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齊魯會館:
桔多淇攝影展
11月11日,桔多淇攝影展在北京齊魯會館中央大廳舉行。展覽由大河畫廊和齊魯會館共同舉辦,展出了桔多淇獨具特色的攝影作品。桔多淇是一個將創意與觀念結合的青年攝影師,她擺拍并PS日常餐桌上的常見蔬菜水果,組成各種西方美術史上的經典畫面,例如《最后的晚餐》《維納斯的誕生》《自由引導革命》等等。這些氣質清新卻又帶有幽默感的照片使我們重新審視日常生活的價值。1973年生于重慶的桔多淇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現生活工作在北京。
中華世紀壇:
AV@AR化身世外
一家全新的藝術館——中華世紀壇數字藝術館于12月17日正式開館,與英國 Onedotzero 動態影像藝術節聯合策化展覽“AV@AR化身世外”。Onedotzero是英國動態影像和數字藝術機構,成立于1996年,組織每年一度的Onedotzero_ Adventures in Motion藝術節及巡展等活動。中華世紀壇數字藝術館作為國內首家專注于數字藝術的綜合性藝術中心,致力于打造一個集展覽展示、教育交流、技術開發、產業孵化于一體的互動體驗平臺。“AV@AR化身世外”直指當下虛擬與現實合成的新自我表達現象,探討虛擬化身與數字生產力之間的關系。本開幕季將通過AV、@(AT) 和AR三個單元的系列展演、放映、講座、工作坊和出版活動展開探討。AV,Audio Visual 影音單元將展映onedotzero全球征選的最佳動態短片。 @ (AT),在地交流單元推出數字藝術館團隊創作的《創意未來》六集系列紀錄片和圖書。AR,Advanced Reality 進階現實單元將通過全景視音頻開幕演出和10件多媒體互動裝置作品展帶領觀眾體驗“類化身的進化”。參加展演的藝術家包括AntiVJ、Murcof、FIELD、Quayola、Lab212、Joon Y Moon、費俊、Aaajiao、王振飛、王鹿鳴、Supernature、Wonwei和Francis Lam。
白盒子藝術館 卓越藝術空間:
和光同塵——邱啟敬個展
11月24日,798白盒子藝術館和卓越藝術空間聯合推出了藝術家邱啟敬“和光同塵”大型個展,呈現了藝術家近來以白玉創作的系列作品,而這也是在798展出的材料費“最貴”的展覽。2007年邱啟敬以他的大型地景裝置作品“大遷徙”,將壽山石從工藝美術傳統帶入當代藝術創作中。
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
景深
這個比利時攝影展曾在廣東美術館展出,聚焦于比利時年輕一代的攝影家們的作品。參展藝術家包括吉米·科茲,他拍攝的獨特的影像來自幾近荒誕的日常生活;阿爾諾·弘卡達,其系列作品分析了歷史上的攝影作品,賦予新的內涵;卡洛特·利比赫著眼于著裝人物的肖像,他們逃避現實,渴望成為電影、錄像和游戲中的夢幻人物。弗朗索瓦·戈芬利用虛實讓我們關注生活中簡單事物充滿詩意的細節。參展藝術家中最年輕的拉臘·卡斯巴歐托的影像創作令人想起當代攝影中的朋克和無政府狀態風潮。貝爾特·丹卡爾特對于未被覺察的空間的抽象讓我們想到軌跡的意義,不一定是目的地,在我們日常從一個地點到另一個地點的活動中。
北京畫院美術館:
心與古會——劉新惠書畫印作品展
11月24日,“心與古會”劉新惠作品展在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辦,相比以往常見的書畫印展覽,“心與古會”顯得很有些另類:一、現場布置對空間立體考慮,平面化的書畫“立”起來了;二、作品裝框不局限于傳統方式,與時俱進;三、作品本身采用了綜合的技法及手法;四、作品立意和趣味卻一味向古人敬禮。這一點,如果結合藝術家劉新惠的個人經歷也就不再奇怪——曾就職榮寶齋、北京市文物公司,歷任保利、翰海、榮寶、中貿、永樂、長風、歌德等拍賣公司首席拍賣師。長期的拍賣工作,讓劉新惠接觸了大量前人原作,也成為他的理論及風格基礎?!靶呐c古會”共展出劉新惠近年來創作的七十件作品,顯示了他“以古為師、以古為新、以古為用”的藝術及人生追求。
偏鋒新藝術空間:
寸·光陰——滕菲2011作品展
這是一個令人出乎意料的展覽。作為中國“新首飾”概念的引進者和倡導者,近年來活躍于中國首飾設計實踐和學院教育的滕菲以她“藝術首飾”和“概念首飾”為人所熟知、所樂道,然而名為“寸·光陰”的展覽卻非一個首飾設計展,這是一個多樣、復雜和融合的展覽。某種意義上,毋寧說這是藝術家“清心擷取和靜思打造”的一些個物件,它們“關乎生命的體悟、關乎歲月的記憶、關乎光陰的荏苒——那些我們無暇顧念的瞬間”,并由滕菲和偏鋒畫廊精細地提供給觀眾。展覽呈現了裝置、繪畫、首飾和手稿等多種形式的作品,而尤為讓人震驚的是,作為一位已為人母的女性藝術家,滕菲在創作裝置作品時卻顯示出一種硬朗和大刀闊斧。而與此同時,略帶溫情的材料、材質選擇也讓我們看到藝術家的成熟和細膩。比如展廳正中心放置的大型裝置《散玉》和一側斜倚的裝置《天梯》就是力與美的兩極。滕菲此次展出的首飾則顯示出自然性和首飾性的特征:對一些天然的異形珍珠予以了盡可能完整的利用;而首飾的金屬構件則保留了捏制泥稿時的柔軟形態和指紋肌理。
河南博物院:
演變——尹朝陽1992-2011
繼2009年在河南嵩山少林寺舉辦“入寺顯佛”,時隔兩年,12月1日,尹朝陽重返故鄉,在河南省博物院舉辦個展“演變”。這是尹朝陽1992年至2011年創作的回顧,也是他首次進入河南省博物院辦展。作為“70后”的代表人物,尹朝陽開啟了相比政治波普和玩實現主義更加個人化的、關于青春主題的藝術探討。此次博物院的展覽涵蓋了尹朝陽從進入中央美院前到新近創作的數十件作品,讓觀眾得以一探這位在藝術創作上少年老成的藝術家的藝術之路。在河南博物院這樣陳列展示古代文明的空間舉辦當代藝術展覽,也拉近了觀眾與當代藝術的距離。事實上,陳列在博物館玻璃展柜里的作品已經消磨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
索卡藝術(北京):
東北墟——東北當代藝術輪廓
由索卡藝術主辦,馮博一、劉禮賓策劃的“東北墟——東北當代藝術輪廓”展覽于11月19日在北京798索卡藝術空間舉行。展覽期望通過對12位東北藝術家的30余件繪畫、雕塑、攝影、多媒體作品的展現,勾勒出“東北當代藝術的輪廓”。在這次展覽中,這些藝術家更多的是一種個體生存實在經驗的敘述和強調多媒介語言的方式,凸現包圍在他們中間城市環境的冷漠、單調和缺乏個性,以及現代化所帶來視覺上的不毛與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