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海軍將于2013年首次裝備潛射反艦導彈
本刊綜合報道
臺灣海軍于2008年訂購了美國生產的“魚叉”反艦導彈,計劃安裝在20世紀80年代從荷蘭引進的兩艘潛艇上。最近,該型導彈在美國進行了發射試驗。預計臺灣海軍采購的30余枚、射程達到116千米的“魚叉”導彈將大幅提高其潛艇的遠程攻擊能力。此外,臺灣已經在其護衛艦和F-16戰機上裝備了“魚叉”導彈。(于紅、賴鳴)
俄羅斯將面向國際市場推出兩款新型導彈
本刊綜合報道
這兩種導彈分別是X-31AD超聲速遠程反艦導彈和X-31PD高速反雷達導彈,將于2012年開始批量生產,目前準備工作已經就緒。與國際市場上同類導彈相比,這兩種導彈在射程、射速、戰斗部性能等方面的戰技指標都處于領先地位。(彭玲霞)
印度繼續推進“輝光”無人作戰飛機項目
美國《航空航天技術周刊》2012年1月23日報道
印度隱身無人作戰飛機“輝光”項目獲得來自印度空軍的實質性支持,印度空軍建議該項目正式列為一個重大專項,以確保獲得充足和穩定的資金來源。
“輝光”無人作戰飛機是一個高度保密的項目,官方僅透露其為具備打擊和自防御能力的高速偵察無人機。該無人作戰飛機的初始設計階段從2010年中期正式開始,計劃2012年末結束。這一階段的初始投資將達1500萬美元,主要完成概念飛行器的初始設計,包括飛翼氣動布局、燃氣渦輪發動機模型、2維噴嘴設計和推力矢量控制。在成為一個重大專項后,“輝光”項目將于2013年末進入工程研制和樣機生產階段。據透露,該項目將可能耗資2億美元。
目前,法國、英國、瑞典、俄羅斯和以色列都希望參與該項目,但印度希望大部分技術由印度自行研制,如發動機將采用印度自行研制的改進型“卡維里”渦扇發動機,數據鏈、航空設備、電子戰組件、探測器和武器接口等都由印度本國自行研制。(方勇)
日本開始鋪設22DDH級直升機母艦龍骨
本刊綜合報道
1月27日,海上自衛隊首艘22DDH級直升機母艦在橫濱石川島播磨重工舉行了龍骨鋪設儀式。日本目前已擁有兩艘直升機母艦,其中“日向”號2009年3月開始部署,“伊勢”號2011年3月開始部署。22DDH滿載排水量27000噸,艦長248米,艦寬38米,航速30節,包括船員和作戰部隊共可搭載970人,最多可搭載14架直升機,首艦計劃2015年服役。(程之年)
美軍首顆“移動用戶目標系統”衛星發射成功
美國航天飛行現在時網站2012年2月24日報道
2月24日,美國首顆“移動用戶目標系統”衛星(MUOS-1)在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搭乘“宇宙神-5”火箭發射升空。MUOS-1重約6.8噸,是“宇宙神-5”火箭600多次任務中發射的最重的一顆有效載荷。
美軍的“特高頻后繼星”(UFO)和MUOS-1衛星利用特高頻通信,為作戰指揮人員與作戰人員傳遞信息,使作戰部隊實現互聯,在為特種部隊提供支持的同時,協助美陸、海、空三軍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快速部署。特高頻是軍事通信重要頻段,是唯一能夠穿透叢林樹木、惡劣氣象環境和都市建筑的無線電頻率,目前美軍部署約67000部用戶終端。UFO衛星于1993~2003年間發射,目前有8顆處于運行狀態。MUOS系統由5顆衛星組成,4顆在軌運行,1顆備份,最終將取代UFO衛星系統。MUOS星座將為軍事通信提供以往所不具備的容量、可用性和全球覆蓋能力。
MUOS-1衛星最終將定位于地球同步軌道,能夠為艦艇、飛機、地面車輛及部隊手持終端提供服務。其性能優勢體現在:①通信容量和傳輸速度極大提高。作為海軍下一代通信衛星,MUOS-1衛星的通信容量是UFO的10倍,傳輸語音呼叫、數據信息、文件傳輸和電子郵件等窄帶戰術信息的速度可達384千比特/秒。②支持小型化設備。MUOS支持用戶通過手持小型設備進行通信,擺脫基于UFO通信必須采用的大型設備。③支持移動通信能力。當前特高頻環境中,地面用戶必須保持靜止并將天線直接指向衛星以發送信息,而MUOS系統能夠幫助用戶在運動過程中保持通信,而且衛星能夠聯接地基接收站,進而與全球信息柵格(GIG)相聯,確保分布在世界各處的用戶能夠收發數據、呼叫和進行視頻,將為作戰人員提供移動中的點對點和網絡化通信服務能力。④兼容性強。MUOS系統兼容原有的特高頻終端,同時提供下一代的波形以支持移動通信能力,一方面確保原有通信終端能夠接入MUOS架構,另一方面能夠為軍事用戶帶來新技術。
MUOS-1衛星的初始測試將于近期開始,期間衛星將定位在太平洋中部地區上空,通過位于夏威夷的地面站進行操作。其最終運行軌道位置及覆蓋服務區域還處于待定狀態。MUOS-2將在2013年7月發射,后續2顆運行衛星和備份衛星將按照每年發射一顆進行部署。目前第二顆衛星正在模擬空間環境中驗證其性能,第三顆衛星正準備進行環境測試,剩余兩顆在制造中。預計MUOS星座2015年全面運行,提供全球范圍內的通信服務能力。(慈元卓)
美軍授予雷聲公司精確電子戰項目合同
美國雷聲公司網站2012年3月1日報道
美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授予雷聲公司一份為期2年、價值380萬美元的合同,進行“高功率高效率射頻數模轉換器”(HiPERDAC)項目的技術演示驗證,目的是幫助包括海軍艦船、地面車輛、戰術飛機和無人機在內的美軍作戰平臺以及單兵在執行電子戰時,將對己方的頻率干擾降至最低。DARPA早在2011年9月28日就發布了HiPERDAC項目的信息征詢公告。
通過在寬頻率范圍內產生線性微波信號,HiPERDAC可對整個頻譜范圍實施干擾的同時,精確地利用其中的“縫隙”實現己方通信。在干擾敵方傳感器和通信系統的同時保持己方的作戰效能是不對稱作戰的最大挑戰之一。一般情況下,獲得線性的(即信號保持在特定頻率之內的能力)高效率信號十分困難,尤其是在高功率條件下。雷聲公司的目標是進行技術演示,展示在寬波段頻率范圍內生成高功率、可快速調諧、線性微波信號的能力。(李加祥、慈元卓)
俄羅斯將出臺2025年前國家武器裝備計劃
本刊綜合報道
2010年底,俄羅斯通過了《2010~2020年國家武器裝備計劃》。俄羅斯武裝部隊軍事科學委員會主席伊戈爾·史列米特近日表示,應以5年為周期制定未來10年的國家武器裝備計劃,即2015年前一定要完成《2015~2025年國家武器裝備計劃》,其領導的委員會正致力于此,同時還在分析世界局勢,并“瞭望”2030年及以后局勢。史列米特稱,“這樣做的不確定性可能很高,但盡管如此,不觀察、評估全球軍事政治格局顯然是不行的。”(趙月白)
美軍披露新型射線束非致命武器
美國全球安全網2012年3月9日報道
3月9日,美海軍陸戰隊司令杰姆斯·F·阿莫斯上將向海軍陸戰隊高級官員及媒體展示了主動拒止系統。
主動拒止系統采用先進的非致命技術,可在最遠1千米的距離外投射一束遠距離、尺寸與人體相當的毫米波射束。該系統使用95吉赫茲的毫米波,能使人感到無法忍受的高熱,但射線只會到達皮膚下0.4毫米的地方。按照美軍的設想,這種裝置有多種用途,包括用于環形防御工事安全、人群控制、安全站檢查等方面。
美國防部聯合非致命武器管理局局長塔福拉表示對該系統的研究已有15年時間,已進行超過11000人次的人員暴露試驗。試驗中,僅有兩人受傷需要進行治療,之后完全康復,證明是一種安全的系統。為避免事故,發射裝置安裝在距離現場很遠的軍用卡車上,為安全起見,能在發射3秒鐘后開啟自動中止功能。2010年該系統曾短暫部署到阿富汗,但未在軍事行動中使用。
目前,絕大多數非致命武器都采用動能技術,其目標大小及對目標產生作用的距離都受到限制,從而影響其效能。主動拒止系統作用距離是其他非致命武器的10倍,并且對所有人員目標都具有同樣顯著的非致命效應。(丁士民)
DARPA主管表示將重點研發網電進攻能力
美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網站2012年3月13日報道
自2009年開始,美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在網電研究方面的投資一直保持穩步增長的勢頭。在DARPA提交的2012財年預算中,網電研究方面的預算增長了8800萬美元,從1.2億美元增長到2.08億美元。未來5年,DARPA網電研究經費比例預計將增至8%~12%。
值得關注的是,這些投資主要集中在搜索重點威脅,明確國防部的特定需求。DARPA主管杜根表示,“對于計算機系統,惡意的網絡攻擊并不僅僅是一種存在性威脅。對于包括軍事系統在內的物理系統來講,它們更是一種實質性威脅。為此目的,在未來幾年DARPA會增加網電進攻能力的研究的經費比例,以解決軍方的具體需求。”(宋磊、陳皓)
臺灣成功大學研發新型“空中堡壘”無人機
本刊綜合報道
該機機身長3.1米,翼展約3米,空重只有7.5千克,試飛速度在150~200千米/小時之間,未來再優化外型設計后,最高飛行速度可達到300千米/小時。研發團隊透露,“空中堡壘”未來可搭載導航系統和實時圖像傳輸設備等有效載荷,應用范圍極為廣泛。(馬愛民)
美國防部已在網絡電磁領域投資5000億美元
美國風險打擊網站2012年2月28日報道
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計算機安全大會上,美國防部副部長阿斯頓·卡特表示,網電攻擊將超過恐怖主義,成為美國長期面臨的最大威脅。他認為,當前美國無論從經濟市場還是政治社會方面,對這一威脅的重視程度都不夠。參與此次會議的代表包括來自白宮、國防部和國家安全局的官員。
卡特表示,根據政府要求,未來10年內國防部將削減近5000億美元國防預算,其中涉及艦船、作戰飛機、地面裝備等,然而對網絡電磁領域的投資不但不會減少,還將有所增加。美國不僅要保護自己的互聯網,還要能對網電攻擊進行反擊。為實現這一目標,美國防部需完成以下6方面核心任務:①研發網電戰武器,并準備好運用這些武器;②使美國做好應對未來戰場的準備;③通過互聯網獲取并分析國防情報;④保護涉密及非涉密網絡;⑤利用國防部和國家安全局力量和資源開發新技術,并與國土安全部、執法部門等共享;⑥通過軍事手段保護網電工具和基礎設施。
卡特表示,為履行上述任務,國防部已在網絡電磁領域投入5000億美元。但國防部不會削減該方面投資,如果發現新的有價值項目,國防部還將增加投資。不過,除了來自政府的支持,卡特還希望獲得技術領域的支持。他將推動立法,允許政府部門能更自由地同私營企業合作開發網電工具。這將使政府部門能夠同私營企業共享威脅信息,使上市公司能夠在“不存在責任和信任之虞”的情況下報告入侵信息,也可以使私營企業之間共享威脅信息。該法案一旦獲得通過,將迫使公司向政府部門報告入侵信息。(杜彥昌)
美軍“獵豹”機器人創造機器人奔跑速度新紀錄
本刊綜合報道
近日,美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公開的一段視頻顯示,波士頓動力公司為其“機動與操作能力最大化”(M3)項目研制的“獵豹”(Cheetah)仿生機器人的奔跑速度達到29千米/小時,創造了有腿機器人地面奔跑速度的新紀錄。試驗中,“獵豹”由非自身攜帶的液壓泵提供動力,在實驗室內的踏車上奔跑。同時利用一個類似吊桿的裝置,使自身始終處于踏車中心線上。“獵豹”的自由奔跑試驗計劃2012年底進行。
目前,軍用機器人已廣泛應用于爆炸物處置等任務。未來軍用機器人一旦克服當前在機動能力和操作能力方面的局限性,將極大提高其工作效率,并擴大其應用領域。(王三勇)
俄羅斯海軍放棄“臺風”級核潛艇現代化升級計劃
荷蘭《今日海軍》2012年3月8日報道
據俄新社報道,由于財政原因,俄羅斯海軍將放棄對現役941型“臺風”級戰略核潛艇的現代化升級計劃。據工業界透露,完成1艘“臺風”級潛艇現代化升級的費用與建造2艘955型“北風”級核潛艇的費用相當。
目前,俄羅斯在役3艘“臺風”級潛艇——“德米特里·東斯科伊”號、“阿爾漢格爾斯克”號和“謝維爾斯塔爾”號。其中,“謝維爾斯塔爾”號和“阿爾漢格爾斯克”號分別從2004年和2006年開始閑置,目前停靠在北德文斯克港。“德米特里·東斯科伊”號則作為試驗艇參加“布拉瓦”彈道導彈測試。
根據2011年12月初的報道,“德米特里-東斯科伊”號將繼續服役,主要用作新潛艇的試驗平臺,將進行武器及聲納的測試。該潛艇計劃2014年退役。(蘇強)
俄羅斯國防部增購92架蘇-34轟炸機
本刊綜合報道
俄羅斯國防部授予蘇霍伊公司一份合同,為俄空軍生產92架蘇-34戰斗轟炸機(俄羅斯定義為“前線”轟炸機),合同總額可能達到1000億盧布。這些飛機將在2020年前完成交付。
俄羅斯國防部長謝爾久科夫表示,這是根據俄羅斯《2011~2020年國家武器裝備計劃》授出的金額最大的作戰飛機訂貨合同之一,該合同的履行將使俄空軍在未來幾年內大規模地替換現役蘇-24轟炸機。采購新型轟炸機是升級俄空軍機群的第一步。
生產型蘇-34飛機由新西伯利亞飛機制造聯合體股份公司(NAPO)(該公司由蘇霍伊公司控股)生產。2008年,俄羅斯國防部曾授予蘇霍伊公司首份大批量生產合同,為俄空軍訂購了32架生產型蘇-34飛機,并要求5年內完成交付。迄今,蘇霍伊公司已按照該合同完成10架飛機的交付,使俄空軍擁有的生產型蘇-34數量達到12架(在授出首份大批量生產合同之前,俄羅斯國防部曾訂購了2架生產型機,并已于2006年12月交付)。2012年,蘇霍伊公司將按照該合同再交付10架飛機,這些飛機將全部裝備到俄羅斯西部軍區。按照俄羅斯國防部之前制定的計劃,蘇-34飛機的裝備規模到2015年底應達到70架。
蘇-34飛機的國家定型試驗在俄羅斯空軍試飛中心進行,已于2011年9月全部結束,試驗驗證了該機完全滿足俄羅斯空軍提出的各項作戰能力要求和戰術技術指標。在作戰能力方面,該機裝有2臺AL-31MF發動機,1門GSh-301型30毫米航炮,共有12個外掛點,能夠使用各種俄制機載武器,可全天時、全天候執行多種作戰任務。同時配裝有主動安全系統和最新的計算機,能夠為機上駕駛員和領航員執行精確轟炸任務提供額外的幫助。(張洋、王秀麗)
美軍大量訂購“偵察兵XT”微型機器人
本刊綜合報道
3月14日,美國偵察機器人公司宣布獲得價值170萬美元的合同,為海軍陸戰隊提供126臺“偵察兵XT”微型機器人。此前的6個月,該公司已獲得美陸軍4份訂單,生產1800臺同型機器人。
“偵察兵XT”是一種投擲部署的機器人。與過去10年美軍廣泛使用、重量在13.5~27千克間的“小型無人地面車輛”(SUGV)相比,尺寸更小,更易于部署。“偵察兵XT”僅重540克,通常配備給火力小組(如每個由4~5名士兵組成的火力小組配備1臺),為清除建筑物內敵方人員、檢查簡易爆炸裝置、搜索管道等狹小區域目標提供態勢感知。“偵察兵XT”最大投擲距離36米,能在漆黑的環境中偵察目標,并穿過墻壁、房門等將視頻回傳至小型手持式控制單元。(王三勇)
美國“空間籬笆”系統雷達樣機開始跟蹤空間目標
法國《航宇防務》網站2012年3月8日報道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為美空軍“空間籬笆”系統研制的新型雷達系統樣機開始跟蹤空間目標,標志美國空間態勢感知能力發展邁出重要一步。洛·馬公司“空間籬笆”項目副主任布魯斯稱,成功探測和跟蹤空間目標是證明技術成熟度、確定成本和風險的關鍵步驟。
2011年1月,美空軍與洛·馬公司簽訂了價值1.7億美元的“空間籬笆”樣機研制合同,開始樣機研制。2012年2月29日,美空軍批準了洛·馬公司提交的雷達系統初步設計方案。2012年底,美國空軍將授予洛·馬公司生產合同,首個“空間籬笆”系統雷達站預計2017年具備初始作戰能力。
“空間籬笆”系統由2~3部地基雷達組成,能夠探測、跟蹤和精確測量空間目標。該系統將取代1961年開始服役的“空軍空間監視系統”(AFSSS),工作頻段將由AFSSS的甚高頻轉為波長更短的S波段,從而能夠探測更小的空間目標。“空間籬笆”系統可探測的空間目標數量將達到20萬個,有助于美國的空間態勢感知能力從“發現空間碰撞”向“預見空間碰撞”轉變。屆時,美國空軍將能更早預見到可能威脅空間資產和航天任務的碰撞事件。“空間籬笆”還采用了網絡中心設計方案,使其易于與美國空軍管控的“空間監視網”中的其他傳感器集成。(方勇、韓笑)
美海軍研究實驗室成立自主系統研究實驗室
本刊綜合報道
該實驗室自2010年4月8日開始啟動建造,主要提供專業的設施用于情報自主性、傳感器系統、能量及能源系統、人機交互系統、網絡和通信以及平臺方面的創新研究,剪彩儀式于2012年3月16日舉行,將成為海軍和海軍陸戰隊支撐自主系統研制基本研究的主要中心。該實驗室利用海軍研究實驗室廣泛的多種專業知識,將不同專業背景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集中到一起,共同解決自主系統研制過程中面臨的挑戰,其目標是保持海軍及國防部在科學領域的領導地位,并更好地掌握未來先進的國防技術。(陳建華)
德國“美洲獅”步兵戰車開始北極寒區測試
本刊綜合報道
為在“美洲獅”步兵戰車裝備部隊前,驗證其在惡劣的冬季氣象條件下的作戰能力,德國陸軍將該車運至位于挪威波桑墨恩(Porsangmoen)的聯合訓練中心,開展為期3個月的北極寒區試驗。試驗內容包括冰雪和極低溫度下的機動性能測試、射擊性能測試以及測量車內的多種參數等。
德軍要求“美洲獅”步兵戰車能在幾乎各種氣象條件下實施全球作戰。為達到達一目標,德國聯邦防務技術與采辦辦公室制定了相應的試驗項目方案,并在德國技術中心專家的技術支持下開展試驗。此次試驗的地點則是歐洲最寒冷的地區之一,處于北極圈腹地。(王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