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沒有科技——這是業(yè)界曾經(jīng)的論斷。人們以為,是藝術(shù)和創(chuàng)意推動著時尚前行,科技最多只是點綴。但進入新千年后,這一論斷卻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不管是巴黎T型臺上最當季的復古熒光調(diào)面料,還是可以儲存晶片的音樂外套,都暗示了貼上高科技標簽的時尚正在蔚然成風。
德國漢諾威大展(CEBIT),本是一次有關(guān)科技和工業(yè)的博覽會,卻吸引了不少服裝品牌的參與,安德亞·迪尼已經(jīng)連續(xù)好幾年置身其中了。“我看服裝廠商的代表一年比一年多。”他說,“這至少表明了時尚越來越重視科技的進步。”
科技元素一直是PaulShark的創(chuàng)新來源,這個緣起于帆船比賽的意大利休閑品牌有獨立的研發(fā)中心,幾乎每一季的新品都以最新研制的高科技面料為賣點,據(jù)說每一件新款均經(jīng)過帆船船長和全體船員在狂風駭浪的惡劣天氣條件下試穿驗證。安德亞·迪尼指著一件名為“臺風20000”的夾克告訴本報,衣服的面料因為刷有特殊涂層,所以可以抗擊暴雨及臺風的雨量壓力。“20000”指的是雨量單位,如果研發(fā)順利,公司明年也許還會推出“臺風30000”的新款。
很難想象,一般的上班族為什么需要一件可以抗擊臺風的夾克。他可能是一位時尚人士,因為時尚追求個性化和差異化的本質(zhì),這也解釋了眾多品牌極致化面料研發(fā)的原因——凸顯與眾不同。
關(guān)于面料,有句名言:僅次于情人愛撫的,是好的布料。新面料的問世曾多次改寫了服裝的歷史。上世紀50年代,一種極其輕柔的藍色絲緞面料的出現(xiàn),被稱為“女人的肌膚”;而當蕾絲、花邊、絲綢組成的內(nèi)衣面世時,引起了女人們的熱烈響應,被稱作“內(nèi)衣革命”。“一直以來,我們強調(diào)面料的舒適度,如何更輕更薄、更保暖更柔和、不易褪色。”安德亞·迪尼說,“近年來,我們更關(guān)注于面料的功能性開發(fā)。”
蔽體御寒,曾是服裝的最大功能,直到時尚賦予服裝純美學上的意義,它的功能性意義才被瓦解。有意思的是,由高科技引領的“功能性”服裝如今卻被時尚一再標榜。美國默克化學公司研制的變色服,可以在28攝氏度時呈紅色、33攝氏度時變成藍色、低溫時呈黑色,中間溫度時又出現(xiàn)其他顏色。韓國推出了超強漂浮紡織品,只要用300克這樣的紡織品,130公斤重的人,可在水中輕松地漂浮。日本的復合纖維服裝,采用隨身攜帶的充電電池,在寒冷的冬天,可以保持身體溫暖。德國設計師的“紙衣服”,遇水就融化的,適合旅游者一次性穿著。而英國時尚界正在研發(fā)直接噴灑在皮膚上的衣物,以及隨著情緒和背景變化而改變色彩香味的布料。
“對面料的功能性開發(fā),是提升服裝價值的主要趨勢。”東華大學紡織學院教授張佩華告訴本報,新面料的研究步伐幾乎是國際一致的。“我們現(xiàn)在做的,有在纖維里加入抗菌功能、增強面料導濕快干、吸濕排汗的功能等等。”
英國《T3》雜志不久前評出了全球最酷的8款高科技服裝。比如有如發(fā)膠的“最合身的服裝”,穿衣者一變興奮就能自動照相的“最貼心的服裝”,富含維生素E抗衰老的“最健康的服裝”等,這些千奇百怪的時裝無一例外和新面料研發(fā)有關(g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