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很快地將會成為我們生活中最有價值的商品之一。人口爆炸的壓力,加上氣候變遷的威脅,讓地球上的淡水供應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在公元2025年之前,將會有兩億人口嚴重缺水,而就算身處于水源充足的地方,窮人也不見得能獲得安全的用水。各國之間為了搶奪水源所引發的沖突,也很可能成為日后國際戰爭的導火線。
很多人可能以為這些水危機是別人的事,與臺灣無關。而且臺灣降雨豐富,年平均雨量達2510毫米,約為世界平均值之2.6倍,因此我們長期以來都可以享用低價、隨手可得且干凈的自來水。這長期的生活經驗使得很多人以為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天然資源,以致于用水較為浪費,臺北人均每日用水量較新加坡、首爾、大阪、東京都高。但事實上,臺灣地狹人稠,每人每年所分配雨量僅及世界平均值之七分之一;雨量在時間及空間上之分布極不均勻,因此有些地區時有旱災;山高水急,因此水資源的保育與利用都很困難;地質年輕且屬臺風與地震帶,因此易致坡地災害及水災。這些外在條件使得臺灣處于水危機風險陰影之中,再加上長期以來水管理失靈及未來長期的氣候變遷,很多具遠見之士認為臺灣水危機已是深沉的危機。
關于水資源的書籍近年來大量出版,但大多是以較專業科學的角度來分析講解,讓一般大眾難以親近。然而這個問題在當今世界是如此迫切,所有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人們,都應該要對此問題有基本的認識與了解,從而運用自己的力量來影響決策,改善現狀。因此,一本簡潔易懂的水資源入門書是必要的,而《水資源地圖》這本書,正好符合這樣的需求。
這本最新最實時的地圖集,透過豐富的圖畫、地圖、照片、表格,分析了關于水資源的最新思維以及各種重要議題。清楚、簡單的圖文敘述,一個跨頁談一個主題,100頁左右的篇幅,讓讀者在短時間內掌握21世紀最重要能源——“水”——的所有知識。
除了形式上易讀之外,書本的內容豐富,涵概廣泛:包括缺水、洪水、氣候變遷、水庫、養殖漁業、工業用水、水力發電、水污染、水足跡 、水資源管理、水價、水的沖突與合作,以至于瓶裝水等等的問題。
《水資源地圖》的英文版原書The Atlas of Water,是由Myriad Editions所制作出版,這是一家極富經驗的出版社,制作了許多本細膩的資料地圖集,同時也非常關注全球的環境及人權議題。然而,在中文化的過程中,由于英文版中關于臺灣的數據有諸多缺漏,為了讓臺灣讀者更了解自己的土地與環境,并能夠比較臺灣與其它地區對水資源的因應,所以編輯部特別邀請了臺灣兩位水資源專家提供協助,“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蕭代基為此書寫序,而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教授駱尚廉則為本書增加了臺灣的數據。此外,譯者王惟芬也是科普/環保方面的專家,更確保中文翻譯的正確流暢。
希望《水資源地圖》一書的出版,能讓越來越多的民眾重視這個關系到民生未來的危機,之后更進一步從改變自己的生活形態開始,珍惜這得來不易的寶貴資源。
李佳姍
聯經出版公司主編
工業化的生活形態,無論是受益于進口產品還是國產品,都消費了許多隱含在食品和商品中的“虛擬”水。
我們所吃和所用的一切東西,從汽車、電腦到工業機械,不是本身含有水,就是在制造過程中用到水。先進的飲食也比以往用來果腹的食物用到更多的水,主要是因為生產肉類所用的水高于谷物。換言之,國際貿易之中也有“內含水”(embedded water)。
“水足跡”的概念,是測量在食品、商品和服務的消費模式中,直接或間接用掉的水。進口和國產品的用水也會算在內,并將出口的部分扣除掉,加到進口國的總額上。因此,顯示水足跡的地圖會迥異于顯示直接用水的地圖,因為后者忽略了無形的“虛擬”水貿易。
有幾個因素促成水足跡增大,最明顯的一項就是工業化的生活形態。不過,在水分迅速從土壤中蒸發的熱帶氣候區種植糧食作物,會比在溫帶地區需要更多水,因此有些熱帶國家的水足跡也會較大。漏水和污染等降低用水效率的問題,也會擴大整體的水足跡。
虛擬水和水足跡的概念引發了許多議題,人們討論也許可以阻止在缺水地區生產和出口大量用水的作物和貨物,并鼓勵在水資源豐富的地區進行需要用水的經濟活動,以維持全球供水。問題是,大多數生產、出口和貿易的發展,是以經濟和政治為主要考慮,目前這些問題都遠大于用水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