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處境尷尬,其生存的空間和時間非常有限。然而,在目前這種現狀下,心理老師如何突破瓶頸?
首先,有一個目標明晰的課程設計。課程常規化是心理教師安身立命的基礎,是心理教師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主戰場,是與學生建立聯結和信任感的根據地。就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我以為“我”和“青春期”應該是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兩個關鍵詞。所有的活動圍繞“我的青春我做主”這條主線展開。每個專題都用“我的XXX”這種句式,反復強化突出“我”這個詞,比如,我的生涯規劃、我的人際關系、我的情緒管理、我的適應等,讓學生從中覺察自我,認識自我,達成自我同一性的發展。青春期的教育內容則融入到其中,結合相關內容,引導學生覺察并認同青春期的性別角色,掌握青春期的異性交往的原則,了解青春期的情緒特點,學會有效調節情緒的方法等。所有的活動設計都指向幫助學生認識自我,了解青春期,從而做到我的青春我做主。
其次,有服務意識和大教育的智慧。我采取了“請進來,送出去”的策略。一是邀請班主任走進心理課堂,參與旁聽和觀察,讓班主任零距離接觸心理健康輔導課,近距離觀察學生。此舉既融洽了師生關系,讓班主任與心理健康教師對接,同時,還便于班主任將團體技術和課程資源運用到班級管理中。二是及時報送團體輔導課情況,提出班級管理建議。課后把整理好的團體輔導課書面反饋,送達班主任和年級長。一個主題活動結束后,歸納整理出整個年級學生的總體情況和管理建議,供學生管理部門作決策參考,借力學校管理推進心理健康教育。這樣一來,小學科融入并服務學校大教育網絡,營造了一個全員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圍,為學生建立起一個安全的心理健康防護網。
如此立足穩健,竭誠服務學校教育,努力延伸心育功能,心理老師方能有為有位,心理健康教育的舞臺才能不斷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