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林黛玉與簡·愛是世界文學史上著名的兩位女性形象,雖然她們誕生于不同國度的作家筆下,所處的生活環境各自不同,但是在人生經歷上她們有著相似的命運,對待愛情有著同樣的渴望與執著,更為重要的是在較大差距的東西文化差異影響下,她們的身上表現出了同樣強烈的叛逆精神。本文通過對這兩位獨具人格魅力的“孤女”形象進行對比分析,在東西文化差異的背景下,從她們各自的人生經歷、性格特征、愛情歷程、理想追求等角度進行探索,旨在尋求兩位“孤女”在人性與心靈上所產生的共鳴之處。
關鍵詞:林黛玉 簡·愛 “孤女” 文化差異 叛逆 共鳴
《紅樓夢》與《簡·愛》這兩部文學巨著如同璀璨的明珠光輝奪目經久不衰,其中的主人公林黛玉與簡·愛,這兩個所謂的“孤女“形象以她們追求美好愛情的執著、向往自由的意愿和卓爾不群的“叛逆”,跨越時空吸引著成千上萬的讀者,更以其非凡獨特的人格魅力、不折不撓的堅強意志和勇于追求的斗爭精神深深震撼和折服著無數人的心靈。
在兩部文學作品中,“叛逆”可謂是貫穿兩位主人公形象的主線,本文通過對比分析兩位主人公林黛玉和簡·愛所處的東西方文化背景,從兩位“孤女”各自的人生經歷、性格特征、愛情歷程等角度探索她們的“叛逆”。
一、對比“林黛玉”與“簡·愛”出生的東西方歷史文化背景
1.東方的黛玉出生的歷史文化背景分析 從歷史的角度看,塑造“林黛玉”這一形象的作者曹雪芹生活于清朝末期,在這一時期,中國的封建社會正處于開始沒落階段,而資本主義正處于萌芽狀態。這一時期,中國范圍內很多人思想開始發生轉變,擺脫封建禮教束縛、追求自由與追求人格獨立等新思想正在中華大地上開始萌芽,然而幾千年的封建舊傳統在中國深深扎根,強大的封建文化依舊牢固地統治著中國人的思想,新事物的產生意味著舊事物的退出,新舊思想的對立與斗爭開始了,就在這樣的階級思想對立背景下,林黛玉出生了。在曹雪芹的筆下一個自我意識初醒,渴望自我幸福,渴望自主愛情卻又無法擺脫封建腐朽思想的被摧殘的“孤女”形象出現了。所以在其內心的矛盾中,在新思想與舊教育的斗爭中,她痛恨所謂的“金玉良緣”,卻對它無能為力,只能通過悲泣憐嘆與冷嘲熱諷來表達自己內心的不滿,只能通過自己孤高自傲、尖酸刻薄、自憐自艾的性格與表現來側面控訴整個世界的黑暗,最后只能通過生命的結束來維護自己美好的愿望與尊嚴,可以說黛玉出生的歷史文化背景客觀上決定了她只能通過側面的叛逆來對抗封建思想。
2.西方的簡·愛出生的歷史文化背景分析 《簡·愛》這部小說是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寫于19世紀初期,這一時期正處于西方資本主義萌芽壯大的發展時期,西方女權運動開始興起,在這一背景下,簡·愛出生了。這一形象的塑造表達了西方女性主義思想的萌芽與發展,相比中國強大的封建禮教勢力,簡·愛出生的時代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封建勢力逐步崩潰,西方的封建思想開始支離破碎,客觀上決定了簡·愛這位同樣追求自由生活、向往自主愛情、渴望獨立人格的少女面對封建思想的桎梏反抗更加直接與強烈,在她的身上,沒有卑躬屈膝、沒有自暴自棄,而是積極主動地追求,勇往直前地反抗,愛情不言棄,生活不妥協,直接而強烈地抨擊著沒落中的封建思想,所以簡·愛的叛逆相比黛玉更加直接,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她勇敢追求正面叛逆,強烈地抨擊了腐朽的封建思想。
二、對比“林黛玉”和“簡·愛”東西文化差異下的愛情觀
雖然說林黛玉同簡·愛有著東西文化背景下的差異,盡管現實生活給她們帶來了沉重的枷鎖,但是面對重重束縛和壓迫,在對待愛情的理念上,她們對自由平等、兩情相悅的愛情充滿了向往。在對待愛情的態度上,兩人都采取了相似的行動,頑強地堅守著自己的愛情理念,為了追求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愛情,她們選擇了不屈不撓的斗爭,有著異常相似的“叛逆式”愛情觀。“寒梅傲風雪,遺世而獨立”,她們如同雪中寒梅般傲然挺立,永不向世俗低頭。
1.東方文化背景下“黛玉”的愛情觀 “習則同行同坐,夜則同止同息。真是言和意順,似漆如膠。”林黛玉同賈寶玉兩人可謂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然而在當時的東方封建禮教的束縛下,在封建家長制度的干涉下,“金玉良緣”的陰影一直籠罩在兩人不染絲毫世俗功利的愛情上,建立在雙方平等自由、互愛互敬基礎上的這份理想愛情,面對東方傳統文化現實中姻緣講求媒妁之言、婚姻講究門當戶對的婚姻理念,林黛玉這位深受封建傳統思想影響的弱女子,本就萬無可能實現自己心中理想的愛情,但是她依舊如同“飛蛾撲火”般“叛逆”地選擇了追求“木石前緣”的愛情,這個無權無財、身單力薄、寄人籬下的弱小“孤女”,面對無法抗衡的封建制度,依舊選擇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叛逆”愛情觀,在寶玉成婚之夜,用自己的血淚和生命捍衛著自己心目中完美的愛情,用一場悲劇的形式表白了自己內心深處一直被壓抑著的炙熱如火的愛情。她心目中的理想愛情永遠難實現,必將注定成為一場悲劇,但是她的這種不顧一切追求自由愛情、美滿婚姻的愛情觀,時至今日依舊是光輝奪目,令人贊嘆不已。
2.西方文化背景下“簡·愛”的愛情觀 “你以為,因為我貧窮、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沒有靈魂沒有心嗎?——你想錯了!我的靈魂和你一樣,我的心也跟你完全一樣!我現在跟你說話,不是通過習俗慣例,甚至不是通過血肉之軀,而是我的心靈在同你心靈說話;就像兩個人都經過死亡,將同樣站在上帝面前,彼此平等——因為我們生來就是平等的。”這段是出自簡·愛口中的愛情宣言,義正詞嚴地表明了她的愛情觀。她無美麗的容顏,也缺乏顯赫的身世,面對同她有著巨大反差的羅切斯特,在地位與財富面前,這位“孤女”以自尊為前提、靠行動來追求,以平等為導向、靠心靈來取勝,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在同樣講究門當戶對、看重財富與地位的社會中,開始的時候,簡·愛并沒有因為自己地位低下而自卑,也沒有因為自己的貧窮而放棄,而是“選擇平等相待強烈堅持經濟獨立”,雖然在地位和財富上遠遠比不上羅切斯特,但面對理想中的愛情,她對愛情的追求坦率而大膽;后來,當她突如其來獲取大筆遺產而羅切斯特卻因種種變故而變得貧窮又身體殘疾,兩人情形徹底互調之后,她依舊堅持著自己心中愛情的本質——平等,對西方文化傳統再一次叛逆式地發起挑戰,她的愛情道路雖崎嶇不平充滿荊棘,但是她對真愛的追求一如既往沒有絲毫改變,最終“有情人終成眷
屬”,她靠自己“叛逆”式的堅定執著贏得了幸福生活。
三、對比“林黛玉”和“簡·愛”東西文化差異下的對待理想的態度
在非常具有典型性的東方封建文化大家庭賈府中,黛玉因其反叛性的個性同其他人格格不入被視為另類,除了寶玉,沒有任何知己,面對寄人籬下的生存環境,她從來沒有想過靠獻媚或討好封建家庭主人來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面對日益腐朽的官場和封建家庭,盡管孤立無援,她也從來沒有放棄過對自主愛情的渴望和對自由美好的向往,“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她以冷嘲熱諷的言詞和暗自神傷的情感隱晦地表達了她對生活環境的不滿和對封建禮教的控訴,在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時,這個“孤女”甚至用生命來對抗整個污濁的世界,以死來捍衛自己的純潔信仰和理想。
簡·愛對捍衛自己的理想的態度較林黛玉,更為直接和激進。出身低賤、面貌不美的她卻是個自尊自強的女子。在被舅媽和表兄表姐的凌辱和欺壓中長大的她,有著相當強烈的反抗意識,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欺辱讓她隨時保持著反抗一切的準備。她面對家庭的虐待和凌辱敢于大膽地反擊,對寄宿學校的厭倦和蠻橫無理的院長敢于進行反抗,勇于沖破階級的鴻溝,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愛情和幸福。更難能可貴的是在惡劣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簡·愛積極樂觀,勇敢而堅韌。為了擺脫寄人籬下的生活,她在艱難的處境中堅持學習,掌握了歷史、地理、語法等方面的知識和繪畫、音樂的技能,為自己自力更生,獲得尊重和社會地位創造了條件。這充分反映了簡·愛追求理想的強烈愿望和堅強毅力。
林黛玉的理想是遠離封建禮教的壓迫,擺脫功名利祿的世俗,成就與寶玉的木石前盟;簡·愛的理想是過上獨立自尊、受人敬重的生活,擁有平等自由的愛情。兩人的結局完全不同,黛玉最終在封建禮教的摧殘下郁郁而終,而簡·愛通過自己不屈的追求終于得到幸福。然而對于這兩位忠于理想、追求理想的女性來說,簡·愛獲得了女性應得的社會地位和尊重,黛玉則用血淚和生命保全了自己的高潔品格。她們都始終堅持自己內心的信仰,并始終不屈不撓地為之而奮斗,對于一個叛逆者來說,無論是實現理想,還是為理想而死,都是精神上的勝利者,她們對理想的不懈堅持也體現了這兩位女性敢于反抗權貴、蔑視禮教桎梏的叛逆精神。
“命運雖坎坷,光芒耀古今”,在追求自由生活、向往自主愛情、維護女性權利的過程中,林黛玉與簡·愛兩位少女以她們弱小的身姿沖擊著封建禮教,更以她們心靈的強大捍衛著女性的權利與尊嚴,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她們的美令人無法抗拒,在文學長河中她們的“叛逆”形象將永難磨滅。
參考文獻:
[1] 彭紅衛.異域別壤中的兩朵孤獨之花——林黛玉與簡·愛的比較[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02).
[2] 賈蘇軍.試論簡·愛的叛逆性格[J].大家,2011,(14).
[3] 李珠.同是天涯淪落人——簡·愛和林黛玉形象比較[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9,(04).
作 者:張中偉,四川財經職業學院黨委副書記,紀檢委書記,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學、教育管理。編 輯:康 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