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農民的兒子,從基層走出來的干部,關玉國一直關注著農村問題。這種情結可能與生俱來,當然也與他的經歷有很大的關系。
見到南陽日報社黨委書記、總編輯關玉國時,他正忙著給《新農村周刊》編采人員布置策劃選題。《新農村周刊》負責人蘇中告訴記者,“老總親自策劃報道選題和欄目設置,并給《新農村周刊》編采人員培訓三農專業知識,這在我們報社其他周刊是沒有的事”,而在《新農村周刊》已經是常態化的事。關玉國一直關注三農問題,這種情結可能與生俱來,當然也與他的經歷有很大的關系。
三農領導轉身黨報總編輯
關玉國是從鄉村基層走出來的,他先后擔任過河南省桐柏縣毛集鎮黨委書記、唐河縣副縣長、社旗縣委宣傳部部長、社旗縣委組織部部長、鄧州市委副書記、南陽市扶貧辦主任等職務。近30年的從政經歷,關玉國深深認識到,作為一名農村基層領導,一定要重視三農工作,只有引領農業發展、維護農村穩定、帶領農民致富,才能促進民富國強,才能不辜負“生于斯、長于斯”的這片熱土,因為他是農民的兒子。
在擔任南陽市扶貧辦主任時,農村農業農民一直是他工作的重心。他轉任為南陽日報社黨委書記、總編輯時,正逢河南省九次黨代會提出持續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關玉國就把精力集中到“三化”協調發展上來。
關玉國是一個勤于學習、樂于思考、善于總結、勇于創新的人,他把工作之外的時間加以利用,持之以恒地進行民本思想和執政為民的系統研究,先后撰寫了《民本思想的起源》《民本思想的形成》《民本思想的特點》《民本思想的局限》以及《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的根本體現》等學術論文、論著,并榮獲河南省、南陽市社科成果獎。2007年9月27日,關玉國創辦了個人廉政網站——中華箴言網,被《中國青年報》《農民日報》等媒體廣泛報道。
關玉國從政府部門領導轉身報社總編輯,似乎沒有一般人的不適應。對于媒體,他看得很透徹,“辦報紙主要有兩點:一點是告訴人們新近發生的事,也就是新聞的傳播;另一點就是告訴人們有用的理念和思路”。
在2011年全國新聞戰線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中,關玉國根據報社工作實際,探索出了“四個三”工作思路,即“三點認識”(“走”是前提,“轉”是關鍵,“改”是目的),“三專”載體(專刊、專版、專欄培育報紙特色),“三種形式”(下農村基層、進城市社區、走出南陽開放辦報),“三項要求”(文風要新、真、深),竭力培育南陽市委機關報的特色和亮點。
關玉國的“四個三”工作思路中,三農宣傳工作所占比重很大,不難看出三農工作在他心目中的位置和分量。關玉國清楚地知道農業大市南陽在河南省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無論從工作角度還是感情投向,他都對三農有著揮之不去的情結。
履職報社總編輯伊始,關玉國就嚴格要求采編人員走基層,深入農村一線,走進農家和地頭,掌握第一手材料,寫出鮮活的新聞。在走基層活動中,他更是以身作則,率先垂范。
2011年8月,關玉國帶領報社走基層采訪組,深入宛城區黃臺崗鎮奶牛養殖場、蛋雞養殖場和田間地頭采訪,撰寫了《黃臺崗發展現代農業的有益探索》的深度報道。之后,他又帶領報社中層人員走進南召縣南河店鎮一個小山村——延嶺溝村,了解這個村的農民生活和經濟發展情況后,他把延嶺溝村確定為報社走基層的一個長期蹲點村,并要求報社編采人員把延嶺溝村作為調研對象進行研究和剖析。
2012年1月17日,關玉國組織報社“新春走基層”采風團,冒著寒風走進南陽市臥龍區蒲山鎮楊營移民新村,走進部分移民群眾家中,給他們送去米、面、油和慰問金,為廣大移民群眾送上新春的問候和祝福,并為該村送去2萬元扶持金。在移民新村,關玉國與移民群眾促膝談心,他告訴移民新村的農民朋友:“移民群眾為國家作出了巨大奉獻,不論怎么說都要想方設法盡快讓大家的腰包鼓起來!”貼心的話語,贏得了在場移民群眾的陣陣掌聲,他那份心系三農的沉甸甸的期待也讓移民群眾備受感動。
傾力打造三農周刊
關玉國深知涉農宣傳對于農業大市南陽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要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20字方針目標,關鍵是國家惠農強農政策要宣傳到位,要營造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良好輿論氛圍,聚人心,鼓干勁,開創干事創業的良好發展局面。因此,關玉國到南陽日報社后,立足南陽農業大市的實際,于2011年5月創辦了《新農村周刊》。他清楚,與其他產業相比,農業具有特殊性,重視三農宣傳工作是媒體人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
一年多來,關玉國極為關心《新農村周刊》的成長發展,對《新農村周刊》寄予了厚望。為加大三農宣傳力度,幫助農民致富,促進農村文化發展,加強城鄉交流,他積極與政府有關部門協調,最后獲得市財政撥付專項資金增印《新農村周刊》,最終使《新農村周刊》覆蓋南陽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5.1萬個村民小組,基本實現了城鄉全覆蓋,總發行量達16萬份,成為南陽報紙發行覆蓋面最大的涉農周刊,有效地推進了南陽市三農工作的開展。
在關玉國所倡導的開放辦報中,《新農村周刊》也得到很好體現。他要求采編人員堅持開門辦報,要面向農村、面向基層、面向農民,貼近三農實際,貼近農村生活。
在開設專欄上,關玉國給《新農村周刊》提出建議,開設諸如走基層·蹲點、走基層·調查、秋收紀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大型系列報道等欄目,并以他在主抓農業時積累的農業常識,比如模式化種植、節水灌溉等,給《新農村周刊》全體采編人員進行農業常識和三農宣傳培訓,提高了采編人員涉農宣傳報道水平。
2011年年底,為學習前六屆全國農運會舉辦城市籌辦農運會的經驗,為南陽成功舉辦七屆全國農運會提供有益借鑒,關玉國開創性地組織了“精彩農運,借智六城”大型采風團,趕赴北京、湖北孝感、上海、四川綿陽、江西宜春和福建泉州,發回了對南陽籌辦農運會及時有用的重點報道。
為挖掘南陽在外務工農民的點滴行動,關玉國派出專職記者赴北京、上海、廣東等地采訪外地務工的南陽人,并開設“南陽人務工走四方”專欄,集中展示在外務工的南陽人的良好形象。
關玉國倡議邀請基層干部和農民參與辦報,通過“體驗休閑農業·走進美麗鄉村”“走進移民新生活”大型采風、參加全國農高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報紙融入新農村建設,走出南陽,走進農高會。同時,讓城鄉互動,讓市民和農民互動,將開放辦報的理念和“走出去”戰略演繹得淋漓盡致。
為了提升宣傳效果,關玉國對《新農村周刊》提出了“辦特報、辦大報、辦南陽自己的報”的方針,要求堅持“三貼近”,創新報道視角,豐富版面,做活三農文章,推介典型,推廣當下農民急需的農業科技和致富信息,促進農民增收。為此,在重大新聞策劃方面,他親自命題,比如“十年扶貧開發系列報道”“盤點南陽大農業”“良種化,讓農業贏在起跑線上”“發展林下經濟,促進農民增收”“來到咱村的‘第一書記’”等,對于版面、專欄設置、選題親自過問,直到滿意認可方才付印。
為了學習和推廣先進地區的三農宣傳報道工作經驗,2011年9月和10月,他三次策劃采編人員走進浙江日報社、陜西楊凌農業高科技示范區、農業科技報等,陸續刊發了《現代三農看楊凌》《美麗鄉村發源地——浙江安吉》等一系列報道,一方面把外地的農業發展經驗介紹到南陽,另一方面學習有關辦報經驗。
龍騰盛世礪奮進,中華崛起農為本。“農村這片土地,我生于斯、長于斯。我一直關注著農村問題。這種情結可能與生俱來,當然也與工作經歷有關。做事做人求的就是心里踏實。”關玉國說:“我是一個農民的兒子,多年都在農村工作和生活,我的一切都是農村這塊沃土給的,做好三農宣傳報道工作是我的責任,因為農業是我們的命脈,農村是我們的家園,農民是我們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