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一部經典的小說,美國作家唐·德里羅的《墜落的人》自2007年出版以來,即受到了廣大學者、評論家以及讀者的研究和探討。在作品中,德里羅充分展示了恐怖主義襲擊對普通民眾精神生活所造成的巨大沖擊,并以其復雜而睿智的語句,對美國社會和文化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冷峻的審視和剖析。本文擬從創傷的記憶、創傷的療治以及事件的解讀三個方面,來展現德里羅在見證創傷、表征創傷、積極參與現實思考等方面所付出的諸多努力。
關鍵字:唐·德里羅 創傷 敘事
美國文壇名宿唐·德里羅(Don DeLillo,1936— )被譽為與品欽、麥卡錫、羅斯齊名的美國當代四大小說家之一,也是第一位獲得耶路撒冷獎的美國作家。其代表作《墜落的人》(Falling Man)發表于2007年,是繼《在未來的廢墟里》(Ruins in the Future:Reflections on Terror and Loss in the Shadow of September)后,又一部直指恐怖犯罪對社會大眾心理沖擊的力作。小說講述在世貿中心工作的律師基斯,從煙霧籠罩、灰塵彌漫的廢墟中僥幸逃生,像一個死而復生的幽靈一樣回到了早已離異的前妻家中,并同前妻萊安妮和兒子賈斯汀重新生活在一起。期間,為了要送還在逃生途中錯拿的公文包,基斯與同為幸存者的弗洛倫斯產生了私密的情感。而似乎回歸正常生活的主人公始終無法擺脫創傷的夢魘,最終以半職業賭徒的身份,在賭場中麻痹自己的神經。小說一經出版,便好評如潮。《倫敦書評》(London Review of Books)更是用“杰作”來褒獎它。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讓人們對《墜落的人》推崇備至?從深層次意義來說,《墜落的人》不僅是德里羅對“9·11”文學宣言的一次文本實踐,即通過創傷記憶的復寫,以“賦予那片嚎叫的天空以記憶、溫情和意義”(德里羅,2001:39),更代表了德里羅對于恐怖襲擊事件本身的闡釋,昭示了作者對于全球化、恐怖主義,乃至后現代社會人類所面臨的窘境而進行的反思。
一、創傷與記憶:都市的悼歌
暴力和恐怖主義歷來是德里羅作品的兩大主題。例如在《天平星座》中,德里羅詳盡地描寫了主人公奧斯瓦爾德如何從一個普通的小人物發展成刺殺總統的恐怖分子的整個心理過程;在《白噪音》中,德里羅將恐怖主義行為描寫成一種能夠使人擺脫死亡恐懼的“宗教信仰”;在后來的《地下世界》里,德里羅更是虛構了恐怖分子撞擊世貿中心的駭人場景。然而,一語成讖的德里羅并未在《墜落的人》中續寫之前的那種荒腔走板的后現代主義反諷,而是更為關切這場災難對普通民眾所造成的心靈創傷,以及現代美國人的生存處境。德里羅曾坦言,創作初衷就是“想知道能否追尋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并思索歷史給普通生活最小細節帶來的沖擊”(Binelli,2007,1)。
顯然,基斯一家所代表的紐約人都不同程度處于“9·11”所帶來的創傷之中,他們無法擺脫“9·11”事件的超現實感對日常生活的侵入與破壞,常常自閉于對創傷事件的反復記憶中,并且由于長時間的情緒壓抑,經常在現實生活中表現為情緒失控,甚至是施以暴力。在事件結束后的整整三年里,基斯經常在夢中見到倒下的男人,被固定的假肢,麻痹、窒息、無助彌漫不散,并一遍遍傾聽弗洛倫斯講述她如何在疏散下樓時大小便失禁的故事,試圖在那些人群中尋找自己。弗洛倫斯明知朋友已死,卻還在不停地撥打電話。前妻萊安妮常常在半夜醒來,閱讀丹麥哲學家克爾凱郭爾的《恐懼與戰栗》;母親房間墻上懸掛著的靜物畫,幾個錯落有致的瓶子讓萊安妮從中看到雙塔的輪廓,紐約街頭行為藝術家的墮樓表演,讓萊安妮聯想到倒塌的大樓;鄰居家獨特的異域曲風更讓她聯想到恐怖分子,并對鄰居歇斯底里的狂吼。
創傷的影響并不僅僅縈繞于創傷者自我心理的內部。瑪利亞·托洛克認為,家族隱秘的創傷也會秘密傳染給下一代,或從亡故的幽靈傳給活著的受難者,造成作為創傷的間接而非直接承受者的后代自我心理的分裂。在作品中,德里羅塑造了一個七歲男孩,賈斯丁的形象。雖然賈斯汀少不更事,但同樣對大人諱莫如深的這次災難有著應激心理反應,他對單音節單詞的偏執使用,對甜點的極度偏食,都是創傷兒童的典型行為特征。而賈斯汀天天與玩伴用望遠鏡眺望紐約上空,秘而不宣地希望能找到恐怖分子的蹤影,更是表明了“9·11”事件給予人們的影響一直還在延續,對未來的憂慮與擔心仍然占據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而諸多創傷記憶糾結于此,也使整部小說儼然成為一部創傷之書,用一股淡淡的憂傷和令人難以忍受的恐慌和不安,無比精準地刻畫了“9·11”之后的歲月中紐約人所深刻感受到的那種情感上的空虛與隱約的絕望。
二、言說與敘事:創傷的療救
生命中的創傷是需要治療的,而文學藝術則能在創傷的治療中起到“重演”(acting out)和“消解”(working through)功能。正如尼采的名言“生命通過藝術而自救”所表達的那樣,創傷敘事正是文學藝術發揮治療功能的重要途徑,因為在對創傷的敘述中,創傷記憶由潛意識上升到意識,由內在記憶轉化為外在現實,減弱了那些壞經驗的通達性,減少了內外刺激激活它們的可能性。
因此,強迫式的講述固然無法最終撫平創傷,卻是走向療救的第一步。在作品中,德里羅向讀者展示了口頭講述和書面記述兩種敘事方式。其中弗洛倫斯的心靈救贖就是從她對基斯的口頭講述中開始的。在口述之初,講述者弗洛倫斯在創傷折磨的狀態下,失去了控制記憶的能力,喪失了清晰描述事件的功能,用極度情緒化,語無倫次并且碎片化的語言講述自己的恐怖經歷,不僅時態混用,句式簡單,而且彼此缺少邏輯關聯,從嚴格意義上說,這不是一段真正意義的敘事,而是創傷者記憶碎片的堆積。但對于受害人來說,也只有傾訴自己的經歷,才能釋放被下意識壓制的恐怖記憶。此時,有著相同經歷的基斯也就成為了最好的傾述對象。正是在對基斯的講述中,弗洛倫斯外化了自己的創傷經歷,逐漸理清了思路,將支離破碎的創傷記憶轉化為帶有主觀分析和判斷的個人敘述,并最終在講述和被傾聽的過程中走出了創傷,實現了自我救贖。
在德里羅看來,見證他人創傷,實現創傷的移情也是醫治創傷的重要手段。基斯的前妻萊安妮,在社會養老院從事義工,組織那些罹患阿爾茨海默氏癥的老人講述個人經歷,并幫助他們把經歷記錄下來。在書面記述的過程中,老人的焦慮得以舒緩,精神獲得解脫。而萊安妮也在關注并感懷老人的創傷經歷中,不斷喚起了自己的創傷記憶,她想到了父親自殺的情景,也回憶了渾身是血的基斯站在她面前的樣子,以及賈斯汀反常的舉動。并在一連串的痛苦回憶中,逐步喚起了言說創傷經歷的渴望,并應老人的要求,把任何事情都講給他們,進而在與老人相互傾述、相互移情中,逐漸消解了創傷的痕跡,并最終走出了心靈的荒漠,重新獲得了生活的勇氣,決定與孩子單獨地生活下去。
三、人性與恐怖:事件的“反敘事”
“9·11”事件讓人們在悲痛之余,開始思考:為什么“他們”要襲擊“我們”?對于政府和媒體而言,恐怖分子是因為憎恨美國的民主制度而發動了襲擊,而作為伊斯蘭恐怖主義受害者的美國則是承受了無妄之災。作為小說家的德里羅則敏銳地意識到,美國真正需要的是有別于官方敘事的“反敘事”,即放下愛國主義的意識形態,回歸人性的基本層面,給予那些沉默的大多數(包括世貿中心幸存者和劫機犯)以言說和哀悼的權利。
為此,德里羅將不同態度間的交鋒展示于作品之中,以局外人的身份和讀者一道,來剖析和解讀“9·11”事件背后所蘊含的社會心理、意識形態以及宗教等方面的問題。以弗洛倫斯為代表的一部分人認為恐怖襲擊是上帝的安排,上帝的一切行為都是有目的的,而人類所能做的只是靜靜地接受和等待。但對于那些對上帝的存在本來就心存疑慮的人們來說,“9·11”事件則打消了他們對上帝僅存的信賴,萊安妮就將“我們”解讀為不信仰上帝的西方白人,并認為恐怖事件不應該歸咎于上帝的行為,因為對她來說,本無所謂的上帝可言。萊安妮母親尼娜的觀點則代表了大多數美國人對于“東方”的認識,她認為恐怖行為是文化沖突的產物,這都源于“東方國家發展滯后并非源于西方的干涉,他們生活在一個封閉的世界,他們落后純粹因為他們不思進取或者沒有努力去做”(德里羅,2007:47)。尼娜的男友馬丁則持有不同觀點,認為“9·11”事件不能被簡單地看做是文化之間的沖突,它更應被看做是政治和經濟問題,“正是美國對于其他國家的干涉主義政策,才使人們心生怨恨,以這種極端的方式來對抗美國的霸權主義”(德里羅,2007:46)。
對于當代小說家而言,藝術的功能絕不僅僅是提供美的愉悅,它更可能是在恐怖和暴力的展演中喚起觀眾對于崇高的敬畏。正是由于恐怖對于主體的崇高意識具有喚醒作用,因此恐怖主義也不再被視為單向度的他者,而是更多地關注其對于現代社會的話語構建。正是在這種語境下,德里羅并沒有將恐怖主義分子塑造成冷血殺手,而是探索性地描寫了劫機者哈默德的心路歷程。他用大量的篇幅描寫了這位恐怖主義分子如何被挑選、如何受訓、如何密謀恐怖襲擊,以及在此過程中哈默德的思想沖突。他曾多次質問自己,所做事情意義何在,是否需要用犧牲自己的性命去完成這項使命,并不斷思考恐怖襲擊對無辜者的傷害,但在恐怖主義教義的瘋狂洗腦與灌輸下,最終走上了不歸路。從這一角度來說,德里羅認為恐怖主義分子也是無辜的受害者,他們也有自己的苦惱和困惑,之所以被訓練成恐怖殺手,成為亡命之徒,無非是滿足某些團體的一己私利。恐怖主義正是在利用他們的善良和輕信,來毒害他們的心靈,泯滅他們的良知。
綜上所述,《墜落的人》作為美國“9·11”小說的杰作,代表了當代美國文學對恐怖主義襲擊的回應與反思。在作品中,德里羅將這次恐怖襲擊事件放在更廣闊深遠的歷史與倫理空間中進行審視和評判,檢審了恐怖主義對抗現代文明所帶來的人間悲劇,并對普通民眾的創傷體驗進行描摹和慰藉,讓讀者深切感受到當今人類所面臨的種種心靈苦旅。
參考文獻:
[1] DeLillo,Don.Falling Man[M].New York:Scribner,2007.
[2] DeLillo,Don.In the Ruins of the Future:Reflection on Terror and Loss in the Shadow of September[J].Harper’s,2001:33-40.
[3] 楊仁敬.美國后現代小說論[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4:169.
[4] O’Hagan,Andrew.Racing Against Reality.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28 June 2007[EB/OL].http://www.nybooks.com/articles/archives.
[5] Binelli,Mark.intensity of a Plot.Guernica,July 2007[EB/OL].http://www.Guernicamag.com/interview/373.
[6] Breithaupt,Fritz.Rituals of Trauma:How the Media Fabricated September 11.[M].New York:Pager,2003:67-81.
[7] Kauffman,Linda.The Wake of Terror :Don Delillo’s In the Ruins of Future,Baader-Meinhof,and Falling Man[C].Modern Fiction Studies:353-377.
[8] Eagleton,Terry.Holy Terror[M].New York:Oxford UP,2005.
作 者:榮 軍,語言文學碩士,中國醫科大學研究生英語教研室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學、英美文學;李 巖,語言文學碩士,中國醫科大學研究生英語教研室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法、英美文學。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