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將至,麥播在即,河南省小麥備播已進入關鍵時期。根據多年的經驗,“小麥要高產,種好是關鍵”。要想種好今年的小麥,要嚴把“五關”。
1.把好品種選用關
各地要以高產穩產、優質抗病品種為主導,以發展優質專用小麥生產為重點,因地制宜合理選擇主導品種與搭配品種,做到良種良法相結合。豫北和豫中、豫中東地區以選用高產優質、抗倒抗病、增產潛力大的半冬性品種為主;豫西、豫西北丘陵旱地以選用抗旱耐寒、穩產性好、分蘗力強的半冬性品種為主;豫南稻茬麥區和南陽盆地麥區以選用豐產穩產、抗病耐濕、抗穗發芽、早熟弱春性品種為主。各地在合理確定主導品種的同時,要因地制宜合理選用搭配品種,堅決防止小麥生產用種“多、亂、雜”現象反彈,并嚴禁春性和弱春性品種越區種植,杜絕中低產田盲目種植高產品種和丘陵旱地種植水地高產品種。各地在積極引進示范推廣新育成小麥品種的同時,要避免“求新、求異、求奇”,嚴格禁止種植未經試驗示范和審定的品種。
2.把好整地質量關
播前整地是為小麥正常生長創造良好環境的基本措施,也是培育壯苗,增強植株抗逆能力,實現抗災奪豐收的關鍵環節。隨著河南省小麥產量水平不斷提高,對整地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各地一定要按照農技農藝結合和“秸稈還田必須深耕,旋耕播種必須耙實”的要求,切實加強對農機手的培訓,努力擴大機械深耕和(深松)面積,耕深達25厘米以上,并做到機耕機耙相結合,確保耙透、耙實、耙平、耙細,提高整地質量;旋耕麥田一定要鎮壓耙實,連續旋耕2~3年的麥田必須深耕一次,以打破犁底層,促進根系下扎,增強抗災能力;實施秸稈還田的地塊,玉米秸稈一定要粉碎切細,結合深耕掩埋,耙耱壓實,并注意保持適宜墑情。為加速秸稈腐解,減少病原菌和蟲卵殘留對小麥的影響,秸稈還田要在玉米收獲后立即進行,并在秸稈施入土壤前,用50%百菌清500倍加50%辛硫磷1000倍液噴灑秸稈。所有深耕或旋耕麥田都要及時耙耱鎮壓,保好口墑,確保一播全苗。淮南和沿黃稻麥兩熟區,播前要挖好“三溝”,排濕防漬,保證適時適墑播種。
3.把好科學施肥關
不斷提高土壤肥力是持續增產的基礎。各地要在大力推廣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持續培肥地力的基礎上,繼續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麥田施肥總體原則:氮肥總量控制與分期調控相結合,測土確定磷鉀肥用量,針對性補施微肥。畝產500千克以上的高產田塊,每畝總施肥量氮肥(純氮)為14千克~16千克,磷肥(五氧化二磷)6千克~8千克、鉀肥(氧化鉀)5千克~7千克;畝產400千克~500千克的地塊,每畝總施肥量氮肥(純氮)為12千克~14千克,磷肥(五氧化二磷)5千克~7千克、鉀肥(氧化鉀)4千克~6千克;畝產400千克以下的低產田塊,提倡氮磷并重,適當補充鉀肥,一般畝施氮肥(純氮)為12千克~14千克,磷肥(五氧化二磷)6千克~8千克。高產麥田和種植優質強筋小麥的田塊要大力推廣氮肥后移技術,將全生育期施氮總量的50%做底肥,50%拔節期結合澆水追施;中低產麥田70%底施,30%追肥。在施肥技術上,要做到氮肥深施,磷、鉀肥分層施,鋅肥與細土拌勻后撒施;旱地麥田要求一次施足底肥;連續3年秸稈還田地塊可酌情少施或免施鉀肥;土壤有效鋅含量低于0.5毫克千克,每畝施硫酸鋅1千克~2千克;土壤有效硼含量低于0.5毫克千克,每畝施硼肥0.2千克~0.4千克。
4.把好播種質量關
足墑適期適量播種是保證麥播質量的關鍵,也是培育冬前壯苗、防止旺長凍害、構建合理群體結構的基礎。為提高麥播質量,一要把握適宜播期。針對今年秋作物晚熟晚收的特點,各地要做到成熟一塊、收獲一塊,及時騰茬整地,確保小麥適時播種。豫北半冬性品種以10月3~13日,弱春性品種為10月13~20日播種為宜;豫中東半冬性品種以10月8~15日,弱春性品種10月15~25日播種為宜;豫南半冬性品種以10月10~20日、弱春性品種10月20~10月底播種為宜。二要足墑播種。在適播期范圍內,應掌握“寧可適當晚播,也要確保底墑充足”的原則,注意保好底墑和口墑,若墑情不足,要及時造墑。盡管今年秋季河南省降雨偏多,土壤墑情普遍較好,但還應特別注意整地保墑,確保足墑下種,一播全苗。三要適量勻播。高產麥田畝基本苗以14萬~16萬為宜,中產田畝基本苗以15萬~18萬為宜,每晚播3天增加麥種0.5千克,畝播量最多不能超過15千克。這里要特別強調的是,近年來河南省一些地方大播量現象十分突出,造成小麥冬春凍害,后期倒伏,病蟲危害加重,加大了麥田管理難度,不利于產量的提高。因此,各地要特別注意嚴格控制小麥播量;播種深度一定要控制在3厘米~5厘米,中高產麥田要特別注意下種均勻,盡量消除錮堆苗和缺苗斷壟現象;豫南和沿黃稻茬麥區要大力提倡機械條播。
5.把好播期病蟲害防治關
播種期是預防或控制多種小麥病蟲害的關鍵時期,也是壓低病蟲發生基數,減輕中后期防治壓力,降低防治成本,保證小麥安全生產的最有利時機。針對近年來河南省小麥土傳和種傳病害,特別是全蝕病、紋枯病、孢囊線蟲病等根部和莖基部病害呈逐年加重趨勢,以及今年小麥生育后期一些地區赤霉病等病害重發,土壤和種子帶菌量較大的實際,各地尤其要加大播種期小麥病蟲的防控力度,確保土壤處理、種子包衣和藥劑拌種全覆蓋。各級植保部門應根據當地主要病蟲種類,指導農民合理選擇對路農藥,大力推廣殺菌劑和殺蟲劑混合拌種或種子包衣,堅決杜絕“白籽下地”;在地下害蟲和苗期病蟲害重發區,還要注意搞好土壤處理,以有效控制麥播病蟲危害,確保小麥安全生產。同時還要加大科學用藥、安全用藥的宣傳力度,防止生產性中毒和藥害的發生。
此外,各地還要進一步調整優化小麥品種品質結構,大力發展優質小麥生產,努力做到品種優質化、管理規范化、布局區域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產業化,進一步鞏固河南省優質專用小麥生產與加工基地建設成效,增加小麥生產效益和市場競爭能力,促進農民增收。與此同時,還要按照當地種植結構調整的總體布局,因地制宜,統籌規劃,留足留好預留行,積極推廣各種高效間作套種模式,發展高效經濟作物,實現全年增產增收。
(郭天財 河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