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法官能為民主做什么
作者:斯蒂芬·布雷耶 譯者:何帆
出版社:法律
出版日期:2012年6月
布雷耶大法官認為,民主政制的有效運行,既需要一個獨立而強大的司法系統支撐,也取決于普羅大眾的理解和認同。為維系人民對法院的信任,進一步開啟民智,這位“當代美國最有智慧的大法官”,結合“華盛頓禁槍案”、“日裔公民集中拘押案”、“關塔那摩囚犯案”等案件背后的重大爭議,闡述了最高法院應當如何以務實態度,處理好與國會、內閣、各州、先例和下級法院的關系,推動實現切實可行的民主。
B
城市極限
作者:保羅·E.彼得森 譯者:羅思東
出版社:格致
出版日期:2012年6月
《城市極限》的內容是有關地方政府的研究,特別是美國城市政治的研究。作者采用了帕累托最優取向的個人主義者、實用主義者和馬克思主義者的理論,對美國聯邦制理論進行定義和分析,并提出了發展政策、分配政策和再分配政策三個政策領域,繼而分析了地方政治的標志以及這些標志對城市政策執行的限制,并列舉了商業會、工會、工人階級政黨組織、抗議集團等集團對再分配政策的態度,以及在城市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城市再分配政策實施的困難。
C
做門徒的代價
作者:迪特里希·朋霍費爾 譯者:隗仁蓮
出版社:新星
出版日期:2012年6月
迪特里希·朋霍費爾(Dietrich Bonhoeffer,1906~1945),是20世紀杰出的德國神學家。他的悲情人生和獄中神學,對二戰后的基督教神學乃至整個西方產生了廣泛影響。他的生死言行,宛如基督教的殉道史,被視為“現代的使徒行傳”。(R.尼布爾語)
本書是朋霍費爾的代表作,表達了他的許多重要的神學觀點,對基督徒的生活及可能遇到的問題進行了詳盡深刻的指導和辨析,也體現了朋霍費爾作為以身殉道的現代圣徒畢生秉持的信念。
D
羅斯柴爾德家族
作者:尼爾·弗格森
出版社:中信
出版日期:2012年6月
“金錢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上帝,而羅斯柴爾德則是它的導師。”——海因里希·海涅
它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金融家族,它被認為是世界金融市場的幕后推手,關于它的傳說廣泛流傳,它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家族?
著名金融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在研究了隱藏半個多世紀的一些文件,總結數萬封信件的內容之后,首次詳盡地揭開了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真面目。從布料商人起家,羅斯柴爾德家族逐漸建立起了自己的環球帝國,經歷多次全球巨變的洗禮,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止,他們一直保持著世界上第一大銀行的地位,而且他們的商業觸覺遠遠超越了金融的范疇。
它是怎樣達到如此重要的地位的?本書去除了流傳兩個世紀的神話,揭示了這個家族經濟成功背后的秘密,以及它龐大的政治網絡。它橫跨經濟、社會、政治和外交等領域,以最大的深度、清晰的脈絡和動人的戲劇性剖析了這個現代歷史上最令人目眩和最有權勢的家族,為我們揭開了全球經濟政治背后推手的真實傳奇。
E
甩不掉的尷尬
作者:大衛·賽德瑞斯
譯者:陳嘉寧
出版社:安徽人民
出版日期:2012年6月
一個成熟男人眼中的世界,似乎比我們知道的要可愛,他有些神經,有些敏感,卻帶給我們一個不一樣的色彩。
全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二十一篇主題各異的隨筆文章。第二部分則主要記錄了有關香煙的一切。從作者生平的第一包煙,到令人啼笑皆非的東京戒煙之旅,一路走來,煙霧繚繞,千奇百怪,亦真亦幻。與其說是戒煙的經歷,倒不如說是圍繞著吸煙和戒煙發生的一系列荒誕不經之事。
F
靈魂擁抱
作者:侯文詠
出版社:新星
出版日期:2012年6月
一篇短文意外躥紅,將作家俞培文推向了名利與榮譽的巔峰,也讓他輕易俘獲了當紅女主播宋菁穎的芳心;眾人汲汲營營的一切似乎都觸手可即,人生最高音的前奏已經響起。
此時,身患絕癥的女粉絲王郁萍卻聲稱自己才是文章的真正作者,并以此為籌碼,向俞培文瘋狂索要;而將俞培文視做情敵的記者彭立中則不擇手段地刨挖他走紅的真相。
代筆?構陷?炒作?謠言?四個孤獨的靈魂在名欲的斗獸場中角逐、奔逃,一場因名欲紛爭而起的暗黑大戲緩緩拉開了大幕……
G
再不相愛就軟了
作者: 彭浩翔
出版社: 百花洲文藝
出版日期: 2012年6月
彭浩翔察人觀事,潑墨經年,揮灑自在。這本雜文集選自彭浩翔頗受好評的港版雜文集《一種風流》和《坐牢切勿拾肥皂》,不僅輯錄了作者2005年到2009年間為CUP,HIM,Pandaa等香港報刊雜志撰寫的專欄,同時在該簡體版中也另增錄了作者新近的雜文創作。在本書中,彭浩翔細論感情瑣事,暢談電影制作,拉雜世事,游歷文藝生活的方方面面。浸染于書中的,是作者體味身邊人和事時的獨到韻味。此次更邀請跨界攝影大師鄭中基為書中散文拍攝照片。
H
時間中的孩子
作者:伊恩·麥克尤恩
譯者:何楚
出版社:譯林
出版日期:2012年6月
斯蒂芬帶著三歲的女兒去超市,卻在收銀臺前,永遠地遺失了她。女兒幻影般的成長成了時間的核心,在那些年齡相似的孩子的身上,他總是能找到女兒繼續存在的痕跡和理由:她更健壯、行動更穩當了;她將要學畫畫,開始閱讀,還會掉乳牙……一旦失去了她繼續存在的幻想,他就迷失了,時間也會隨之強行終止。
伊恩·麥克尤恩,英國當代著名作家,甫一出道,即以處女作短篇集獲毛姆獎,從此成為包括布克獎在內的各大文學獎項的常客。早期作品風格陰郁、黑暗。從《時間中的孩子》(獲惠特布萊德獎和費米娜外國小說獎)開始轉向包容、內省,逐漸從邊緣走向了中心。更憑借布克獎獲獎作《阿姆斯特丹》和《贖罪》改編電影商業上的巨大成功,成為英國文壇最為炫目的明星人物。
麥克尤恩說:“對我而言,《時間中的孩子》是個轉折點,政治、道德、社會、喜劇以及其它的可能性都涉入其中。”
I
喵了個咪
作者:老貓
出版社:譯林
出版日期:2012年6月
老貓,作家、媒體人。從上學時就養貓,迄今為止,一共收養過若干流浪貓,他們分別是咪咪、貓小黃、貓小白和他們的五個孩子,以及抱抱、灰少、三三。終日與貓、文字為伴。
本書中的百十篇文字,形成在五六年間。這里面有對貓的細致觀察,也有深刻的愛和依賴,有養貓的經驗和常識,也有和貓廝混的快樂與幸福。老貓筆下的貓,妙趣橫生,引人捧腹,性格呼之欲出,仿佛一篇篇寓言,不僅有貓生活,還有貓社會,說的是貓道理,實際又是人道理。
J
親愛的加百列
作者:哈芬丹·費昂
譯者:杜紅
出版社:天津教育
出版日期:2012年6月
這是一封父親寫給患孤獨癥兒子的感人長信。作者在信中娓娓告白,道出對兒子小加百列的款款深情。從加百列出生,到三歲確診為孤獨癥,再到上小學的成長經歷:兒子學會閱讀、騎單車、表演獨唱,父子倆一起出海、舉辦化裝海盜舞會和家庭聚會……父親以飽蘸真情的筆墨,記下兒子點點滴滴的成長故事,教會兒子了解悲傷,認識世界,學會生活,關心夢想。
這是一個關于溝通與成長的故事,一篇愛與理解的告白,每一對父子,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份感動。
K
史客1202·兩情
作者:薩蘇
出版社:金城
出版日期:2012年5月
延安被稱為“紅色愛情之都”,據統計,延安是世界結婚率最高的城市,也是抗日戰爭期間眾多延安革命領袖、文化人、知識青年的情感追求,國民黨抗戰將士、軍統人員相識相戀的城市,所以延安被稱為“紅色愛情之都”。
《史客》第二期主題為“兩情”,關注 1935年至1945年之間中國人的情感史,力圖多側面反映那個國破家亡、山河破碎的特殊時期中國人的情感歷程,所選情感類型折射時代,具有代表性,不刻意挖掘花邊隱私。
L
例外:毛尖電影隨筆
作者:毛尖
出版社:廣西師大
出版日期:2012年6月
毛尖以《非常罪非常美》定義了影評作為一種文體之后,轉而尋求突破,她在報紙專欄上用文化批評的方式寫電影,在文學雜志上用隨筆雜感的方式寫電影,在評論刊物上用半論文的方式寫電影。《例外》便是她突圍后的集合,亦是她的第二本影評專輯。
在這個全民影評家的時代,一個專業影評人,除了表明更能罵以外,還有什么呢?為了尋找這個“還有什么”,毛尖有意改變了寫作風格。常常會有讀者跟她提意見,說現在文章沒以前的好看,中心思想是,從前比較腐朽,如今比較健康。這種“健康”,是好還是不好,讀者看完文章自有說法。不過,如果沒有了毛尖的文字,我們總會覺得少了點什么吧。尤其是這個爛片當道的年代,我們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毛尖的文字。
M
彩虹:西班牙藝術大師
胡安·里波列斯的世界
作者:胡安·里波列斯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日期:2012年 5月
胡安·里波列斯是西班牙家喻戶曉的當代藝術大師,也是世界級的當代藝術家。他在繪畫、雕塑、陶制與玻璃雕藝等諸多藝術領域都獨領風騷,享有“畢加索和米羅的承繼者”的美譽。他以豐富的想象力和斑斕的色彩為特點,作品既有充滿童真的愉悅,也有魔幻神秘的深沉。
這本圖集是他首次來華展覽(北京、武漢、濟南、南京)的作品集萃,也讓中國讀者和觀眾了解藝術大師的多彩人生。
N
關于一個孩子:涅槃的故事
作者:麥克爾·阿澤拉德
譯者:黃小猩
出版社:南京大學
出版日期:2012年7月
本書是關于美國涅槃樂隊及其主唱手科特·柯本的傳記,事無巨細地描述了樂隊的上升期和早年的聲望,也不像1994年后出版的書籍那樣千篇一律地用英雄崇拜和悲劇上演的論調來敘述該樂隊。在“涅槃”短暫的音樂生涯中,27歲的柯本的死是揮之不去的事實,這也導致其后的書籍似乎永無可能完全走出這個陰影。因此,本書活潑有趣、栩栩如生的敘述方式顯得尤為珍貴。
O
荒野求生
作者:貝爾·格里爾斯
譯者:夏小正
出版社:同心
出版日期:2012年5月
《荒野求生》是迄今為止貝爾撰寫的唯一傳記,該書追溯了貝爾家族自維多利亞時代便樹立的信條:天下永遠沒有直通成功的免費入場券,勇氣、快樂、美德、希望與自尊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財富。正是秉承了這些家族的信條,貝爾才得以超越自我,在困境中日漸豐碩強大,成長為一名敢于不斷挑戰自我的冒險家。貝爾是傳奇,但不是神話。每一個敢于放飛夢想的人都能做到。
P
不存在的孩子
——19—20世紀墮胎史
作者:讓-伊夫·勒納烏爾
卡特琳·瓦朗蒂
譯者:高煜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
出版日期:2012年6月
要母親,還是要胎兒?要人權,還是要自由?
本書從社會發展、人口變遷以及女權運動等方面,探討了法國19~20世紀墮胎問題的發展歷程。作者匯集各方人士的觀點,反映了不同社會階層、不同性別、不同文化立場者對墮胎問題的迥異看法。通過對這一涉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及倫理問題的特殊事件的全面討論,從一個側面再現了當時法國乃至整個歐洲的社會狀況。
Q
我們都是拖拉斯基
作者:帕梅拉·S·威格茨
凱文·L·佑克
譯者:薛夏
出版社:江蘇文藝
出版日期:2012年6月
每個人都可能患上拖延癥,無論是總裁還是前臺,司機還是白領。時至今日,拖延已經成為我們最親密的敵人。
兩位作者通過多年臨床治療和研究,總結了大量方法和經驗,治愈多名嚴重拖延癥的患者,并幫助了眾多具有拖延惡習的人。他們的方法和經驗十分可靠,包括正念訓練、暴露療法、制定目標、時間管理、改變關系等等,甚至包括防止治愈后復發的方法。解說極盡淺顯易懂之能,步驟也詳細周到。仔細閱讀和練習,你就會得到你想要的。
R
小丫頭奧爾加
作者:熱納維夫·布里扎克
繪者:米歇爾·吉
出版社:浙江少年兒童
出版日期:2012年7月
12個小故事妙趣橫生,溫馨而不失幽默,一個特立獨行的鄰家小丫頭的形象在作者筆端跳躍。著名童書畫家米歇爾·吉的插圖更讓活波伶俐、精靈古怪的奧爾加呼之欲出。奧爾加好奇、好動、語出驚人。她富于同情心,尤其受不了不公平和謊言。小讀者走進奧爾加的房間,分享她的日常生活,結識她的小伙伴。看到她專心致志地做那些準會讓大人火冒三丈的蠢事,孩子們露出會心的微笑。奧爾加是他們的小姐妹,是他們的同謀。
S
思考,快與慢
作者:丹尼爾·卡尼曼
譯者:胡曉姣 李愛民 何夢瑩
出版社:中信
出版日期:2012年7月
丹尼爾·卡尼曼是位格外令人興致盎然的思想家,是現今在世的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他因對判斷和決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戰而榮獲2002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他的研究打開了社會心理學、認知科學、對理性與幸福的研究以及行為經濟學的新局面。本書就是他多年研究和思考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在書中,卡尼曼會帶領我們體驗一次思維的創新之旅。他認為,我們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作決定的方式。常用的無意識的“系統1”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做出判斷,它見聞廣博,使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做出反應。但系統1也很容易上當,它固守“眼見即為事實”的原則,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做錯誤的選擇。有意識的“系統2”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并做決定,它比較慢,不容易出錯,但它很懶惰,經常走捷徑,直接采納系統1的直覺型判斷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