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門檻的大幅提高使種子行業整合進入實質階段,國際種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嚴峻形勢迫切要求加快推進種業科研體制改革,增強種業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迅速壯大自身實力,實現轉型升級。
種業安全事關糧食安全和農業安全命脈。2011年國家陸續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政策導向是培育“育繁推一體化”的大型企業,促進行業集中度快速提升。在此背景下,種業龍頭企業迎來了黃金發展期,而那些小微型企業卻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種業企業“生命線”告急
2012年9月25日,在很多人看來是一個平凡的日子,但是對于經營種子的種業公司來說,卻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天。這一天,僅河南省需要在注冊資本等方面按照農業部《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下稱《辦法》)重新辦理證照的種業公司就有88家。因為根據2011年8月22日農業部頒布的《辦法》規定,所有在種子經營許可證需要再次換證之前,其公司在注冊資本、固定資產、辦公場地、品種擁有等方面不符合《辦法》規定的種業企業,將按照相關政策強制退出種業經營的舞臺,這些種業公司的生存和發展面臨巨大挑戰。
2011年4月18日,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現代化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意見》在業內被稱為“種業新政”,就是這個新政使我國數千家種業公司真正駛入了發展的快車道,盡管大部分種業公司是“被”駛入快車道的,甚至是“被”卷入政策的風暴眼。
截至今年7月10日,我們種業結構布局不斷優化,發展步伐明顯加快。目前,全國持證種子企業6900多家,比2010年減少1800多家,其中注冊資本3000萬元以上的325家,約占5%,同比增加1.5個百分點;農業部頒證企業255家,“育繁推一體化”企業91家,外資企業31家;上市企業9家,籌備上市企業10多家;排名前10位的企業營業收入累計90億元,同比增長10%以上。特別是中種集團等大型“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在研發投入、兼并重組、基地建設、人才引進等方面步伐明顯加快。在種業大省河南,截至今年8月,已經有88家種業企業需要“升級”,有的是經營許可證到期,有的是注冊資本不足3000萬元,有的是品種擁有量不足,但大多是這幾方面都需改進。作為國家糧食核心區、第一糧食大省的河南,如何促進種業發展,不僅僅是河南種業的問題,更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
種業企業發展核心還是科研
種業企業的發展一度有“資本論”的論調,其理論如下:一是中國的種業企業大多弱小,做大做強要注入強大的資本,以扛起民族種業的大旗,與國外種業公司抗衡;二是眾多種業公司被一些以資本著稱的煤炭企業、食品企業兼并,成為所謂的子公司,似乎資本的力量成為種業企業“救命的稻草”,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科技在種業企業發展中不可替代的地位。當然我們從不否定資本在一個行業中的重要地位,但是資本在科技含量高的企業中,畢竟還是位居次席的。
其實就目前來看,即使種業公司在注冊資本上升格為3000萬元,或者是注冊了1億元,固定資產有幾千萬元,也只是一種形式上的變革。當然,這之間也“擠”出了一些所謂的小微種業公司,可是這些升級后的種業企業和國外的孟山都、先正達、杜邦先鋒等種業巨鱷來比,還處于初級階段,這些“擠”小微種業公司的行為并沒有從根本上給中國種業企業帶來質的改變。因為種業競爭的核心歸根結底在于科技,那些國外種業公司的資本很大程度上都是為公司產品的科技研發服務的,他們強大在科技研發方面,而不是資本的疊加。
反觀我國的種業,我們的種業公司除了“體形”小之外,其核心就是在科技研發方面存在嚴重的投入不足,甚至有的公司根本就沒有科研部門,品種全靠買進。這樣就決定了這類公司必然不會走得太遠,何談做大做強?即使我們科研機構承辦的種業企業,因為體制的局限性,盡管有科研方面的支撐,但在生產、營銷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很難突破發展瓶頸。其實即使是科研單位,在與市場的結合度、科研經費的投入量以及品種研發的功利性等方面,和國外大的種業公司相比依然有不小的差距。
種業是個輕資產、重科研的行業,不像其他勞動密集型的企業,靠人力和資本取勝。假如河南秋樂種業、金博士種業沒有擁有鄭單958這個享譽全球的玉米品種的生產權、經營權,將會是什么局面?假如奧瑞金種業沒有蠡玉系列品種的生產權、經營權,奧瑞金種業現在又是什么樣的境況?這些足以說明科研是種業企業發展的核心。
“野蠻成長”的種企亟須轉型
傳統來講,野蠻是一個貶義詞,是指一個人粗野、蠻不講理。但是,野蠻成長是說相當一部分種業公司在經營的過程中在與體制賽跑,鉆政策法規的漏洞。如在《種子法》尚未規定的空白區域做一些小動作,相當一部分種業公司存在套牌、跨區域經營、制假等違規行為。
在相當長的一個階段,一些種業公司依靠政策漏洞,以制種基地起家,注冊一個無倉庫、無曬場、無品種、無科研試驗場地的公司,在購買一些選種設備之后,就進入市場經營。他們利用買一個行業內稱作“空殼”的品種,也就是沒有種植面積或者種植面積很小的品種,然后起一個夸張的“千斤王”之類的名字,包裝袋里面裝的則是別的公司花高價或者數十年科技研發的優良品種,便堂而皇之地入市銷售。由于其設備簡陋、制種成本低,所以在經營時價位也低,其種子質量大多無法保證,給廣大農民帶來了很多損害,也給國家農業安全帶來了極大隱患。為此,有關執法部門對其加大了打擊力度,尤其是“種子執法年”活動的開展,對這些“游擊隊”式的種業公司給予了嚴厲打擊。
在這些“野蠻成長”的種業公司里,有一些看到種業發展趨勢的企業,在實現了原始積累后逐步轉型,在科研、品種、場地、營銷等方面逐步走向規范,從而在這個行業嶄露頭角,有的種業公司甚至躋身全國前列。
行業門檻的大幅提高使種子行業整合進入實質階段,國際種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嚴峻形勢迫切要求加快推進種業科研體制改革,增強種業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迅速壯大自身實力,那些靠“野蠻成長”的種業企業的轉型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