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休日,西西跟媽媽一起來到了位于成都的杜甫草堂。
媽媽告訴西西:正門“草堂”二字,是清代雍正皇帝的弟弟果親王所書。“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這副隸書對聯,是杜甫《懷錦水居止》詩中的句子,它道出了草堂的地理方位。
進入草堂,只見溪流環繞,竹木蔥蘢,亭臺池閣掩映在花木叢中,古樸而又靜謐,昨夜一場小雨,處處泛著綠意。看著這迷人的景色,西西不禁吟起詩來:“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隨著一股淡淡的清香撲鼻而來,她們來到“詩史堂”,這是后人為紀念杜甫修建的建筑。詩史堂中央安放著杜甫半身銅像,銅像兩側是朱德撰寫的對聯:“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這副對聯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們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
出詩史堂,沿著走廊,西西欣賞到了從古到今無數名人墨士留下的詩詞書法:有草書、隸書、行書,或雄厚圓潤,或清秀健拔,或氣勢如虹,或清雅玲瓏……實在令人賞心悅目,贊不絕口!
過“柴門”,就到了“工部祠”,這里是奉祀杜甫的祠堂。“工部祠”三字遒勁嫵媚,西西發現,這居然是葉圣陶爺爺題寫的。
工部祠東側的荷池邊,有座茅草覆頂的碑亭,亭內一座黑色大石碑上鐫刻著“少陵草堂”四個蒼勁大字。
接著,就來到了“茅屋故居”—— 一座簡陋的草屋,看到這里,西西不禁感慨萬千:“這就是杜甫的故居啊!”詩人長夜難眠,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其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名句至今仍是天下平民百姓追求的理想。
“花徑”出自杜詩《客至》“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的詩句,兩旁是郭沫若爺爺題寫的行草五言聯“花學紅綢舞,徑開錦里春”,將花徑的景色寫得極富感染力。里面可以見到青花照壁“草堂”,那是清末人士周善培所書,兩個渾厚大字赫然醒目。
“大雅堂”是西西參觀的最后一個景點,堂前沉思著的杜甫雕塑,給西西留下深刻的印象。“大雅堂”三個字典雅莊重,媽媽告訴西西:“這幾個字是從和杜甫同時代的一位書法家字體中選取而成的,你知道是哪位書法家嗎?”西西撓了撓頭。同學們,你能幫幫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