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是周恩來12歲時立下的豪言壯語。長大后,他果然成為了帶領人民建立、建設新中國的卓越領導人之一。這位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總理還因擅長習書,給后人留下了大量精湛的書法作品。
周恩來幼年時就受過嚴格的書法教育。少年周恩來非常聰明,對練習書法也很有興致、有悟性,他日練百字,十分投入。為了把字寫好,他常常黎明即起,站在書桌前,懸肘握筆,一練就是幾個小時。以后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無論是在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還是繁忙的社會主義建設歲月,或是在和平外交的談判桌上,他都用毛筆寫下了浩如煙海的輝煌佳篇。
周恩來總理的書法藝術成就與他對書法的熱愛,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是密不可分的。
少年周恩來立志救國,發憤讀書。在那內憂外患、苦難深重的年代,他抱著革命樂觀主義態度,堅信中華民族必能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1917年,他在東渡日本前夕為同學題寫了“愿相會于中華騰飛世界時”,并用他的字“翔宇”署名。從這題詞中可以看出一個19歲的熱血青年的鴻鵠之志。這幅字用筆嫻熟,點畫挺拔勁健,結構章法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可“容針”,其形俊秀飄逸。尤其是“愿”字,比其余的字大一倍多,此“愿”既是周恩來的心愿,也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共同心愿。
從上世紀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周恩來的書法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這期間留下的墨跡相對較多,有題詞、詩文、信札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就皖南事變的題詩:“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這幅字的用筆艱澀,結字險絕,章法破規除習,書者的悲壯之情在作品中得到了淋漓的體現。
到了晚年,周恩來的書法用筆老辣蒼勁,入木三分,章法錯落有致,不拘古法,并多了一些空靈和飄逸,達到了古人所說的“出神入化”之境。我們可以從他為“學習雷鋒”的題詞看出。
縱觀周恩來總理的書法,可以看出如下特點:青年時期的剛俊挺健、秀外慧中;中年時期的藏而不露、渾樸凝重;晚年時期的斂放自如、雄俊偉茂。不論青年、中年,還是晚年,周總理那沉著凝重的書法作品,都堪稱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書法藝術中的奇葩!
責任編輯 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