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增多臭氧破壞加速 人類更容易被曬傷
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研究氣候變化會給地球帶來什么影響。據《自然》雜志、物理學家組織網等網站7月26日報道,美國哈佛大學領導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可能會對公眾健康帶來潛在危險。他們首次將氣候變化和臭氧層消耗聯系在一起:暴雨會將水蒸氣送入平流層,破壞那里的臭氧,從而使更多有害紫外線穿透大氣層到達地球表面,增加人們患皮膚癌的風險。相關論文發表在7月27日的《科學》雜志上。
研究人員解釋說,隨著氣候變暖,美國夏天的雷雨會將水蒸氣注入高層大氣,推動一系列化學反應。他們本以為暴雨只會將水蒸氣吸上平均海拔14公里處,沒想到在他們研究的雷雨中,有一半都把水蒸氣注入到了15到20公里的高空。這里是平流層的區域,水蒸氣會把這里穩定的氯氣和溴變成自由基,將臭氧分子變成氧氣。這一過程的反應速度主要由溫度和水蒸氣來控制。
該研究領導、哈佛大學大氣化學教授詹姆斯·安德森說,結果像預想的那樣,全球變暖導致了暴雨增加,平流層中的水蒸氣含量也會增加,導致其中臭氧加速破壞,使更多的紫外線到達地球表面。
受影響的平流層在海拔15~25公里之間,這一段包含了整個平流層20%的臭氧,目前,水蒸氣在其中占了約5ppmv(百萬分之五升)。如果增加到12ppmv,該區在一周內就會有25%的臭氧被破壞。如果水蒸氣含量達到18ppmv,一周內被破壞的臭氧將達到35%。安德森說,水蒸氣的注入是臭氧迅速破壞的條件,這和科學家幾十年前研究的南北極的情況相似。
這一發現也使臭氧層對地理工程更加敏感。地理工程是通過控制環境來減緩氣候變化。安德森說,當前一項地理工程措施是將硫酸鹽微粒送入平流層,讓這些微粒把太陽光反射回太空,以此給地球降溫。但硫酸鹽微粒也會成為破壞臭氧反應的催化劑,所以這種方案會加速反應。
哈佛大學地理工程專家大衛·基思說,這并不意味著應當取消地理工程,只是人們要考慮到水蒸氣和硫酸鹽也會消耗臭氧,帶來更多的風險。
目前,安德森和基思正在研究用氣球或飛行器進行大氣實驗,以理解化學物質(包括在平流層加入水蒸氣和硫酸鹽)對臭氧層造成的危害。他們表示,這項實驗將比地理工程更廣泛得多,正在討論和模擬階段。還需要通過全面的公共支持與調控許可,才能實施。基思說:“我們必須知道更多其中的風險,你不可能只靠計算機模型就能知道風險在哪里。”
——摘自《人民日報》
嚴重超負荷工作加速衰老
芬蘭職業健康研究所和赫爾辛基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嚴重超負荷工作會引起人體細胞基因中的染色體端粒縮短,加速機體衰老。
這項研究發現,工作疲勞程度不同,員工的白細胞基因染色體端粒的長度存在明顯差異。那些背負嚴重工作壓力的員工,染色體端粒明顯短于工作壓力輕微或沒有壓力員工的染色體端粒。
染色體端粒的作用類似于鞋帶兩頭防止磨損的卡子。人出生時,其染色體端粒都具有一定長度。在許多細胞中,隨著細胞不斷分裂和老化,端粒會慢慢變短。因此,端粒的長度被視為機體生物衰老的重要標志。
研究人員指出,持續超負荷工作及其引起的嚴重精神壓力可導致染色體端粒縮短,引起細胞早衰,從而加速人體衰老。為此他們建議,為保證員工的健康,雇主應跟蹤調查和改善員工的工作條件,盡早發現潛在問題并及時解決,確保員工的工作量不要超負荷。
——摘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