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校地處城鄉結合地帶,大部分生源來自農村及外來務工人員家庭,學生中有近80% 的學生屬于留守兒童。由于家庭教育工作的缺失,留守學生進入青春期后,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些問題。
性格行為兩極化。在我校七年級某班有半個班的學生均來自江西某縣的同一鄉鎮,家庭都租住在學校附近的村莊。這些學生中一部分沉默內向,課堂上從不主動舉手回答問題,性格較為孤僻、自卑,與學校地段內的學生不來往,與老師溝通也很少。但也有部分學生行為非常大膽,目中無人,沒有自我約束能力,容易和同學產生矛盾,也容易和老師對立。
青春期知識模糊化。進入青春期后,學生開始關注起自己身體的變化及生理變化,有些女生因為自己開始發育,而變的不敢挺胸;男生因為變聲而不敢說話。也有部分學生,將自己在家庭中看見的一些場景或一些電影電視等媒體上看到的一些圖片在同學間進行宣講,對性知識缺乏正確的理解。我校有位七年級的女生生活在單親家庭,與自己的父親生活,父親靠清理小區垃圾維持生計,女生走出來給大家的感覺就是身上永遠洗不干凈。父親經常會帶著不同的女人回家,由于家里只有一個房間,父親從不避諱孩子。在一次生理衛生課上,這位女生面對人體生殖器官圖大談特談。引起課堂一片嘩然,而這位學生卻一點也不以為然。
缺乏人生目標。進入青春期后,有些留守學生對學習漸漸失去了興趣,加上家長的一些責罵,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同時,家長對孩子一些不切實際的期待,讓學生慢慢產生厭學、逃學、輕生的念頭;加上有些家長在外務工受“讀書無用論”的影響,認為孩子只需讀完初中,跟著家長外出務工即可。造成許多留守學生對自己的將來沒有任何的目標,更談不上努力,從而造成輟學或與社會上的待業青年一起流浪在各個網吧等場所,成為社會的一種負擔。
加強留守青春期學生的心理干預,要做到第一,加強家長學校工作力度,加強家庭教育。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在家庭中的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行為及人格的形成。家長要轉變觀念,既關注學生的分數,更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家長要多與孩子見面,或者電話交流,同時也要及時與留守在家照看的老人溝通,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
第二,學校開展多種形式的青春期知識宣講。學校利用課堂教給學生正確的青春期知識及性知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
第三,開展多渠道的社會實踐活動,加強生命教育。引導學生走近社會,了解社會,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價值,從而樹立健康的價值觀,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