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正在失去印度軍火市場
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統計,印度已經超過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軍火進口國。該研究所的分析家們確信,2006-2010年印度軍火進口占全球總額的9%。報告說,印度在最近的將來仍將是主要的軍火進口國。印度國防預算為325億美元。
印度超過70%的武器裝備購自國外。印度準備在未來五年斥資500多億美元用于武裝力量現代化,其中100億美元將用于購買126架新型戰斗機。在擔憂中國軍力增長的背景下,加上與其鄰國巴基斯坦由來已久的緊張關系,印度正在增加自己的軍事開支。
同時,在俄羅斯總統大選期間,俄羅斯軍工綜合體的主題不止一次地被呈現在公眾的視野之中,當局把它形容為國家的自豪。總統候選人,現任總理弗拉季米爾·普京在其演講和關于國家安全的綱領性文章中說,俄羅斯軍事工業綜合體大有希望。但實際上美國可能把俄羅斯從國際市場上擠出去。
軍事工業綜合體在俄羅斯多災多難的經濟中傳統地被認為是唯一具有競爭力的部門。赫赫有名的國防工業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俄羅斯出口的多樣化,除了天然氣和石油之外,又增加了從卡拉什尼科夫自動步槍到潛艇和航空母艦在內的致命武器。
誠然,近二十年來在軍火市場上發生了一些重要變化:首先,新的玩家——中國正在迅速挺進國際市場,它推出了各種各樣的質量不是很高但價格相對便宜的產品。其次,像法國、意大利和以色列這樣的中游國家表現越來越自信。第三,俄羅斯軍事工業傳統的主要競爭對手——美國在大力擠壓俄羅斯,它往往是靠自己的政治壓力,往往也是由于推薦質量更高的“商品”。
目前俄羅斯軍火出口商只能利用國家的政治對抗來運作,其原則是:如果你的對手購買美國武器,那么你就買我們的(我們曾經準備與美國開戰,我們的武器也不差,準備與美國武器對抗等)。根據這一原則,俄羅斯成功地將武器賣給了委內瑞拉(抗衡哥倫比亞的美國武器)、敘利亞(對抗以色列)和最大的俄制武器進口國印度(對抗巴基斯坦)。
同時,蘇聯和俄羅斯武器的傳統買家——印度越來越頻繁地拒絕其來自莫斯科的伙伴??紤]到美國國防工業界對印度市場虎視眈眈,很顯然,對于俄羅斯人來說未來問題可能變成巨大的損失。失去市場警鈴已經開始響了。
僅去年在俄一印關系在軍火進出口領域就有過幾次不愉快的時刻能證明傳統趨勢正在發生變化:
1、最大的幾份合同。截至2011年俄羅斯與印度已經簽訂了非??捎^的合同:“戈爾什科夫”號航空母艦和米格-29K艦載戰斗機、護衛艦和租賃核潛艇。新德里與莫斯科共同研制“布拉莫斯”巡航導彈、第四代戰斗機和MTA中型運輸機。這些成果和其他成果使俄羅斯國防工業界相信自己在印度市場上的地位十分牢固。
2、失掉“世紀合同”。2011年4月俄羅斯輸掉了本世紀最大的軍火合同——126架中型多用途戰斗機,這筆交易超過100億美元。俄羅斯人推出了米格-35(米格-29型機的改進型)。莫斯科曾堅信自己會獲勝,甚至沒有派自己的飛機參加在班加羅爾舉辦的印度主要航展——Aero India-2011。失望的印度人致信俄羅斯國防出口公司和米格飛機制造公司,列舉了俄羅斯飛機的14個缺點并通報拒絕購買米格-35。法國“陣風”戰斗機制造商獲勝。而意大利英國歐洲戰斗機公司和美國人、瑞典人都失敗了。
3、“黑夜獵人”的失敗。2011年10月俄羅斯輸掉了最大的招標之一——印度直升機采購招標。印度國防部認為美國的AH-64D“阿帕奇”優于俄羅斯的米-28N“黑夜獵人”武裝直升機。
4、不受歡迎的“環斑海豹”。2011年10月至11月印方非正式地表示,對俄羅斯971I型核潛艇(“環斑海豹”號)的質量非常不滿。印度人沒有拒絕已經簽訂的合同,但暗示不會再有類似的交易。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該艇試驗期間曾有20人喪生。
5、俄羅斯國防工業界并不失望。俄羅斯國防出口公司新聞處透露,俄羅斯希望卡-226T多用途直升機能在印度197架偵察與觀察直升機招標中獲勝。印度過去是、將來仍然是俄羅斯在亞洲乃至整個世界的關鍵伙伴……
3月6日印度國防部公布了10年內不得與印國防部合作的6家公司的黑名單。這一事件吸引人之處在于,名單中有俄羅斯國防公司。許多媒體匆忙報道說這指的是俄羅斯國防出口公司,但俄羅斯駐新德里大使館新聞發言人和俄國防部新聞發言人稱,第一次聽說這家公司。
名單中的俄羅斯公司指的是哪家公司至今還是個謎,這相當奇怪,因為指責非常嚴肅。此外,黑名單中所有其他主角完全不是虛構,它們是:以色列軍事工業公司、新加坡新科技動力公司、德國萊茵金屬空中防務公司(RAD)和2家印度公司——T S Kisan and Co私人有限公司和R K機床有限公司。印方認為,這些公司在某種程度上都與印度國防企業管理局領導層受賄大案有牽連。
對于俄羅斯軍工綜合體而言,這是對其聲譽的又一次沉重打擊。顯然,這家俄羅斯公司的名稱不可能長期隱瞞,它很可能是實際存在的。而且即使最近的指控是誣告和對手的陰謀,損失也將是巨大的,因為短時間內在一個市場上已經遭遇過多的失敗。聲譽是經過多年打拼確立的,而失去它可能只需要幾天時間……
信息戰對空天作戰的影響
以人們最基本的感覺來看,信息戰(Information Warfare,IW)是最有可能出現在未來國家間戰略層次沖突中的新興“戰場”。信息戰也正在改變著戰區或者戰役層次的作戰與軍事行動方式,尤其是空天作戰的方式。有趣的是,信息戰有可能導致只進行“作戰而不是戰爭”,特別是在使一個國家不需要部署前沿力量就可以達成國家安全目標的情況下。因此,信息戰可以定義為未來的戰爭,而且是未來任何沖突的中心焦點。
以前,與戰斗機、坦克、軍艦、導彈等“真實”武器相比,信息系統一直處于次要地位。但如今,信息系統對于一般的軍事行動以及特定的空天作戰都非常重要,攻擊敵方的信息系統可能比專注于摧毀敵方的軍事力量更加有效。
信息戰由中斷信息、挖掘信息、干擾信息、破壞信息以及保護信息等一系列活動組成。信息作戰(Information Operation,IO)包括心理戰行動、電子戰、軍事欺騙、物理攻擊與防衛手段等。
從空天領域的視角來研究近年發生在科索沃、阿富汗和伊拉克等地的空戰,它們既為我們學習經驗教訓提供了歷史素材,又進一步證實了信息作戰已經成為美國空中優勢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在亞洲范圍內,印度關心的兩個國家是中國與俄羅斯,因為它們可能通過空中力量的能力、成熟的航空航天工業以及與印度軍隊的互動影響印度的行動。
在“盟軍”行動(Operation Allied Force)中,北約的優勢空中戰略與維持盟軍的團結一致的需要緊密聯系在一起。在戰略層面,信息作戰以心理作戰、公共事務與反宣傳的形式有效實施,從而維持了盟軍的團結一致。
然而,在戰役層面,施加在“需要知道”基礎上的限制使盟國之間產生了分歧,或者是因為不能獲得美國的F-117與B-2轟炸機的出動架次的具體信息,或者是因為出現了北約執行空中任務命令的出動架次違背了作戰保密規定。在戰術層面上,盟軍確定打擊目標過程致使攻擊了許多虛假目標,從而使空戰時間延長及作戰目標實現推遲,這也對聯軍間的團結一致產生不利影響。
在“持久自由”行動(Operation Enduring Freedom,OEF)開始階段,空中力量與特種作戰部隊和當地的非正規部隊相結合,制服了塔利班政權。通過特種作戰部隊與空軍作戰控制小組(Air Force Combat Controller)一道準確指示目標,精確制導彈藥能夠定位、瞄準并摧毀塔利班以及“基地”組織的勢力。
塔利班裝備為數不多的地對空導彈和高射炮可以有效地應對盟軍空中打擊。如果沒有常規地面部隊和最小建制的火力突擊能力,特種作戰部隊和美國空軍作戰控制小組將會嚴重依賴空中打擊??罩辛α棵鎸Φ奶魬鹗峭ㄟ^信息作戰、精確制導與打擊來盡量減少對阿富汗非戰斗人員造成附帶損害。這導致塔利班的占領地域減少到該國的三分之一。然而,本-拉登仍然在逃,塔利班迅速分散到洞穴和山區中的安全避難所。
在分散的情況下,確定塔利班目標是相當困難的,因為即使是美國最先進的情報、監視與偵察能力也不能定位、瞄準并消滅他們。所以,對于確定塔利班據點的位置來說,感化部落領導人和其他人力情報資源變得至關重要??墒牵閳髞碓赐桓袨榛蛘呦嗷ッ艿闹艺\所顛覆,從而成為危險人物。這些挑戰以及敵軍部隊的分散和替代力量的使用,將延長在阿富汗爭取優勢的持續時間。如重建工作等非殺傷性行動與作戰行動協調是這個國家實現表面上的正常所必需的。
美國在伊拉克上空12年的空中作戰經驗,幫助盟軍積累有關伊拉克防空作戰的詳細信息和制定對伊拉克關鍵地面部隊的作戰命令?!耙晾俗杂伞毙袆?Operation Iraqi Freedom,OIF)中,空中力量增強了相對較小的盟軍地面部隊的殺傷力。伴隨著空中優勢的建立,美國的規劃人員綜合運用安保措施、欺騙與其他信息作戰方法來掩蓋盟軍部隊的規模和位置。隨著美國宣布戰爭是反對伊拉克政權而不是伊拉克人民,信息優勢成為一種政治維度。據大多數報道,盟軍徹底擊敗了伊拉克空軍。
可以看出,信息戰在這些沖突中發揮了越來越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但因為戰役應該取得整體成功,不具有殺傷力的能力也需要納入總體規劃。
信息已經從一件“有用的東西”變成“一件單獨的武器或者武器的一部分”。那么,人們不應只狹隘地專注于適用于熟悉、明確的空天作戰模型,如速度、精度、范圍與殺傷力等等,這是至關重要的。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可能會錯過一場真正的軍事革命的遠見和機會。信息戰是真正的戰爭;它必將運用信息來建立敵我力量之間的失調。
正如孫子所主張的那樣,“在對手部署首支部隊或者實施首輪攻擊之前,擊敗它的策略”。這就是面對信息戰的挑戰,我們需要做的事情。
美海軍作戰部長指出未來5年海軍艦隊保持現有規模
在“黃蜂”號兩棲攻擊艦(USS WASP)上,海軍作戰部長在談到海軍的未來時,他告訴全體艦員,盡管目前已公布的計劃規定,要讓一批老舊艦艇提前退役,并且要建造一批新型艦艇。但是,鑒于近年防務預算消減的實際,未來5年海軍艦隊將保持現有的規模,不會擴大。
海軍作戰部長喬納森·格林納特(Jonathan Greenert)海軍上將今天在這里告訴艦員和海軍陸戰隊官兵,2017年以前,海軍艦艇的數量將保持現有規模,即285艘,艦艇數量將不會達到我們想要的最大數量。幾年來,海軍計劃最少要發展313艘艦艇,并且希望通過加快采購瀕海戰斗艦、“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和“弗吉尼亞”級攻擊型潛艇的數量來完成這個計劃。但是,當國防部長萊昂·帕內塔審議2013財年預算情況時,他指示,7艘“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和2艘兩棲艦船要提前退役。并且把2艘瀕海戰斗艦和8艘聯合高速船從5年防務預算計劃中劃掉,推遲其他艦船的建造時間。
在與記者簡短的見面會上,當被問到面對上述的調整,他將如何維持目前的285艘艦艇的規模時,格林納特承認,提前使巡洋艦退役的影響是明顯的,但是把2艘瀕海戰斗艦和8艘聯合高速船從5年防務預算計劃中劃掉還不至于對目前艦隊造成直接的影響。他說:“我們原計劃要建造許多艘艦艇,這些艦艇將在未來交貨。所以,到2017年以前,艦艇的實際數量將保持不變。”但是,按照最新的海軍30年造艦計劃(新預算數字公布之前出臺的),2017年之前艦隊將擁有301艘艦艇。
在北卡萊羅納州沿海舉行的“大膽美洲鱷”(Bold Alligator)兩棲演習中,格林納特在視察“黃蜂”號兩棲攻擊艦時,記者問及如果“鱷魚”艦隊的艦艇數量減少到33艘(這被認為是可接受的最少數量)時,海軍和陸戰隊如何在兩棲作戰行動中執行他們的任務。
格林納特在審議現行的5年計劃時說,他和海軍陸戰隊司令詹姆斯·阿莫斯(James Amos)上將“將創新陸戰隊兵力部署的方式”。他提到了使用瀕海戰斗艦、新型機動登陸平臺艦和其他類型艦艇的問題。
海軍陸戰隊一直致力于尋求瀕海戰斗艦任務包,該任務包將支持陸戰隊分隊執行一些任務,但是海軍對超出目前的反潛戰、反水雷戰和水面作戰任務包以外的任務反應不太熱烈,致使該任務包在研發過程中被幾度推遲。
“大膽美洲鱷”演習的旗艦是“黃蜂”號兩棲攻擊艦。該演習是9·11恐怖襲擊以來最大和最復雜的兩棲演習。在“黃蜂”號兩棲艦上,格林納特大部分時間用來同水兵和陸戰隊員談話,他沒有同參觀該艦的4名共和黨議員會面。這4個人的代表團由眾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主席巴克·麥克昂(Buck McKeon)帶隊,包括兩名來自弗吉尼亞州的眾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成員斯科特·瑞吉爾(Scott Rigell)和羅伯·維特曼(Rob Wittman),另一位是杰克·金斯頓(Jack Kingston),他同時是眾議院防務撥款小組成員。
前防務政策的制定者推崇強大海軍,而海軍大部分駐扎在諾??嘶兀R近或者分布在維特曼和瑞吉爾的選區,而且,海軍和陸戰隊的兩棲作戰能力將依靠停泊于諾??嘶氐呐炌?。所以,一切希望寄托于國會層面對消減海軍規模的審議??紤]到即將到來的大選和國家預算困難的實際,對此進行預測是非常困難的。
中國的進步如何痛擊西方國防承包商
對于部分美國國防工業承包商來說,中國軍事的飛速發展被看作是一個機會。當北京研制和部署更多的先進國防裝備時,美國的對策是,在空中系統、海軍系統、導彈防御和網絡電磁力量方面更多地投資。實際上,這些正是美國在今年1月發布轉向亞洲的新戰略所重點強調的。但是中國快速發展也對美國國防工業公司提出了3個挑戰,而這卻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
在2011年,中國共生產了1850萬輛汽車,超過世界任何國家。中國超越韓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商業船舶制造者。中國的華為和中興已經是世界最大的電信設備制造商。盡管中國2012~2013年的GDP增長率仍然存在爭論,但中國在這個10年末期必然會成長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
不斷提升的經濟和商業力量使中國的國防工業有了一幅新的面孔。從歷史上說,中國的國防工業企業都是國營的,也并非以出口為導向。然而,一些大型國防工業企業,如中電(CECT)、中航工業(AVIC)分別在商用電子和商用飛機制造領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參與商業市場競爭所獲得的管理、制造、市場技能大大提升了中國國防工業產品的研發、制造、市場營銷和支持保障能力。中國國防工業的這種發展對美國的國防承包商提出了新的挑戰。
第一個挑戰是中國的進步像催化劑一樣,動搖了美國國防部的采辦實踐。悲哀的是,美國五角大樓設計、研制、部署新型武器系統的步伐已經越來越遲緩了。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在未來幾年,中國國防工業部門準備開始收獲碩果了。美國國防部和工業部門必須要加快、設計、研制、試驗的步伐,而一些計劃可能因此而被削減。
第二個挑戰是武器價格。美國的工人工資數倍于中國。不像其他包括民用航宇工業在內的制造和技術部門,美國國防工業企業很少能夠選擇來自低工資地區,如亞洲、東歐或墨西哥企業的武器部件和分系統。美國軍用承包商有雇員收益花費,同時必須遵守許多美國獨特的規章制度。盡管五角大樓一直竭力降低武器成本,但美國的國防承包商決不會像其他制造業和技術企業一樣,竭盡所能地利用各種可以獲得的技術工具降低成本,以獲得國際競爭力。最終的結果就是,盡管美國武器系統的性能是世界級的,但價格卻沒有絲毫競爭力。
第三個挑戰是出口市場的競爭。這個挑戰源于中國有更快的武器采辦周期,其價格也遠低于美國產品,而且隨著中國商業版圖的擴展,其影響力在不斷擴大。總的來說,中國的國防出口在全球市場并沒有占很大份額,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這個市場都是由美國和歐洲公司所主宰。迄今,中國的國防出口還限定在諸如巴基斯坦、緬甸、柬埔寨等美國商業未實質性染指的國家。但這種情況將隨著中國軍事現代化的不斷推進,以及中國著力與其它國家構建更廣泛的關系而發生改變,特別是中東、南亞和拉美地區。
這種情況已經在全球卡車市場出現,中國的企業,如中國重汽,已經能夠進入亞洲、中東和拉美那些無法承擔昂貴得西方卡車的市場,盡管這些中國公司在品牌影響、經銷商的分布廣度和服務網絡方面還存在不足,無法直接進入成熟市場,但在新興市場,其表現已達到了更高的水平。
美國在發展核動力無人機?
2012年3月22日,美國科學家聯盟網站發表了該智庫高級分析員斯蒂文·阿夫特古德撰寫的一篇博文:秘密無人機技術受制政治環境。通過對桑地亞實驗室一個項目概要的分析,他認為,美國正在秘密發展核動力無人機,而且已經獲得了可觀的技術成果。阿夫特古德是美國科學家聯盟隱秘項目的研究人員。
阿夫特古德在博文中寫道:
2011年,一種能夠擴展無人機任務執行時間和任務能力的技術順利通過了桑地亞國家實驗室和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科學家們的評估,但他們不無遺憾地指出,目前的政治環境不允許他們的研究成果投入應用。
2011年6月發布的桑地亞實驗室項目概要顯示:展開的評估用以探索下一代無人機的技術可行性,目標是將無人機每架次的出動時間從數天提高到數月,其電力供應水平將提高4倍?,F有技術手段無法提供所需的系統性能,而通過使用一些全新的技術,這些目標是有可能實現的。如果努力獲得成功,無人機就能夠提供遠遠超過目前水平的監視時間和情報信息,同時所需的支持保障反而有所減少。這些技術最終即將達成獨一無二的全球觀察能力,從而提升對恐怖分子和大規模殺傷武器研制活動的監視和探測。盡管技術聽上去如此誘人,但卻屬徒勞無功。不幸的是,這些研究成果無法在近期甚至中期投入使用。令所有人遺憾的是,美國國內的政治現實不會允許這些研究結果投入實用。不僅如此,由于國家安全法規限制,這些研究成果也無法公開地共享。
通過對上述項目概要的分析,幾乎清晰地暗示,桑地亞實驗室和諾斯羅普·格魯曼的聯合項目與使用核技術作為機載推進系統和電力系統有關。項目概要中所述的“推進和電力技術要遠優于現有的碳氫化合物技術”并沒有直接提到“核”,但卻清晰無誤地提到了安全保護、退役、處理等這樣的詞匯以及不利的“政治環境”。進一步來說,項目的首要投資者是桑地亞實驗室的斯蒂文.B.德隆博士,他是核推進領域的專家,在2008年新墨西哥大學召開的空間核能源和推進研討會上擔任副主席。
對于阿夫特古德的這篇文章,桑地亞實驗室做出了官方聲明,指出桑地亞實驗室經常被要求就最艱巨的技術挑戰進行廣泛的研究,提出解決方案。阿夫特古德所提到的這個研究項目是高度理論化和概念化。研究僅僅是初步的可行性研究,并沒有涉及硬件的制造和測試,該項目目前已經結束。
然而就阿夫特古德所引述的內容來看,特別是無法在近期甚至中期得到應用來看,其研究應該不止于理論和概念,應該已經獲得了部分的實質性結果。博文也有若干回復,一些回復認為,該項目對于美國國防部來說具有重大價值,研究的公開部分可能確已結束,但很可能已經轉入秘密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