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民工工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國務院有關政策規定,抓基礎、建制度、強服務、促參保,促進農民工有序轉移就業,扎實推進農民工權益保障工作,促進了城鄉經濟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一、農民工權益保障取得顯著成效
(一)建立農民工工作協調機構,為農民工工作奠定組織基礎。全區縣級以上各級政府都建立了農民工工作協調機構,通過定期或不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加強溝通和協調。各部門按職責分工,切實加強對農民工工作的組織領導,各司其職,各盡其責,落實好中央和自治區的有關政策規定,確保了農民工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障。
(二)以加強就業公共服務為主線,積極為農民工提供就業服務和創業服務。廣西通過建立和完善城鄉一體的就業服務體系,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通過免費為農民工提供政策咨詢、求職登記、就業信息、就業指導等“一條龍”服務,有效地搭建就業幫扶平臺,為外出務工的農民工盡快實現就業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同時,各級就業服務機構以開展“春風行動”、“就業援助行動”、“春暖行動”、“民營企業招聘周活動”、“三下鄉服務”等各類專項就業服務活動為契機,采取送政策、送崗位、送培訓、舉辦專場招聘會等形式,引導農民工實現轉移就業和自主創業。通過提高就業服務的針對性、實效性,切實為進城務工農民排憂解難,營造良好就業創業環境。2011年,全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新增91.06萬人。
(三)以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為依托,幫助農民工實現素質就業和穩定就業,鼓勵農民自主創業。廣西各級培訓機構結合用人單位和人力資源市場的需求,以勞務輸出培訓和技能提升培訓為重點,積極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促進農民轉移就業,提高就業的穩定性和工資收入水平。2011年,廣西對42.15萬農村勞動力進行了轉移就業的職業培訓,其中,有28.45萬人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廣西外出務工人員人均月勞務純收入達到896元,比2010年增長7%。
(四)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圍繞社會關注、群眾期盼的勞動用工管理、社會保險征繳、人力資源市場整頓、民辦職業培訓市場整頓等問題開展了專項整頓、專項治理。積極做好鐵路、建筑行業工程項目農民工工資的督查清欠工作。2011年,全區共主動監察用人單位7.61萬戶,追發農民工工資待遇2.36億元,涉及農民工7.5萬人。各級勞動保障監察執法部門有效發揮事前預防和事中保障作用,有效地遏制了拖欠農民工工資行為,切實維護了農民工的合法權益,確保了社會的和諧穩定。
(五)全面實施勞動合同制度,規范企業用工行為。進一步推動《勞動合同法》以及《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的貫徹實施,通過加強對《勞動合同法》等勞動保障政策法規實施情況的動態監控,及時發現和妥善處理出現的問題,確保勞動法律法規的順利施行。通過加強對企業勞動用工管理的指導和服務,指導企業建立健全勞動合同管理臺賬,依法制定和完善勞動規章制度。2011年,全區各類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達到94%,其中,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達到89.68%。相比2010年,農民工投訴案件明顯減少,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得到了有效維護,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六)穩步推進農民工社會保障工作,妥善解決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根據農民工最緊迫的社會保障需求,廣西采取分類指導、穩步推進解決農民工工傷保險和養老保險問題。針對農民工工作流動性大、工資收入低等特點,制定出臺了適合農民工群體的社會保險政策。2011年,全區參加工傷保險和養老保險的農民工分別為72.05萬人和17.05萬人,比2010年分別增加了11.02萬人和3.26萬人。
(七)加快城鄉統籌建設,積極為農民工提供社會公共服務。一是統籌發展城鄉教育,將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義務教育納入公共教育體系。目前,廣西已將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納入教育事業發展規劃,統籌安排、同步實施。二是切實加強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廣西各級政府通過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力度,建設農村寄宿制學校,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和聯系卡制度、“留守兒童”結對幫扶制度,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提供了良好的育人環境。三是做好農民工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廣西將農民工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納入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服務中,按照流動人口管理和服務的要求,實行“屬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務”原則,并作為年度人口和計劃生育目標管理責任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四是加強農民工疾病防控和農民工流動兒童管理工作。通過組織開展農民工疾病預防控制專題調研,加強農民工的健康教育工作。對流動兒童實行獨立卡表管理,每年開展流動兒童接種率調查,建證率達到95%以上,單苗接種率及五苗覆蓋率均達到85%以上。五是積極開展法律援助,幫助有困難的農民工依法維護合法權益。2011年,全區法律援助機構共為6449名有困難的農民工提供了免費的法律援助。
(八)推進戶籍改革,取消城鄉身份區別。廣西各地根據《公安部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有關問題的通知》(公通字〔2006〕41號)的精神,適當放寬農民工進城務工落戶的門檻。如柳州市制定出臺了相關的政策,自2009年至2011年6月底,該市共辦理了農民工進城務工落戶381人。
(九)大力發展農民工入會工作。全區各級工會根據農民工的特點,不斷創新工會組建方式和會員管理辦法,建立區域性和行業性工會聯合會。同時,在農民工輸出地建立工會組織,使農民工入會率不斷提高。多年來累計發展農民工會員162萬人。
二、農民工權益保障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拖欠工資時有發生。全區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拖欠工資事件發生,特別是鐵路、建筑行業工程項目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比較突出。據統計,2011年,全區各級勞動保障監察部門通過勞動保障監察手段為3.98萬名農民工追發拖欠工資待遇。
(二)整體收入偏低。據對南寧、柳州、河池、欽州等地部分企業的抽樣調查,2010年,農民工平均月收入為1807元,僅為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月收入的68.1%。而且,大部分農民工純粹就是工資性收入,沒有其他如社會保險、住房公積金和帶薪休假等社會福利待遇。
(三)勞動合同執行不規范。勞動合同內容不規范,大部分勞動合同對月工資數額沒有具體約定。在與用人單位簽訂了勞動合同后,還有部分勞動者未持有正式的合同文本,為在發生爭議認定勞動關系、維護合法權益上埋下了隱患。
(四)工作穩定性差。據調查顯示,農民工外出務工后更換工作的平均次數為1.44次。他們更傾向于采取主動與用人單位結束合同的方式,主要是因為工作待遇低,工作強度大,職業發展空間小,無法滿足實現自我發展的愿望,導致他們工作滿意度較低。
(五)社會保障水平偏低。據調查統計,全區農民工參加養老保險和工傷保險的人數分別為17.05萬人和72.56萬人,參保率很低。從總體上看,他們的社會保險接續情況較差,對于所在單位為其繳納社會保險的知情度不高。
(六)職業安全隱患較多。據調查顯示,有大約30%的農民工面臨高溫、低溫作業問題,有38%的農民工工作環境中存在噪音污染和容易傷及肢體的機械故障隱患,有近30%的農民工存在粉塵污染問題,但是,用人單位為其采取防護措施不到位,保護條件堪憂,職業病檢查、安全培訓落實較差。
(七)企業人文關懷不到位。農民工渴望和企業能夠緊緊相融。大多數的農民工表示他們關心企業發展,但認為企業“不怎么關心”或“完全不關心”他們的多達30%。而他們認為管理者和普通員工之間關系不融洽的最主要原因是“管理者不關心職工疾苦”,他們渴望得到來自企業管理者的關懷和關注。
三、農民工權益保障的對策建議
(一)規范企業用工行為。繼續開展以提高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為目標的“春暖行動”。行動以民營企業、有雇工的個體經濟組織及建筑業、制造業、采礦業、住宿和餐飲業、居民服務業等招用農民工較多的行業企業為重點,在鞏固規模以上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的基礎上,著力推進小企業勞動合同簽訂工作,穩步提高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力求規模以上企業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達到90%以上。
(二)建立健全工資支付、增長、共決機制,加強對工資分配有關問題的勞動監察力度。一是推動建立以工資集體協商為主要形式的企業勞動者工資增長機制,促使企業職工工資水平隨企業效益提高逐步增長。以農民工就業集中的非公企業和中小企業為重點,建立健全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形成“區域談底線、行業談標準、企業談增長”的薪酬工作格局。在行業集中度較高、小企業密集的地區,積極開展區域性、行業性工資集體協商,努力提高協商覆蓋范圍,使之成為企業工資決定的主要形式,推動建立企業工資分配共決機制和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努力實現企業職工工資增長不低于企業經濟效益增長,企業一線職工工資增長不低于企業職工平均工資增長。會同工會和企業組織加快建立工資集體協商指導員隊伍,加強對企業開展工資集體協商的指導??偨Y推廣開展工資集體協商工作好的經驗做法,培育和樹立本地區集體協商先進單位,發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二是建立和完善工資支付保障機制,預防和解決工資拖欠問題,堅決遏制工資拖欠。進一步完善企業欠薪預警報告制度,探索建立應急周轉金,建立建筑總承包企業負責解決分包企業欠薪責任制度,對欠薪逃匿行為按刑法修正案(八)關于“惡意欠薪罪”規定進行處罰,通過各類新聞媒體加大宣傳,增強刑法對惡意欠薪行為的震懾力度。三是完善最低工資調整機制,適時合理調整并嚴格落實最低工資標準。
(三)進一步推動社會保險法律法規的貫徹施行,擴大農民工參保面。加大源頭參與和監督力度,推動社會保險法律法規的貫徹施行。重點加強私營、個體等非公有制企業職工特別是農民工、勞務派遣工的參保工作,進一步擴大職工社會保險的覆蓋面。積極穩妥地提高社會保險統籌層次,實現職工社會保險關系順利轉移和接續。
(四)加大職業技能培訓力度,增強農民工就業競爭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通過對農民工實施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幫助他們實現穩定就業和體面勞動。通過加強對農民工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提高他們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和社會發展的能力。
(五)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解決農民工落戶城鎮問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降低農民工在務工所在地落戶的門檻,簡化辦理程序,通過辦理落戶提高農民對務工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為企業用工提供一支穩定的務工大軍。
(六)鼓勵企業改善用工環境。用工企業要不斷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對企業職工的人文關懷,加大對勞動條件和勞動保護的資金投入,提高農民工的福利待遇水平,營造良好的企業文化,不斷增強企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七)多渠道改善農民工的居住條件。保障符合條件的農民工在城鎮落戶后享有與當地城鎮居民同等的住房權益。不斷完善住房保障機制,把農民工納入城市廉租房、公共租賃住房、經濟適用房的的享受范圍,使農民工的居住有保障。
(八)積極吸納農民工加入工會組織。使農民工依靠工會組織來增強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力量,暢通農民工利益訴求渠道。工會組織要進一步加大維權力度,積極開展法律援助,幫助有困難的農民工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從而增強工會組織對他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九)加大對廣西駐外勞務辦事機構的跟蹤服務和勞務輸出工作的力度。通過建立勞務輸出地與輸入地之間的就業信息溝通機制,為有意外出務工的農民提供準確及時的就業信息,并通過有組織的勞務輸出,幫助農民工有序外出就業。積極參與駐地用工企業與廣西籍務工人員勞資糾紛的處理,對有困難勞工提供救助。
(作者單位:鐘華東,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農民工工作處;唐玲,廣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