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市場“過山車”般的價格起伏,讓部分養殖場或養殖戶疲于應對,對于不斷變幻的豬價,養殖戶和地方政府到底該如何應對?
2012年春節后,生豬及豬肉價格一路震蕩下行,4個月內豬肉價格跌幅達20%,比上年同期下降10%;全國生豬市場也結束了23個月的盈利期,于5月底出現虧損。6月份以來,豬價開始呈現止跌企穩的跡象,據業內預計,2013年春節前生豬價格起伏不會太大,應是一個小幅震蕩回落的態勢,2011年高盈利的好時光已不復存在。
“過山車”般的生豬市場行情似乎成為了養豬行業難以擺脫的一個“魔咒”。在2008年生豬和豬肉市場持續高價和國家扶持生豬生產發展政策的拉動下,生豬養殖業快速發展,在2009年生豬生產周期性調整中,全國生豬產能過剩的情況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形成了供大于求的格局,肉價隨之出現下跌。由于上下多方的積極努力,在生豬產能低谷期的積極調整,于2010年6月中旬豬肉價格止跌觸底反彈。受生豬供應偏緊、飼料原料價格及人工成本上漲等因素的影響,2011年豬肉價格又一路飆升,生豬價格和豬肉價格均創2008年以來的歷史最高點。在經歷2011年的快速上漲之后,2012年又轉而掉頭向下,直至跌破6∶1的盈虧平衡點。
在這“過山車”般的生豬市場行情下,面對疲軟的生豬市場,政府和企業應如何應對呢?筆者提出幾點看法,供地方政府或養殖戶參考。
運用市場規律,及時調整養豬結構。大的市場行情,一個養豬企業或一個養豬場確實不可改變、難以左右,但市場經濟條件下,它的一些基本規律是可以掌握的,運用這些規律準確預測市場變化形勢,及時調整養豬結構,是可以做到的。養豬業有一個“~”的規律,我們可以運用這個規律,在養豬業低谷時多留后備母豬或增加后備母豬,這時后備母豬的價位也低,更新老齡母豬,調整種豬結構,為下一輪豬價回升奠定繁育基礎。在豬價高峰期盡量拋售后備母豬或不要增加后備母豬,以增加收入或減少投入成本。
另外,運用生豬市場規律,在仔豬價高時及時拋售仔豬、轉嫁養豬風險、提高養豬利潤的做法,也是豬場在調整育肥豬結構時可取的辦法。這里需要說明的是,這些規律不是一成不變的,要進行市場調研、科學的綜合分析或論證,方能得出準確的預測或判斷,以達到預期的結果。
發展適度規模養豬,提高規模養殖效益。有人說,規模就是效益。但筆者并不完全贊同。筆者認為,應倡導適度規模養豬。也就是說根據養殖戶或養殖企業的資金、技術、管理、銷售等方面的能力,確定養豬數量,以達到獲得最佳效益為目標的養豬規模,這就是適度規模養豬。
隨著畜牧業的迅速發展和轉型,豬場環保達標的要求越來越嚴格,規模養豬已成為必然。究竟養多少、怎樣養才算是“規模養殖”,到目前為止,人們在認識上還沒有完全統一的標準,規模養殖畢竟不是單純在數量上的增加,還有其特定的內涵和質量的概念,規模化只是表象,來支撐規模化的還必須有專業化、規范化、機械化和自動化。有的地方把養豬戶集中在一個地方,建一個“養殖小區”,絕對不能等同于現在所倡導的規模養豬。規模養殖是改善并優化傳統養殖的重要手段和模式,它包括基本建設、設施、設備、配套技術、員工培訓、匹配的資源、規范的管理等關聯性內容。規范化是規模養殖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規范”更多的是一種崗位職責、操作標準與要求、流程、制度等,規范的內容很多是需要落實在“時間和數字”上的,規范需要量化才有效。離開了規范化管理,就失去了規模化養殖的意義,規模化只是取得高效益的前提條件,是需要規范化、科學化管理做保證,才能實現這個高效益。
2012年,我國畜牧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將進一步優化,國家政策將繼續向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養殖傾斜,畜牧業繼續向資源節約型、技術密集型和環境友好型轉變,這是時代的要求。因此,適度規模化養豬是走出豬價暴漲暴跌怪圈的最佳選擇。
掌握科學養殖技術,實現養豬高效益。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競爭,除了經濟實力的競爭外,核心的是科學技術的競爭。你養豬虧本,人家養豬還有利潤可賺,你倒閉人家賺大錢,這就是殘酷的現實。科學養豬是個大課題,它涵蓋很多方面的科技知識,那么,就如何實現養豬高效益問題,歸結起來主要包括兩大方面:一是搞好科學飼養管理,降低飼養成本;二是搞好疾病防治,降低死亡率。這兩方面誰的綜合技術水平高,誰的效益肯定高,這是養豬綜合實力的體現,也是養豬獲得高效益的根本性保證,尤其是規模化養豬,顯得更為重要。
發揮市場調控機制,實現豬肉供需平衡。豬肉市場的供和需猶如人的兩只手,都很重要,傷及哪一只都不行。各級政府在實現供需平衡調節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筆者認為實現供需平衡可采取以下三方面措施:第一,發揮冷儲體系作用,適時收儲或放儲豬肉。在糧豬比價達到或接近6∶1的平衡點時,及時收購生豬屠宰冷儲,待豬肉價位高時適時拋售,以平抑豬肉價格。為防止生豬價格過度下跌或上漲,國家發改委等六部委于今年4月20日聯合發布了《緩解生豬市場價格周期性波動調控預案》,提出將適時啟動政府凍豬肉收儲工作。這一新的調控政策,還增加了生豬價格過高調控預案,強調地方儲備的新內容,更有針對性地防止豬價周期性波動。這都充分表明我國正在實施和不斷完善這一機制,這一機制將在今后豬肉供需平衡中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第二,根據生豬市場預測,通過適當限制或放寬進出口計劃,實現豬肉供需平衡。從歷史經驗推算,肉類供應如果增加1%,價格就要下跌約7%;增加2%價格就要下跌14%,保守估計的話也有10%。我國2012年進口140萬噸豬肉,由于全球豬肉貿易量也就600萬噸,相對于中國年5000萬噸的豬肉消費量太少,且國外可供擴充的豬肉資源并不多,一旦多買的話可能又會使世界豬肉價格“飛”起來,這些因素都是要考慮的。因此,我國只能提出適當的緊縮或放寬進出口計劃,也是國內豬肉市場調節中的一項措施。第三,實施供需對接,穩定生豬市場。有計劃地根據國內消費量來確定生豬養殖量,使供求保持基本平衡,也就能保持價格穩定。我國建立活豬儲備制度也是基于此而實施的一項具體措施。實現供需對接,也是美國、日本等豬價波動較小國家的先進經驗和做法。
根據生豬市場預測,及時調整養豬結構;掌握科學養豬技術,按照市場規律辦事,充分發揮市場調節和政府調控作用;合理收儲放儲及進出口管理,平衡生豬市場的供求關系,努力緩解生豬生產和市場的周期性波動以及暴漲暴跌。這樣既保護了生產者的利益,又保護了消費者的利益,才能使生豬市場穩定、協調、平衡、有序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