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河南民間舞蹈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重視下肢律動,千變萬化的下肢律動可以按照用途分為:作為舞姿變化基礎的下肢動律和作為舞隊變化基礎的下肢動律,這兩種動律往往相互融合,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河南民間舞蹈的基礎。值得注意的是,重視這兩種不同的律動是自古以來河南舞蹈發展中的一貫傳統,至今在民間活態舞蹈中仍大行其道,這對于河南民間舞蹈發展史的研究和河南民間舞蹈的非遺保護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河南民間舞蹈 下肢動律 歷史傳承
河南地處黃河中下游,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具有厚重的歷史積淀和璀璨的文化藝術。在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河南的文化藝術代表了整個中華文明的最高水平,河南也成為了全國各種不同文化藝術的集散地和匯集區。作為文化藝術中的一個分支,河南的民間舞蹈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v觀河南民間舞蹈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在歷史的長河中,河南民間舞蹈不但長期居于全國領先水平,而且兼收并蓄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舞蹈文化,形成了一種既融會百家又獨樹一幟的舞蹈風格。而其中值得我們關注的是河南民間舞蹈中的下肢動律,對于下肢動律的強調不僅是河南民間舞蹈中自古有之的傳統,也是現存豐富多樣的河南民間舞種中反映出的特點,對于我們研究河南民間舞蹈具有特別的意義。
一、“投足以歌八闕”對于河南舞蹈發展的開創性意義
河南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舞蹈作為藝術之母,很早之前便已經率先在這片土地上誕生了?!拔舾鹛焓现畼?,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逐草木,四曰奮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帝德,八曰總禽獸之極?!边@段文字記載于《呂氏春秋·古樂篇》?!案鹛焓稀笔沁h古時期的一個部落,所處的時代在伏羲氏與神農氏之間,東漢班固《漢書·古今人表》、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北宋李昉《太平御覽》等文獻中都有明確的記載。根據上述信息推算,“葛天氏”應處于原始社會末期,距今約五六千年?!案鹛焓稀彼畹牡乩砦恢?,大致有河南長葛說、修武說、堰師說、寧陵說四種觀點,但其位于河南境內是沒有爭議的。
“葛天氏之樂”依據是目前文獻中可以找到的較早的關于河南民間舞蹈的記載,是原始社會時期河南舞蹈藝術的集中代表,也是中國最古老的關于舞蹈活動的記載之一,生動地描繪出了遠古時期河南地區的華夏先民載歌載舞的場面。從這篇記載中,我們可以發現早在遠古時代,河南的民間舞蹈就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不僅出現了舞蹈道具,而且強調了下肢動律的豐富性,一個“投”字使得上下跳躍、步伐靈動、豐富多變的下肢動律躍然于紙上,活靈活現地描繪出了舞蹈形態的特點,這對于河南民間舞蹈風格的形成具有開創性的意義。
二、周代“舞佾”制度對于舞隊形式的影響
“周代禮樂中的‘舞佾’,即舞蹈的行列?!蔽髦茉缙冢芄I造治理洛邑(今河南洛陽),并在洛邑制定了“禮樂制”,將“禮”與“樂”結合起來,規定某種等級的人享有與之相對應的舞隊規模。舞佾就是表演樂舞的舞隊,其中“一佾”就是一列為八人,天子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卿大夫四佾,士二佾,這就構成了不同的舞隊規模。而運用舞佾進行表演的就是融音樂、詩歌、舞蹈為一體的樂舞。周代樂舞內容十分豐富,既有大型的六代樂舞,即《云門》《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和《大武》,又有小舞、散樂、夷樂等。
內容豐富的樂舞,必然帶來表現上的巨大差異,這就催生了舞隊變換和隊列表演形式的發展,從而使得河南舞蹈的下肢動律獲得了進一步的豐富。這種表演形式對于河南民間舞蹈下肢動律語匯的拓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歷史的長河中,舞隊這種包含著規模、級別以及政治意義的表演形式逐漸深入人心,成為了河南舞蹈中表現重大體裁或展示宏大場面以及用于重大事件的首選表演形式,深刻地影響了河南民間舞蹈的發展。
三、傳承至今的盤鼓舞是河南民間舞蹈豐富下肢動律的集中展示
兩漢時期是中國舞蹈藝術的大發展時期,其中盤鼓舞是民間酒會、豪富吏民宴客時廣泛表演的助興樂舞?!氨P鼓舞”是漢代舞蹈的典型代表之一,是盛行于漢代的民間舞蹈種類,舞蹈時將盤和鼓放在地上。根據表演者技藝高低的不同,盤和鼓的數目也不相同。舞者有男有女,在盤和鼓上做虎跳,或者是手、膝、足拍擊鼓面,或單腿立鼓上,踏出有節奏的音響。因為一般用七盤一鼓,所以又稱為“七盤舞”。張衡《七盤舞賦》中描寫了一種“歷七盤而履躡”的舞蹈,也就是“盤鼓舞”。可見七盤舞表演時,是在地上擺好了盤和鼓,舞者既要在盤鼓上騰踏縱躍,發出有節奏的鼓聲,還要完成高難度的動作,既需要力度、柔度,更需要對身體的控制能力,不然就不能達到高“縱”輕“躡”的要求。
“盤鼓舞”是將舞蹈與雜技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因為盤鼓舞常常和百戲中的弄丸、跳劍、走索等同時演出,從而吸收了雜技的技巧,加強了舞蹈動作的難度,其所包含的雜技的特點是通過在盤和鼓上的踏蹈騰跳來表現的。正如《七盤舞賦》中所描寫的:“振朱屣于盤樽,奮長袖之颯纚”,“揄皓袖以振策,竦并足而軒跱”,優美的舞蹈姿態與矯捷的雜技動作相結合,使得舞蹈的柔韌美與雜技的力度感融為一體,成為漢代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種類。
這種舞蹈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下肢動律的多變性和復雜性,是河南民間舞蹈強調下肢動律的重要范例之一,如卞蘭在《許昌宮賦》所描寫:“興七盤之遞奏,觀輕捷之翾翾……或遲或速,乍止乍旋,似飛鳧之迅疾,若祥龍之游天?!?/p>
發展到當代,河南的盤鼓舞又有了新的發展。如今,河南民間盤鼓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豫北地區的武涉盤鼓和豫東地區的開封盤鼓。武陟盤鼓2006年底成為首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樂器是大鼓大镲,陣容較大。有二十四面鼓、十面镲,也有二十面鼓、八面镲。持鼓者,每人胸前掛一面八九公斤重的大鼓,手持鼓槌,按照指揮者的指揮棒要求,保持一定隊形,或擊打鼓面,或擊打鼓沿,該重則重,該輕則輕;持镲者,每人雙手持銅镲分列在鼓隊兩邊,根據鼓樂變化該拍即拍,該摩即摩。與武涉盤鼓略有不同的是開封盤鼓所用樂器以鼓為主,配以大镲、馬鑼等銅器。在表演上也有了“原地演奏”與“行進演奏”兩種方式的區別。原地演奏時鼓隊常圍成圓形,表演者們面向“令旗”背對觀眾進行表演;行進演奏時,當鼓隊行進至預定的表演場地時,按照令旗的提示,表演者步法按鼓點的節奏統一起來,整個鼓隊時走時停,時起時伏,動作整齊、豪放,極富舞蹈性。這種傳承到今天的舞蹈雖然在具體表演方式上有了一定的不同,但是其強調下肢動律,以及用豐富的隊形變換來渲染舞蹈氣氛、美化舞蹈畫面的方式卻是一脈相承的。
河南的盤鼓舞舞蹈集中展示了河南民間舞蹈下肢動律的兩大基本用途:一是用豐富多變的下肢動律構成整個舞蹈形態的基礎,使舞蹈形態多變而富有美感;二是用下肢動律構成舞隊變化,以展示宏大的舞蹈場面、表現熱烈的舞蹈氣氛和構成優美多變的舞蹈畫面。
舞蹈是藝術之母,也是人類的一種本能,人類在語言尚不發達的時候,無論是情緒的發泄還是思想的表達,都只能依靠身體動作來表現,這是舞蹈藝術要早于其他藝術而產生的重要原因。就人體動作而言手曰“舞”足曰“蹈”,故言常云“手舞足蹈”,這里下肢動律是舞蹈整體形態的基礎,沒有下肢的律動,舞蹈就“跳”不起來,舞蹈的美感就要大打折扣。下肢不僅是人體的支柱和動作的發力點,而且是舞蹈表現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凡是舞蹈皆有“舞步”。下肢對于舞蹈藝術來說發揮著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河南民間舞蹈重視下肢動律不僅是自古以來的傳統,而且在現存的河南民間舞蹈中有大量的范例。目前河南地區現存的民間舞蹈約有二百余種,其中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的就有蘭考縣麒麟舞、博愛縣蘇家作龍鳳燈等六項,而河南省第一批和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更是收錄有二十多個民間舞種,其中包括有臥拐秧歌(蘭考縣)、曹屯排鼓(洛陽市)、魚燈花社舞(舞鋼市)、獨腳舞、小冀背樁(新鄉縣)、小宋佛高蹺(新鄉縣)、蓮花燈舞(長葛市)、項城肘閣(項城市)等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舞種。據不完全統計,在這些河南民間舞蹈中,已經形成獨特風格的下肢律動模式就高達百余種,而舞蹈隊形變換方式也有數十種之多,這些都標志著河南民間舞蹈重視下肢律動的傳統。
在社會主義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研究民間舞蹈、保護民間舞蹈已經成為了國家文化事業發展中的大事,河南作為曾在中國舞蹈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地區,對現存的活態的民間舞蹈的搶救性非遺保護就顯得更為急迫。在這樣的前提下,研究河南民間舞蹈,研究河南民間舞蹈獨特的下肢律動就具有了特殊的意義,這不僅是我們研究河南民間舞蹈歷史發展的切入點,也是我們對河南民間舞蹈進行切實的非遺保護的著眼點。
參考文獻:
[1] (南朝)梁蕭統.文選(卷46)[M].北京:中華書局,1977.
[2]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
[3] 項群勝.周代禮樂“舞佾說”評析.科教文匯[J].2009,(02).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廳2011年度人文社科項目“河南民間舞蹈的非遺保護研究(2011-QN-161)”的研究成果
作 者:劉 斌,許昌學院音樂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舞蹈教育及舞蹈理論。
編 輯:錢 叢 E-mail:qiancong08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