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樂評人要以愛樂者的心態,親歷者的姿態,批判者的立場,直接面對音樂作品、音樂表演,考察樂人樂事,關注社會音樂生活,掌握當前音樂學術動態,契合當下音樂評論語境,拓寬音樂評論傳播渠道,是音樂評論提升自身影響力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音樂評論 音樂生活 理論 實踐 應用
只要有音樂的地方,就會有音樂評論存在。音樂評論亦稱“音樂批評”“樂評”,就是對音樂創作、表演、活動等事項的審美判斷和文化評價。
音樂批評學相對于音樂學其他分支學科,是一門年輕的學科。作為一門應用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是對當前或近期音樂生活中的各種現象進行研究、分析并做出判斷和評價的一門學問。簡言之,“音樂評論”即對當代音樂的觀照和批評。由于其現實性、實踐性和應用性,把音樂評論作為一門學科理論來研究的意義遠遠不及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擲地有聲的音樂評論實踐。任何一門學科理論都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音樂評論當然也不例外。音樂評論始終是與音樂生活同步而行的,沒有音樂生活便沒有音樂評論。反過來,音樂評論對音樂生活的指導意義是顯而易見的。
音樂評論作為一門應用學科,首先要實踐,強調理論從實踐中來。音樂評論不能只躲在“象牙塔”里空談理論、玩味概念。在學科建設中要謹防理論為重、自恃清高的“學院病”。音樂評論應直面社會,面向大眾,關注當下,與音樂生活接軌。音樂評論不是關起門來研究抽象的概念和學科理論,音樂評論是對音樂在感性體驗的基礎上,加以理性詮釋和審美評價。音樂評論要謹防脫離音樂本體空談音樂理論的傾向。音樂評論的形式無章法可循,可以是短評、隨筆,也可以是書信、訪談、日記、序跋,甚至可以是短信、微博。每一位喜愛音樂的人,都可以對音樂評頭論足,都可以寫聆聽音樂后的感想。不要輕視和排斥一般普通聽眾(非業內人士)所發表的言論,這種言論若形成輿論或呼聲,其力量及影響往往比專業評論更大,因為這往往代表了一種民意。俗話說“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人民才是藝術家公正的評判者。
音樂評論的表達方式除書籍、報刊、雜志以外,還可通過集會、講座、教學或其他的公共輿論工具,如廣播、電視、網絡等來擴大評論的影響。評論的內容和形式因不同對象而有差異。有專業性較強的偏重理論和技術分析的學術性評論;也有以感性評價為主的面向大眾的普及性評論??傊?,音樂評論是與音樂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音樂評論不同于音樂分析。音樂分析一般是從作曲技術理論的角度針對具體的音樂作品進行技術性、規律性的分析,音樂評論的外延顯然比音樂分析寬泛得多。舉凡對音樂家、音樂作品、音樂表演、音樂理論、音樂教育、音樂傳播、音樂社會活動的一切言論皆可視為音樂評論。樂評人可以是專業人士,也可以是業余“票友”,可以是學院派,也可以是“門外漢”。那些沒有進過音樂學府,沒有接受過系統音樂專業訓練的文人樂迷、客席樂評人、音樂發燒友,談起音樂來倒有許多珍貴的見解,值得我們去關注。
英國作家蕭伯納就是一位特立獨行的樂評人。在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上半葉的英國,他在報刊上發表的專欄樂評文章,通常是音樂家們的風向標。蕭翁寫樂評從不人云亦云,一味贊美,而是堅持獨自感受,獨立思考,發表獨特見解,敢于并善于對大師們挑刺、抨擊,敢于說“不”。在我國,翻譯家傅雷、哲學家趙鑫珊、作家肖復興、畫家陳丹青、學者趙世民……他們的愛樂熱情、樂評文章同樣值得音樂界專業人士借鑒、學習。《中國樂評人手記》一書中出現的諸多樂評人群體,引起了業界的關注。他們中除一部分人從事音樂學研究、教育和編輯工作外,大多從事著與樂評無關的職業,但他們對音樂藝術的執著追求,對音樂事業的熱切關注,對音樂評論的積極參與,令人敬佩。他們是音樂人或愛樂人的良師益友,是各類媒體和讀者熟悉的音樂批評人。這些由教師、樂手、“老記”、“票友”組成的音樂評論家群體,在當今的中國樂壇中,充當著第一線的音樂評論“專業”前鋒,以他們各自迥然不同的角度和文筆,關心中國音樂的進程,審視音樂事件的得失,提升音樂聽眾的樂感,改善音樂生活的質量。
音樂界除了關注專業圈子的評價,還應該關注“非業內人士”這一群體,傾聽“門外”的聲音。這些活躍在第一線的樂評人的聲音,往往更貼近現實、接近民意,受眾面更廣,更容易被老百姓所接受。學院派的音樂批評與普通大眾似乎有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就輿論空間而言,“學院式批評”相對于“報刊式批評”要狹小得多。“學院式批評”囿于專業界限,常常遠離大眾視野。特別是在流行音樂領域,我們在社會公共媒體很少聽到音樂評論家的聲音,即使有,也是少數人的聲音。這就說明我們專業人士對社會音樂生活介入不夠。而“非業內人士”雖然以積極的態度介入社會音樂生活,但其樂評規格往往又受到專業上的局限,有的是以新聞報道的形式出現,有的則側重于感性評價或花絮描寫,缺乏深度的解讀和批判的立場。因此,人們常常抱怨,在中國的音樂生活中缺乏真正的樂評。樂評的影響力還遠遠沒有達到當今社會音樂生活發展的需要。
音樂評論是當代音樂生活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社會音樂生活大系統中的必須環節。音樂評論必須緊密聯系音樂生活實際,必須跟蹤音樂生活中的新情況,隨時注意音樂生活中的新問題。樂評人要以愛樂者的心態、親歷者的姿態、批判者的立場,走進音樂廳、劇院、廣場、社區、學校、軍營、市井、街巷、鄉村、田野等一切與音樂生活有關的現場,直接面對音樂作品、音樂表演,考察樂人樂事,關注社會音樂生活的方方面面。掌握當前音樂學術動態,契合當下音樂評論語境,拓寬音樂評論傳播渠道,是音樂評論提升自身影響力的重要途徑。因此,樂評人要走出書齋,面向大眾,關注生活。那些酷愛音樂的媒體“老記”、業余“票友”之所以能成為樂評人,就是因為他們熱愛音樂,參與音樂生活,親歷音樂事件,加上他們有得天獨厚的采訪、寫作和傳媒優勢。當然,業余“票友”在專業方面的不足與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音樂評論界在關注這一群體的同時,還要提高這個隊伍的專業素養和理論水平。
音樂評論的話語表達要貼近生活,貼近民眾,貼近實際,而不是高高在上,以生澀隱晦貌似深刻的專業術語拒人以千里之外?!皩W院式批評”寫作要生動形象,深入淺出,照顧普通讀者,不要將原本簡單的問題復雜化、抽象化、概念化?!皥罂脚u”寫作要準確、客觀、公正,既要有感性描寫,又要有理性分析,還要有批評性話語,不媚俗,不要動輒不是“捧殺”就是“棒殺”。好的音樂評論是一面鏡子,可以鏡鑒一個時代社會音樂生活的基本面貌,并觀照其良莠美丑,審視其成敗得失,評判其高下優劣。
在我國近現代音樂史上,音樂評論伴隨著音樂事業發展的進程,音樂評論的聲音往往是一個時代音樂生活的風向標。如,學堂樂歌時期,梁啟超對學堂樂歌的評論;“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蔡元培、劉天華、王光祈、青主對“美育”“國樂”“西樂東漸”的評論;抗戰時期,聶耳對救亡歌曲的評論,對靡靡之音的抨擊;建國初期,對音樂階級性的爭論,對“土洋唱法”的爭論;“文革”時期,賀綠汀對音樂界極“左”路線的批評;改革開放后,學術界對新潮音樂、流行音樂的評論……無不烙上鮮明的時代印記。
因此,音樂評論要突出時代性,關注當下,在現實音樂生活中截取評論的視域和焦點。如果說音樂史研究是“遠距離考察”,那么,音樂評論則是“近距離觀察”。新時代,有很多音樂事象值得我們去關注,去評說,面對現實生活中紛繁多元的音樂文化現象和社會不良現象,樂評人要有社會良知、獨立人格,堅守正確的價值取向和審美標準,敢于說真話,敢于頌揚真善美,鞭撻假丑惡。
樂評人既要以熱愛的情懷、寬容的心態接納不同風格、流派、類型的音樂,又要有褒貶地針對音樂作品及其表演的良莠加以客觀的品評。其自身必須具備一定的音樂素養,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擁有一副“音樂的耳朵”,具有一定的思想理論水平,能對所評論的對象加以分析、鑒別,并有一定的寫作水平,能有條理、有邏輯、準確有力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立場。
從音樂評論事業長遠發展來看,音樂評論隊伍的建設以及評論人才培養問題顯得至關重要。要改善當前音樂評論的現狀,解決音樂評論現實問題的關鍵就在于評論者自身的隊伍建設。相對于其他學科人才的培養,音樂評論學科建設還是相對滯后的。這又涉及到了音樂評論與音樂教育的互動關系,在當前音樂教育的實施中,要有音樂評論的一席之地;反之,也要把音樂教育納入音樂評論的視野。要使音樂評論不被邊緣化,就應大力培養音樂評論人才,營造良好的音樂評論環境,積極介入當前社會音樂生活的各個方面,讓音樂評論在音樂愛好者中起引導作用,成為音樂家和聽眾的橋梁,成為音樂生活的風向標。
參考文獻:
[1] 明言.音樂批評學[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3:33.
[2] 王可.回顧、自洽與展望——2009中國音樂評論高層論壇巡禮[J].音樂研究,2009,(03):124.
[3] 蕭伯納.蕭翁談樂——蕭伯納音樂散文評論選[M].冷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4] 邵奇青主編.中國樂評人手記[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
[5] 梁茂春.音樂學基礎知識問答[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326-327.
作 者:陳 輝,臺州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音樂美學、音樂評論。
編 輯:魏思思 E-mail:sisi123_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