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本自古有著好色文學的傳統,而這些好色文學中又表現出深深的哀愁、迷茫與絕望。本文以《裂舌》為例,試圖從傳統與現實等方面論述當代日本男女小說的特征,從而了解日本人的民族性。
關鍵詞:情色 物哀 枯與寂 后現實主義
引 言
《裂舌》是日本十九歲青年女作家金原瞳的處女作,于2003年獲得日本第27屆昴文學獎,并在2004年獲得第130屆芥川獎。
小說主人公是一個最初迷上身體改造、最終把舌頭一割為二,而后又迷上文身的19歲反叛女孩。女孩邂逅了臉上掛著金屬環,背上刺著龍圖案的文身男青年,并為他那兩股裂開的舌頭所癡迷,在男青年的誘惑下她在自己的舌頭上也穿了環,從此迷戀上了身體改造,在男青年的引薦下,女孩認識了從事身體改造職業的另一個男青年,三人有著混亂的性關系。小說的結尾很迷離,女孩的男友被性虐致死,而女孩的另一個性游戲者,即有可能對男友施虐的身體改造師卻讓女孩感到了溫暖。著名作家村上龍對該小說有很高的評價,他認為《裂舌》細節真實,無懈可擊。從時下年輕人放縱的生活方式中,捕捉到了偶爾閃露出的純粹的情感。小說不僅構建出光怪陸離的神秘世界,同時也深刻傳達了生于現世的女子心情,充分展現了處于后現代文化中的“新日本人”反叛、孤獨和迷失的生存狀態。作品中大膽描寫性及心理陰暗的內容在中國的讀者看來都是聳人聽聞的,但在日本卻能成為暢銷書并為資深學者所贊賞,獲得日本文壇的純文學獎,這種價值取向在我們探討以下的幾種現象后,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一、日本男女小說的“艷”與“哀”
日本文學自傳統故事開始就追求艷情,艷情是指男女情愛,絕非愛情,它多指男女邂逅之緣,追求的是性愛。日本艷情文學的傳統,應該說來源于大和民族遠在初時期性生活的開放和對生殖器的崇拜。① 神話傳說中的日本起源就和性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古事記》中有關于日本誕生的起源的神話描寫。伊邪那歧和伊邪那美是男女兩神,奉天神赦令,從天而降,看到一對情鴿親嘴,他們也學著親嘴。目睹一對 結合,受到啟發,不能自制,伊邪那歧男神便問道:“你的身體怎么樣?”伊邪那美女神答道:“我的身體逐漸完整了,唯有一處沒有閉合。”伊邪那歧就說:“我的身體有個多余的地方,那么就獻給你吧。”伊邪那美同意了。于是這對男女神便合二為一,最后生下了日本諸島以及支配諸島的天照大神和八百萬神。② 在以敘事為主的傳說故事中,性的描寫雖然赤裸,但并不猥褻,它表現的是自然和寫實。此后,日本古代各種文學樣式,大多以愛與性作為主題,逐漸形成日本文學的好色審美理念,《源氏物語》便是確立日本好色文學的曠世之作。這種好色不完全是漢語中的色情的意思,“色”也有色彩和表情之意,而好色包含肉體、精神與美的結合,包含靈與肉兩方面一致的內容。好色文學以戀愛情趣作為重要內容,探求人情與世俗,把握人生的深層含義。③ 《源氏物語》講述的是男主人公與多名女子凄美的情感故事,是一部古典靜雅而又美麗哀婉的“情感小說”。整部作品充滿著一種古典靜雅而又美麗哀婉的意境風格,開啟了日本“物哀”④ 的時代,但這部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對日本文學仍有深遠影響的愛情巨作,表層卻是采花天才的風流傳奇的一生。這就是日本人對于美學的理解,對于情與愛,性與靈那曖昧的分離和統一。
時至如今,由于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日本的文學作品有著很大的發展和變化,但好色、物哀、寫實的風格依舊存在。金原瞳《裂舌》看似反叛小說,小說內容驚世駭俗,涉及性愛、暴力、身體的改造。作者要傳達的當然不是順應社會的價值標準,而是通過此類年輕人狹隘的生存空間來展現這種空虛感的可怕力量,麻木的心靈只能通過改造身體的疼痛來獲得存在的感覺。但她的作品始終是貫穿著日本式的美學——物哀。小說里充滿了傷感的情調以及愛與性的悲哀。文身師和主人公完成文身之后都發出來哀嘆:“這是人生的又一次出發?最高境界的麒麟刺完了,覺得沒啥可留戀的了。”“我的龍和麒麟結了最后一次痂,也脫完了最后一次痂,完完整整地為我擁有了。欲求頗多的我總是渴望占有。可是所謂擁有又很可悲。”⑤ 小說最后說女孩在身體上刺青、舌頭上穿環時,只是單純為滿足叛逆的心理,但最終因為失去男友而加快了“裂舌”過程,在劇烈的生理疼痛中反襯了其情感從麻木到復蘇的過程。一些新銳作家認為,從對這些人的生活表象的殘酷描繪,讓我們看到殘酷后面的情感方面的感傷和哀愁。宮本輝說過,“讀完金原瞳的《裂舌》,突然覺得我的心里留下了某種東西。于是,我又看了一遍,就覺得她關于細節的描寫非常到位,同時也明白它給我留下了什么。是‘悲哀’”。池澤夏樹也說,《裂舌》總體來說是一部傷感小說,所以稍微有些害怕。場景也很華麗,這或許又是一種純愛吧。但筆者認為小說似乎流露出日本傳統文學作品的哀婉,但大膽的性愛描寫游走在色情小說的邊緣。譯成中文的小說經過譯者刪減中國讀者勉強可以入眼,原作中性事的赤裸描寫,大概也只有日本人才能認為是純文學著作吧。
二、日本文學作品中展現的生死觀
作品《裂舌》中對死亡的追求也體現了日本小說的又一大特色。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自殺身亡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說過“死亡是日本美的源流,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死亡”。此外還有芥川龍之介,三島由紀夫,太宰治等文化名人無一不對死亡抱有敬意和仰望。他們認為,在生與死之間沒有絕對的距離。當人生之巔峰過去,當對生命本身已然沒有了期許,與其讓肉體茍活,不如讓靈魂歸去,讓身心在死滅中得到永恒的升華和靜寂。這種思想在作家們的作品中有著淋漓盡致的表現。小說《裂舌》中有一段描寫,女主人公從文身師的店里返回的途中,心里突然覺得灰暗,“我強烈希望我不要活在這個世上!還希望在徹底黑暗的世界里燃燒自己”⑥。
日本是個島嶼國家,遠離大陸,海洋性氣候明顯,雖然氣候濕潤,卻經常有突發性的臺風。夏末秋初期間,臺風頻繁襲擊日本,給日本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很大的破壞。尤其讓日本人惴惴不安的是:日本國由于受橫貫日本列島的“環太平洋斷裂帶”的不穩定性的影響而地震較多、火山活動頻繁。即使是因其景色壯美而成為日本藝術創作中經常描寫題材的富士山也是一座典型的火山錐。可以說,日本人腳下的土地是不穩定的,所以地理原因使得日本人的人生觀、世界觀中有一種剎那感,對待生死,這一民族有著其獨特的領悟和解讀。長久以來,櫻花作為國花被日本人民所喜愛,這也有對生死觀的寄情和寓意。櫻花花期短暫,在絢爛盛放過后,于一夜之間決然頹敗,這種超然決斷被日本人所欣賞,進而轉為信仰。在日本民族的生死意識中,他們鐘情短暫,看重瞬間之美,對時光的流逝,生命的終止能夠淡然視之。
除地域因素以外,宗教信仰也決定著日本人的生死觀。公元六世紀,經佛教和儒學等中國文化經百濟傳入日本,對日本人的生死觀及審美意識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當時日本社會意識還處在原始泛神信仰和自然崇拜的狀態下,其宗教、政治、道德、哲學等文化形態還沒有分化,本土的宗教還沒有脫離巫術范疇,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日本人的社會意識形成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有著深刻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佛教強調萬物流轉和必滅的佛教無常觀,視現實世界為應予厭離的苦界。特別是禪宗的“生死一如”“寂死為樂”“生死輪回”的思想,影響著整個日本民族。禪宗應該說是佛教的分支,它對于現實世界仍然是一種消極的、虛妄的態度。禪宗表達的是一種枯與寂的意念,是一種對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在永恒的時間面前,再絢麗的美都是虛妄的幻象,都是萬物輪回中的短暫的存在。當美好的事物趨于消亡的時候,這種美麗又是多么絢爛旖旎,多么哀婉和虛幻,當人們用詩畫庭園等方式將這些易逝的美“永恒”地保留下來的時候,這種“永恒”反倒更添對塵世眷戀的哀愁,要想擺脫這種輪回之苦,唯有進入那種枯與寂的境界,那種擺脫一切人世間欲念羈絆的境界。我們無法從日本禪宗庭園中感受到那種至樂之象,而是一種哀怨與枯寂之情,這種哀怨與枯寂之情是與佛教悲觀主義的幻論美學和日本的物哀美學有著密切關系的,這種信仰支配著日本人的思想。所以日本男女小說在傳遞哀婉悲戚的同時,也帶有一種對死亡的向往。
三、后現代主義的根植
日本的文化是一種雜糅文化,日本民族是一個矛盾的民族,他們既固守傳統,盡量地保存本民族傳統文化,又大量地吸收外來文化,這看似相互矛盾的兩個方面在日本人那里卻顯得非常協調。在長期的文化發展過程中,他們逐漸地把外來文化融于自己本國的文化傳統中,成為日本文化傳統的有機組成部分。明治維新以后,西方文化大肆涌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由于美國的介入,日本人對西方的一切達到了崇拜的地步,對當時的西方文藝更是全方面吸收。當時的西方國家,工業化進程增加了社會物質財富,高科技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富足的生活,卻也帶來了空虛和寂寞。人們突然悲哀地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虛假的世界,當時的一代人也被稱做垮掉的一代。“垮掉的一代”在思想傾向上表現出來的特征是以虛無主義目光看待一切,致使他們的人生觀徹底“垮掉”,他們對政治、社會、理想、前途、人民的命運、人類的未來統統漠不關心,同時他們用感官主義把握世界,導致中產階級生活方式的徹底“垮掉”,他們熱衷于酗酒、吸毒、群居和漫游的放蕩生活。“垮掉的一代”在“垮掉”之后,便毫不羞愧、毫無顧忌地在作品中坦述自己最隱私、最深刻的感性, 他們稱自己的創作為“自發創作”,他們要隨意地、即興地表現自我。這種文學被稱做后現代主義文學。這些作品通過新的價值取向與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發生決裂,反映現代生活中的情感享受、物質追求和底層人們生活的合理性,先鋒小說更趨向于人本主義的描寫,追求人格平等。后現代文化是一種沒有中心的多元文化,寬容各種不同的標準,主張“持續開發各種差異并為維護差異性的聲譽而努力”。正是出于這個原因,后現代主義文學內部分支流派眾多,各種思潮雜蕪,很多后現代作家和批評家的自我理論體系本身就存在矛盾之處。后現代文學蓄意打破精英文學與大眾文學的界限,出現了明顯的向大眾文學和“亞文學”靠攏的傾向。那些作品以大眾的文化消費品形式出現,試圖模糊文學與非文學的界限。深受西方后現代主義文學影響的小說《裂舌》是一部通過身體改造拼命尋找生命感覺的小說,雖然有人稱它是日本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卻充分體現了后現代主義徹底而虛無的反叛性。⑦ 作品中寫道:“在這陽光普照、沒有一絲一毫陰暗角落能容我藏身的世界上,起碼我得找到一個方法,能夠把自己的身子當做影子來遮住自己。”主人公雖然渴求真愛,但也想逃避社會,在自我感受空虛的生存空間里,那種麻木的心靈只能通過改造身體的疼痛來獲得存在的感覺。這就是后現實主義表現出的虛無主義的典型特征。
結 語
當代日本男女小說承襲了傳統文學作品的“情色”與“物哀”,但描寫更加大膽。古典作品中對性的描寫生動寫實,但也都是似隱似現、朦朧曖昧的。而當代小說《裂舌》中描寫的種種離奇的性愛方式都讓人目瞪口呆,強烈的感官沖擊挑戰著讀者的承受能力。盡管如此,也必須承認,小說宗旨不是一部簡單的色情,它通過人物對情色的追求,表現了人在無邊的性欲面前的沉湎與無奈。⑧ 將人性的丑陋夸張真實地表現出來,從這樣的一些角度去挖掘人本來就擁有的、但不太愿意承認自己擁有的獸性,表象的背后是寫實。這也應該是被評價說“是純文學作品”的原因。地處島國的日本自古有著宿命思想,佛教傳入和禪的根植更加重了日本人厭世情緒。作品中的人物,特別是女性,猶如一個個孤獨無援的精神漂泊者,在茫茫無邊的苦海中艱難地掙扎,她們由咀嚼人生苦難而產生厭世思想。尤其是西方后現實主義的滲透,使日本小說中的人物更加迷茫和空虛。日本人總覺得美好的事物是容易消逝的,這樣的不自信和危機感引申出了虐戀、宿命的觀念,并深深地植入這個民族的內心。所以我們了解了日本的民族性就不難理解日本學界對《裂舌》的情有獨鐘了。
① 葉渭渠.日本文明[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53.
②③ 葉渭渠.日本文化史[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62-64.
④ 物哀是日本傳統的美學思想。指的是人在接觸外界事物時,自然而然或情不自禁地產生的幽深玄靜的情感。這種情感優美、細膩、沉靜、直觀,并帶有深沉的哀愁。
⑤⑥ [日]金原瞳.裂舌[M].秦嵐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78,44.
⑦ 李偉萍.反叛與迷失——后現代主義視野中的《裂舌》[J].當代文壇,2006,(02):136-137.
⑧ 潘薇靜,萬麗.異變——日本情色電影中的文化探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01):136-138.
作 者:夏玉玲,江南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日本文學文化。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