名“桃源洞”。
谷地中間,青山腳下,是重修后面積約為六千多平方米的桃源道觀。這里目前是武夷山道教活動的中心,規模較為完整。最初創建于唐朝天寶年間(742-756年),名為石堂寺。曾有許多高士聽聞武夷山仙靈之說來此隱居修煉,白玉蟾真人也在其中。經過元朝的擴建,待到明朝道觀已是遠近聞名,修建有三清殿、三皇元君殿、三官殿、真武殿等殿堂,占地達兩千多平方米。桃源道觀后世曾經衰微一時,最嚴重時空余一座主殿。1991年,大殿內部進行整修,并用閩北珍貴木杉紅豆杉雕刻了一尊高二米一五的三清道祖圣像。現在的道觀修葺一新,主殿由三清殿、玉皇殿、靈官殿、山門組成,左右兩邊是三皇元君殿、真武殿、三官殿、藏經閣等配殿。
桃源洞的西邊有一尊全世界目前最大的老君巖雕。像高十六米,寬十一米,厚十米,莊嚴之中透出道家的逍遙自在,由福建惠安工匠歷時6個月雕鑿而成,堪稱“老子天下第一”。1996年3月4日舉行開光大典時,海內外信眾有三千多人前來參加。
桃源庵和開源堂兩處舊址,位于桃源洞的北面。旁邊一塊蒼石于亂石中斜插出來,名為金磚石。金磚石與附近的問津石與壽桃石、老君巖雕散排在綠茵之上,極具道家仙韻。
其實在景區周邊的碧霄洞、三隱臺、象峰當中,明清之際均有道人筑觀修道,經過歷代興衰輾轉,現在已難覓蹤跡,唯桃源道觀經過數次擴建修復,人氣愈盛。道觀中的趙道長極少下山,是位世外高人,與之品茗論道,乃人生一大樂事。
桃源道觀自古是文人雅士、云游道士修煉訪道之地,明代吳拭曾寫《小桃源洞訪道人》描寫“桃源村人”悠然自得的世外生活,詩云∶“……窮源有古村,二三避世客;避世非避秦,棲心煉精魄;春田自耕割,衣食無需索;風動棕花落,雨過藥苗摘。”筆下的桃源景象,歷經數百載風雨歲月,依舊安然靜好,不改容顏。
止止庵
青山白云
無非止止
都說止止庵的風水極好,許多來武夷山的人卻未必走過。欲洞悉武夷山儒釋道文化中的道教精華,止止庵是不可錯過的神仙殿堂。
止止庵最初的修建時間已無法考證,常見的說法是始于晉代。在史料記載中,止止庵起初只是“小結茅廬”。而初具規模是在距今七百八十多年前的南宋年間,當時由一位名叫詹美中的武夷山人出資,與修練在此的著名道人白玉蟾一起進行重建。此后,又經過明朝景泰年間和清朝順治年間兩次大規模的擴建,成為后來的“紫府瓊樓”。
臨水一曲溪畔、大王峰腳下,便是止止庵的所在。坐景區觀光車到武夷宮下,進來經過萬春苑,不過二十分鐘,就可漫步至此。
道家講三十六洞天,止止庵是其中的“第十六洞天”。
來之前沒做功課的話,很可能就把現在看到的止止庵誤以為是它歷史上的模樣。其實,止止庵早在1954年被毀,如今的道觀是從2003年開始動土重建的。不過,會產生這種錯覺也正說明了當地人士的煞費苦心。單說這磚木結構的山門,便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的老古董了,原建在建陽彭墩村,后來瀕危,經過多方努力,才挪至此地進行易地保護,同時,又還原了止止庵古樸肅穆的模樣。
止止庵內有三重大殿,首先進入眼簾的是漢壽亭侯祠。祠為純木結構,供奉關武圣帝,這里最初是白真人祠的遺址。漢壽亭侯祠建筑小巧復雜,分為三進,集官方與民間、南方和北方的建筑風格于一體,是全國惟一一橦融合人字水屋頂、和尚頂屋頂與歇山式宮殿式的大坡屋頂于一體的建筑。
易經樓(玉皇閣)在漢壽亭侯祠的后面,采用石木結構。樓高17.9米,低層采用石材,34根石柱中14根長6米,直徑52公分,每根凈重1.5萬斤。樓的正立面一層還有一組石雕和兩根金絲楠木的龍柱。
在止止庵的最里面,就是大名鼎鼎的白真人祠。白玉蟾是南宋道教的杰出人物,中國道教南五祖的第五祖,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過獨特影響。傳說,武夷山四大名樅之一的白雞冠就是由他發現并培育的。白玉蟾的學說是止止庵生生不息的魂魄,如今白雞冠也成為武夷山惟一的“道茶”。白真人祠的構造很獨特,無墻無壁,同時,因為白玉蟾在中國神仙譜中是蟾蜍仙,祠內雕刻了97只小蟾蜍,1只花玉大蟾蜍,再加上白真人玉像,一共99個。起初白真人玉像就在祠內,后來為了方便前來參拜的香客移到了前殿。
止止庵的風景很多,妙事也很多,除此之外,白玉蟾祖師煉丹井、仙人閉關洞都是不錯的去處。春夏季節來到止止庵,一路草木葳蕤,環境清幽;秋季坐此品茶問道,別有一番滋味。冬季的止止庵風景更為獨特,一株古梅落雪斜逸在殿前。來武夷山體驗神仙生活,止止庵這里四季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