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B","Volume":"","Content":"
有一天,攝影家王度、王立涵父子突然來電,要送我一幅照片,說是對我有大用途。這是一幅高為0.15米、長達1.1米的黑白老照片。在福州萬壽橋以西、倉前山以南的閩江江面上,用上個世紀40年代時尚的照相館旋轉機從臺江大橋頭的基督教青年會開始,經萬壽橋、中洲島、江南橋、觀音井、煙臺山、倉前山,直到靠近龍潭角的地方為止,留下了六十多年前的江濱全景照。照片左下角寫著“二妙軒”,以及相應的英文字母,包括“福州”的英文拼寫。
誰是這幅照片的作者?目前尚未查到明確的資料。如果是“二妙軒”的中年大師傅來操縱這臺旋轉機,那如今他已是一位百歲老者了。
我打算跟著這張照片,走走我的出生地煙臺山,探探照片中的景致和故事。
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尋找當年照相機架設的地點。這張照片的立足視點處離萬壽橋、中洲島、倉前山江岸都有著幾乎相近的直線距離,這保證了畫面上各個主體建筑的清晰度,也保證畫面上的某些景觀建筑不會因太靠近照相機而變得突兀。
依據我的判斷,六十多年前,老前輩立足的地方大約是在今天倉霞公園的上游,由于地貌和海事碼頭建筑的阻隔,我只能選在嚴復塑像附近的江岸公園突出部架起了相機。盡管這里看不到基督教青年會和大橋頭的中亭街口,但其他的江岸景觀基本都能觀察到,只是離中洲島近了些。分幾段拍攝之后,兒子唐翔利用電腦技術,將它們接為一體,成了今天的江景彩照。今日彩照高度同是0.15米,只是更長一些,多出了龍潭角的建筑,包括了臨水夫人祈雨處的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