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業要發展,企業是主體。國家種業發展政策提出發展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體系,其要義是促使種子企業升級。種業企業不能滯留于種子生產銷售的層面,參與區域競爭、國際競爭,必須決勝于科研育種的高端層面。
國家糧食核心區建設對河南小麥、玉米等作物產量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通過品種改良提高單產已成為育種單位今后工作的重點。
小麥 在河南生態條件下,小麥推廣品種產量水平之所以不斷提高,主要是通過穩定單位面積穗數,提高穗粒數和千粒重而實現的。
小麥育種今后著重注意三點:一要適度增加小麥生物產量而提高經濟產量,即株高在現在基礎上適度增加至80~85厘米較適宜。二要適度增加單位面積穗數提高單產,即在提高莖稈彈性和改善株型結構的基礎上,略有增加為宜,但不能增加太多。在河南生態環境條件下,小麥中后期病害較多,由風雨造成的倒伏威脅較大。如果單位面積穗數增加的幅度過大,勢必造成倒伏及病蟲害的發生,直接影響籽粒灌漿,最終導致產量降低。三要增加穗層,由單層穗變成多層穗,提高光能利用率,減少郁閉造成的倒伏和病害。四要籽粒脫水快,適合機械化作業,防止收獲前后因雨水對小麥產量和品質造成不良影響。
玉米 玉米育種向密度、廣適性、抗逆性、豐產性方向發展,隨著農民種植習慣的改變,稀植大穗品種已逐漸退出市場。高密度品種的試驗和審定,滿足了市場的需求。
目前河南玉米品種分四種類型,一是鄭單958改良型,二是浚單系列改良型,三是先玉335改良型,四是中外混合型。瑞德與黃改雜交優勢利用模式仍是河南玉米雜交種利用的主流。隨著先玉系列在河南的大面積推廣和應用,來源于先玉系列的亞熱帶血緣做親本的品種逐漸增多,同國內的品種相比,利用亞熱帶血緣育成品種的抗倒性、抗病性大有提高。國外育種資源的引進,豐富了河南玉米育種資源庫,培育的新品種很快會在生產上應用。針對河南遺傳基礎狹窄突出、品種的同質性高,遺傳多樣性差的現狀,各育種單位和個人應充分挖掘各種野生資源,利用各種外來資源,改良老的種質資源,利用生物技術手段,挖掘優異基因,導入過去和現在正被廣泛利用的育種材料,不斷創造新種質,培育品種新類型。加快培育高產穩產、抗旱耐澇、抗病抗蟲的新型玉米育種材料,選育玉米品種新類型,豐富玉米品種利用的遺傳多樣性。
棉花 近兩年棉花形勢持續低迷,雜交棉成本高、價位高,企業操作空間降低,而與常規棉相比,雜交棉在生產上的優勢又不突出,故企業從前幾年熱衷于雜交棉到現在傾向于常規棉。未來幾年,雜交棉參試品種會越來越少,而綜合性狀優良的常規棉品種會越來越受到關注。雜交棉參試品種在逐年減少,而常規棉則正趨于穩定。由于農村勞動力的減少,不是機械化管理與收獲,種植棉花與玉米比較效益低,河南棉花種植面積近幾年呈下滑趨勢,棉花品種的商業化價值低,預計未來幾年棉花參試品種將逐年減少。由于棉花的表現受土壤、氣候和各種管理因素影響較大,棉花田間表型鑒定困難,造成棉花試驗管理難度大,試驗品種存在同質、雷同現象。另外,與玉米、小麥一樣,親本過分集中在幾個核心種質上,類魯棉研28等的品種較多;參試品種大都為普通類型,優質抗病綜合性狀優良的品種相對較少。
大豆 由于產量低、效益低,種植面積小,加之商業化程度低,河南育種單位比較單一,大多為科研單位,且主要為周口、濮陽、許昌、駐馬店、安陽等市農科所,參試品種多為普通型,產量沒有大的突破。大豆適宜機械化作業,所以,結莢集中、枝葉緊湊、耐密豐產,適合機械化種植的大豆品種是發展趨勢。
水稻 河南水稻的育種單位少,科研單位主要為信陽農科所、河南農科院、新鄉農科院、原陽農科所等幾個單位。沿黃地區種植的粳稻品種,均為新鄉農科院、原陽農科所、河南農科院自育品種,品種豐產性好、品質優良,極大滿足了生產和市場的需求。豫粳6號、新豐2號推廣多年,為沿黃粳稻豐產豐收作出巨大貢獻。目前新鄉農科院選育的新稻18、新稻19,河南農科院選育的鄭稻18、鄭稻19豐產、優質,在生產上大面積種植,逐步取代了豫粳6號、新豐2號等老品種。信陽700多萬畝的雜交秈稻區,品種除一小部分為當地自育外,多以引進江蘇、四川、湖南等外省的品種為主。經營水稻的當地企業多為門市,規模小,銷量小,全國經營水稻的大公司大都在信陽有試驗站、分銷公司。參試品種也多為這些公司在外省育成的或引進的為主。在國家秈改粳政策的推動下,信陽的粳稻有了一定種植面積。去年,在信陽啟動了河南省重大科技專項豫南稻區秈改粳技術研究與產業化項目,目的是在豫南稻區進一步擴大粳稻生產規模,年推廣面積達到300萬畝,平均每畝比秈稻增產稻谷50公斤。目前在豫南種植的粳稻品種,多為北方品種,北方品種南移后,生育期普遍大大縮短,不適應豫南新的生態環境,植株營養體生長不足,抗性減弱,病蟲害顯著加重,導致稻米品質變差,產量銳減。根據生產的需求,我們今年開設了豫南粳稻組試驗,目的是盡快推動育種單位培育出適合信陽種植的抗病性好、生育期適中、產量高的粳稻品種。
育種基礎基因狹窄是現實育種優良特性大突破的瓶頸。各作物現有品種的遺傳基礎狹窄,過度集中在幾個骨干種質上,導致品種的同質化嚴重。國家重點科研單位應設立主要糧食作物育種創新資源專項,拓寬種質資源,使育種有新資源可用,進一步改善品種的抗病性、品質、適應性和穩產性,培育出突破性的大品種。
作者單位:河南省種子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