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上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寧娜》,一瞬間,只能感受到痛苦——壓得人胸口喘不過氣,讓人難受得不行的痛苦。
以前看故事簡介,還很不理解,為什么一個拋棄丈夫跟情人跑了的女人會值得如此同情;但當我一章章看下來后,對于安娜的痛苦竟然也有了一種感同身受的感覺。看到卡列寧拒絕跟妻子離婚的時候,真的很想撲到書中故事發(fā)生的那個場景,拿一把匕首逼迫他,甚至把他掐死。明明知道他不會同意離婚,卻還幻想著,也許看到下一章,下一段,下一行,奇跡就會出現(xiàn),仿佛是在逃避一種冥冥中注定了的命運。所以,明明知道最后的悲劇,還是在看與不看的矛盾與掙扎中,見到了安娜死在了火車之下。沒有心痛,真的沒有。因為整部書,給人的感覺是悶,越來越深的悶,到了最后,已經(jīng)無法呼吸。不得不強迫自己在這對安娜最后的描寫中看得快一點快一點,否則,怕是要窒息。
她那拼命抑制卻無法自拔的愛,我理解;她在賽馬場上不由自主的驚嘆與失態(tài),我理解;她拋棄名譽,拋棄兒子,拋棄了一切而淪落到孤身一人與整個世界相對——卻還不得不做出笑臉,承著外界的明槍暗箭,我理解;及至最后,用力呼喊的唯一,只是要愛情、要愛情,在不可阻止的冷淡下畸形乃至變態(tài)的嫉妒、猜疑,在生與死,希望與絕望間的徘徊,我理解;最后走向車輪,用死換他的后悔,換他的愛——我仿佛是看著早已經(jīng)知道的,就是這樣的結局,然后它就發(fā)生了,不會有痛苦,不會,只是,窒息一樣的胸悶。
“那光亮,給她照耀了原先蒙在黑暗中一切的光亮,噼啪的一聲,變得昏暗了,永遠熄滅了。”
驀地想起安娜和伏倫斯基第一次相見時,他在她眼中瞥見的光芒——那被拼命抑制的,卻仍不禁滿溢出來的,充滿著活力,充滿著生氣的光芒。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撕碎給人看。那么珍貴的,在充滿虛偽道德的上流社會中仍難以泯滅的光芒,終于熄滅在了冰涼的鐵軌之上。痛惜!
卡列寧口口聲聲說著“寬恕”,卻從未真正理解過妻子的痛苦;打著宗教的旗號,為自己編織出絢麗的借口致安娜于死地,說到底維護的是自己所謂的名譽,所謂的尊嚴。安娜曾經(jīng)在這個家,一定是壓抑的,最致命的是,這種壓抑并不以痛苦的形式呈現(xiàn),而是以表面的相敬如賓來表現(xiàn)。
于是,這個社會,扼殺了安娜一切活下去的可能:失去了名譽、地位、親人,每日不得不為自己找些事填充漫長的時光與紛繁的思緒,唯一依靠的只有他的愛,而這唯一的依靠,卻又是最不牢靠最捉摸不定的東西……
嗚呼哀哉!只得為這被湮滅了的光芒,痛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