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為實現爭當“區域性”強國和世界大國的戰略目標,正在加速發展中遠程彈道導彈、新一代海空裝備和電子信息裝備,不斷提升其武器裝備體系作戰能力。
持續發展攻防兼備的戰略力量
戰略威懾力量是印度提高其國際威望、遏制與威懾鄰國的重要手段。2011年,印度“三位一體”戰略打擊體系建設按計劃穩步推進,已具備一定中遠程打擊能力,同時積極開展導彈防御系統攔截試驗,力圖盡快形成對大中城市及重要戰略設施的防護能力。
加速海基核力量發展
印度在擁有陸基和空基核打擊力量基礎上,正在加緊海基核力量建設。首艘國產核潛艇——“殲敵者”號已下水,即將開始試驗。第二艘正在進行船體建造,計劃2015年開始試驗。同時,印度還正在研制K-4、K-15兩種潛射彈道導彈。
開展多次陸基彈道導彈試射
2011年11月15日,印度成功試射射程達3500千米的“烈火-4”中遠程彈道導彈,標志著印度已擁有中遠程戰略打擊能力。2011年12月,印度國防部表示,未來3個月內將試射首枚射程達5000千米“烈火-5”的洲際彈道導彈,計劃2014年部署。此外,印度繼續試驗和改進現役彈道導彈,分別于2011年6月、9月、12月試射了“大地-2”、“烈火-2”和“烈火-1”地地導彈,重點是提高導彈可靠性。
構建末段導彈防御能力
盡快形成戰區反導能力是印度近期目標。2011年3月,印度再次成功進行“先進防空”(AAD)系統攔截試驗,表明其末段導彈防御能力正趨于成熟。
加快陸戰裝備自行研發步伐
2011年,印度突出加強主戰坦克、攻擊直升機、榴彈炮、防空導彈等先進裝備的自行研制步伐,陸戰裝備研發實力顯著增強。
購買248輛“阿瓊2”坦克
印度國防部長2011年8月表示,印軍將于2015年裝備“阿瓊2”型坦克。與陸軍現役基本型“阿瓊”坦克58%的國產化率相比,該型坦克國產化率達到90%(包括發動機和傳動系統)。基本型“阿瓊”重62噸,“阿瓊2”比其重3~4噸,配備新型反應裝甲、觀瞄系統和通信設備,可發射反坦克導彈。
全面更新攻擊直升機
目前,印軍直升機機隊僅能滿足74%的任務需求,且大部分直升機已達壽命極限。印軍計劃2020年前采購1000架新型攻擊、運輸和通用直升機,其中包括200多架攻擊直升機。一是確定采購22架AH-64D“長弓一阿帕奇”BlockⅢ攻擊直升機,加強印軍空地打擊能力。二是采購65架國產“輕型作戰直升機”(LCH),計劃2013~2014年開始交付,印度空軍和陸軍共需179架該型直升機。
繼續推進155毫米榴彈炮全面更新計劃
印度陸軍積極推進155毫米榴彈炮全面更新計劃,計劃采購3000~4000門39倍口徑155毫米輕型榴彈炮,以及52倍口徑155毫米牽引式、輪式和履帶式火炮系統,裝備印度220個炮兵團中的180個。為此,印度在自行研制52倍口徑155毫米自行榴彈炮的同時,積極從國外引進新型155毫米牽引火炮,采購155毫米制導炮彈。
大批采購國產先進野戰防空導彈
在2009年3月裝備首批16套“阿卡什”防空導彈系統的基礎上,2011年3月,印度陸軍采購了價值約31億美元的“阿卡什”系統,預計2012年開始裝備約18個營。每個營配備8部“阿卡什”導彈發射裝置(每部發射裝備配3枚導彈)、1個火力指揮所、1部多功能雷達站、1臺通信車、1臺裝彈車和1臺保障車。此外,印度空軍將在2015年前裝備8個“阿卡什”防空導彈營。
積極構建以航母為核心的遠洋作戰體系
2011年,印度積極發展遠海作戰能力,全面推進海軍武器裝備的研發建造與升級換代。
穩步推進航母工程建設
為實現2020年前3艘航母在役的目標,2011年,印度加快航母工程建設進程,外購的俄制“戈爾什科夫”號航母基本完成改裝工作,預計2012年5月進行海試,并于同年年底交付印度海軍。自行研制的首艘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已完成大部分建造工作,預計2014年服役。印度海軍司令蘇里什·梅赫塔表示,“隨著國產航母項目的進行,印度成為繼美國、俄羅斯、英國和法國之后,世界上第五個有能力建造排水量40000噸以上航母的國家”。在第一艘國產航母之后,印度將立即著手第二艘國產航母“維拉特”號的建造,該艦排水量預計達64000噸,并可能采用核動力推進,計劃2018年服役。
大力擴充驅護艦隊規模
印度海軍目前正在實施3艘“什瓦里克”級護衛艦和3艘“班加羅爾”級驅逐艦的建造計劃。2011年8月,第二艘“什瓦里克”級護衛艦建成服役。該艦滿載排水量達5300噸,裝備“俱樂部”反艦導彈、“巴拉克”防空系統、1架“海王Mk42B”直升機等,采用外形隱身、紅外隱身和水聲隱身等綜合技術。與此同時,“班加羅爾”級驅逐艦的建造工作進展順利,2012~2014年將每年服役1艘。此外,根據印度國防部2011年公布的造艦計劃,印度海軍還將實施P-15B計劃,建造4艘排水量6800噸的新型隱身驅逐艦,該艦將裝備先進的傳感器及武器系統,以及印度與以色列聯合研制的遠程防空導彈系統,預計2018-2024年間陸續服役。
加強潛艇裝備頂層規劃和設計研發
2011年,印度海軍首次設立了主管潛艇部隊的海軍參謀長助理職位,主要負責潛艇的遠景規劃和采辦。根據其裝備發展規劃,未來將購買24艘常規潛艇以及3艘以上“殲敵者”級國產核動力潛艇。
強化海上遠程巡邏偵察力量建設
2011年10月,印度從美國訂購的P-8I多任務海上巡邏機完成首飛,預計將從2013年起開始交付。印度共從美國訂購了12架該型巡邏機,用以替代現役圖142M反潛巡邏機,在執行反潛作戰任務的同時,執行反艦作戰、搜索與救援、海上封鎖、遠程通信以及監視偵察等多種任務。
推進以新型戰斗機為核心的航空裝備體系建設
2011年9月,印度國防部部長安東尼提交了一份關于印度空軍機群現狀及發展情況報告,計劃在2017年全面替代現役老舊的米格21戰斗機,構建以新型戰斗機為核心的裝備體系。
第五代戰斗機技術細節逐步披露
俄羅斯和印度于2010年底簽訂了以T-50為基礎,聯合研制“第五代戰斗機”(FGFA)的合同。2011年10月,印度空軍參謀長布朗稱,空軍可能從2017年開始列裝該型戰斗機,總采購數量為214架。2011年11月,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公布了FGFA的一些技術細節。根據描述,該機最大起飛重量34噸,航程3880千米,最大速度為馬赫數2,內置武器艙可攜帶2.25噸載荷,外部掛載能力為5.75噸,配備全向可控推力矢量發動機。
“中型多用途戰斗機”最終機型敲定
該機招標工作從2007年8月開始進行,最初參與競標的有米格-35、“臺風”、“陣風”、JAS-39“鷹獅”、F/A-18“超級大黃蜂”、F-16IN六種機型。2011年4月末,印度國防部宣布進入招標決選的是歐洲戰斗機公司的“臺風”和法國達索公司的“陣風”戰斗機。2012年1月31日,印度國防部最終選定“陣風”戰斗機,雙方將于2012年5月簽訂詳細合同,金額將高達約120億美元。根據最初公布的交易條件,18架為整機進口,其余108架通過技術轉讓方式,由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生產。
增加采購C-130和C-17運輸機
印度已和美國簽訂合同,購買6架C-130J“大力神”運輸機和10架C-17“環球霸王”-Ⅲ運輸機。首架C-130J已于2010年12月交付,印度空軍還計劃再采購6架,以組成1個完整的運輸機中隊。C-17運輸機將于2013-2014年逐步交付,在首批10架交付后,印軍還計劃再訂購6架。
通過升級改進提升現役戰斗機作戰能力
2011年10月,印度米格-29戰斗機升級工作完成,但其他機型的升級改進仍在持續。2011年7月,印度與法國達索公司就“幻影-2000”戰斗機升級簽訂合同,該機將改裝新型航電設備、雷達、機載計算機、頭盔目標指示系統、大功率電子戰系統以及高精度制導系統等。此外,印度空軍還計劃應用第五代戰斗機技術,對現役蘇-30MKI戰斗機進行升級。改進后的蘇-30MKI戰斗機將配備1部升級型雷達和1套新的座艙顯示與控制系統,具備先進的隱身特征,能夠縮短該機被雷達發現的距離,并能攜帶“布拉莫斯”超聲速空地導彈等重型彈藥。
新型機載武器系統開始進入全面測試階段
2011年5月,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局研制的“阿斯特拉”(Astra)中距空空導彈成功進行了兩次試射,使該彈的研發工作向前邁進了重要一步。2011年7月,布拉莫斯航宇公司首席執行官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該公司計劃2012年年底測試空射型“布拉莫斯”超聲速巡航導彈,該彈將配備蘇-30MKI戰斗機。此外,印度還在與俄羅斯合作研制“布拉莫斯”高超聲速巡航導彈,其最大飛行速度可達馬赫數7。
穩步推進電子信息裝備發展
印軍采用自研與外購等多種手段相結合的方法,穩步推進電子信息裝備發展,在構建國防信息基礎設施基礎上,加速發展適應“網絡中心戰”要求的信息裝備體系。此外,加緊在印中、印巴邊境部署多型偵察裝備,加大邊界地區偵察監視力度。
發射新型遙感衛星增強空間對地觀測能力
2011年4月,印度成功發射“資源-2”遙感衛星,這是“印度遙感衛星”系統的第二顆地球資源類衛星,將有效增強“印度遙感衛星”系統的對地觀測能力。“資源-2”衛星有效載荷包括“線性成像自掃描遙感器-3”、“線性成像自掃描遙感器-4”、“先進寬視場遙感器”共計3臺多光譜高分辨率相機以及1套海事自動識別系統。其中,“線性成像自掃描遙感器-4”空間分辨率約為5.8米,掃描寬度為70千米,能在可見光和近紅外譜段工作,并可以跨軌拍攝立體圖像;“線性成像自掃描遙感器-3”空間分辨率為23.5米,掃描寬度為141千米,在可見光、近紅外和短波紅外譜段工作;“先進寬視場遙感器”空間分辨率為56米,掃描寬度為740千米,在可見光、近紅外和短波紅外譜段工作;海事自動識別系統可用于獲取船舶的位置、速度以及相關信息。
部署雷達與無人機等加強邊境地區監視與防空能力
2011年6月,印度在印巴邊境部署了自主研發的首部“阿魯德拉”中功率雷達系統。該型雷達可探測300千米外的小型空中目標,將逐步替代陳舊的TRS-2215和PSM-33雷達。印度空軍還通過購買一體化空中指揮控制系統,將預警機、浮空器與雷達聯成一體,大幅提高了整體防空能力。此外,印度還在中印邊境附近部署大量無人偵察機及輕型觀察直升機等裝備,在提斯浦爾空軍基地、賈布瓦空軍基地以及阿薩姆邦的航空基地部署了7架直升機和4架以色列“探索者”Ⅱ型無人機。
多型預警機陸續服役提升空中預警控制能力
近年來,為了與中國、巴基斯坦等鄰國保持預警力量的均衡,印軍加大了預警機的外購與自研力度。在已購買3架“費爾康”預警機的基礎上,2011年11月,印度空軍提出再從以色列購買2架“費爾康”預警機。此外,印度還與巴西航空工業公司合作研制EMB-145預警機。2011年12月,首架EMB-145預警機成功首飛,計劃2012年上半年交付。
組建網絡戰部隊加強網電空間作戰力量
作為計算機軟件開發大國的印度,對網絡安全極為重視。為提高網絡安全性,印度軍方投巨資開發了保密數據信息傳輸網絡,為三軍提供安全可靠的語音、視頻、數據和其他通信服務。印度軍方一方面將網絡進攻寫入作戰條例,明確指出要建立能夠癱瘓敵方指揮控制系統以及武器系統的網絡體系,在陸軍總部、各軍區以及重要軍事部門分別設立網絡安全機構;一方面還通過吸納民間人才和對軍校學員進行“黑客”技術培訓等方式,逐步完成未來網絡戰的人才儲備。此外,印度陸軍正在組建一支能夠“轉守為攻”、規模達1.5萬人的新型網絡部隊,除防御對手的網絡攻擊外,還要先發制人,主動入侵敵國網絡竊取軍事機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