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1月26日,美國國防部長萊昂·帕內塔向外界公布了2013財年的國防預算細節,其中涉及部分空軍裝備項目的調整,包括終止RQ-4“全球鷹”Block 30(即第30批次)高空長航時無人機的采購。2月28日,美國空軍部長邁克爾·唐利和參謀長諾頓·斯瓦茲上將在國會參議院作證時再次確認,不僅將停止“全球鷹”Block30新機的制造采購,已經交付的該型無人機也將全部退役封存。由于近年來美國軍方日益強調維持并提升自身的情報、監視、偵察(ISR)能力,正大力發展包括ISR無人機在內的各種陸/海/空/天基ISR平臺,再加上“全球鷹”作為當今世界上現役最先進的無人機之一,其動向可以說在相當程度上引領著世界軍用無人機發展的方向,因此美國軍方的上述決定公布后,一度引起了外界的普遍不解和高度關注。
“全球鷹”Block 30基本情況
RQ-4“全球鷹”是美國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為美國空軍研制的單發渦扇高空長航時無人駕駛偵察飛機。該機是目前世界上已列裝的無人機中尺寸和重量最大的型號,主要用于執行遠程、高空、廣域、持久的ISR任務。到目前為止,美國空軍的“全球鷹”無人機已經在伊拉克、阿富汗和利比亞等戰場廣泛使用,該機的海軍型MQ-4C“廣域海上監視系統”(BAMS)也于近期投入試用,監視霍爾木茲海峽。
Block 30是“全球鷹”四個主要批次改型(Block 10~40)中的一種,它集成了諾·格公司根據“先進信號情報計劃”(ASIP)研制的任務傳感器,具有全面的信號情報偵察能力。首架“全球鷹”Block30于2009年11月24日交付美國空軍,到2011年8月10日具備初始作戰能力。但是在具備初始作戰能力前,“全球鷹”Block30已經于2011年內先后兩次投入實戰部署,分別是西方國家軍隊空襲利比亞的“奧德賽黎明”(ODYSSEY DAWN)作戰行動和美國援救日本大地震的“朋友”(TOMODACHI)行動。
美國空軍曾計劃采購42架“全球鷹”Block 30無人機,但后來被削減到21架。到目前為止,諾·格公司已向美國空軍交付了14架“全球鷹”Block 30,另外4架即將交付,此外還有3架已經訂購。根據此次美國軍方的決定,這些“全球鷹”Block 30中尚未交付的飛機將停止生產,后續訂貨計劃取消,已經交付的飛機則全部予以封存。
退役封存原因分析
按照美國軍方的解釋,此次之所以做出封存“全球鷹”Block 30并取消后續訂貨計劃的決定,主要是因為“全球鷹”無人機在實際使用中的表現沒能達到預期,無法證明自己可以替代有人駕駛的U-2高空偵察機,因此從性價比的角度來看,保留“全球鷹”Block 30還不如繼續使用U-2。概括起來,與U-2有人機相比,“全球鷹”Block 30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采購及使用成本昂貴
美國國防部和空軍均表示,“全球鷹”Block 30的采購和使用成本過于昂貴,在今后5年內(2013~2017年)維持該機隊的耗費將遠遠超過預定退役的U-2有人機,這是導致美國空軍決定封存Block 30、縮減整個“全球鷹”無人機隊規模的主要原因。
就整個“全球鷹”無人機項目來說,自該項目啟動以來,其進度一拖再拖,費用卻一漲再漲,項目耗資已經從當初預計的53億美元增至2010年的136億美元。按照美國會上世紀80年代通過的納恩-麥柯德法案(Nunn-McCurdy Act),軍備項目開支超過預算15%時必須通知國會,自動啟動重新評審程序,若超支25%則面臨自動下馬,除非國防部長能做出合理解釋。而目前“全球鷹”項目超支早已超過納恩-麥柯德法案的標準,美國國防部已經三次被要求向國會就此問題做出解釋,為此美國國防部正在著手組織對“全球鷹”項目的聯合評審。
從采購成本來看,近年來“全球鷹”無人機的銷售單價不斷上漲。根據美國空軍2011財年預算文件,目前每套“全球鷹”Block 30無人機系統(包括配套的任務傳感器和地面控制設備在內)的銷售單價高達2.15億美元左右,這樣的售價就是一般的USR新機也難以望其項背,更別說U-2這樣的現役老機了。不僅如此,“全球鷹”Block 30的日常使用成本也不便宜,同樣明顯超過了U-2飛機。英國《飛行國際》雜志“空軍總擁有成本”(AFTOC)數據庫中采集的數據顯示,在2011年7月,U-2機隊每飛行小時的使用成本約為2830美元,與之相比,“全球鷹”的使用成本則高達6710美元。諾·格公司曾為此提出辯解,聲稱美國空軍的成本計算方法存在明顯缺陷,將U-2機隊的部分使用成本間接轉嫁到“全球鷹”機隊身上,從而人為地壓低了“全球鷹”無人機的經濟可承受性。AFTOC數據庫中的數據也顯示,自從2010年“全球鷹”無人機的飛行成本數據開始成為該數據庫的收錄對象后,U-2機隊每飛行小時的使用成本確實在隨后兩年內(2010~2011年)急劇下降了32%。但就算考慮到這一因素,U-2的使用成本優勢也仍然是“全球鷹”所無法撼動的,因為即使在該機使用成本最高的2009年,其每飛行小時的使用成本也不到4180美元。
考慮到上述情況,若退役目前仍能勝任工作的U-2,而全部改用“全球鷹”Block 30,今后美國空軍相關的費用開支將比現在大得多。相反,若取消“全球鷹”Block 30計劃而使用現成的U-2飛機(目前美國空軍共擁有33架),美國空軍只需支付U-2飛機的正常維修保障費用及工作人員的日常開支即可。有鑒于此,再加上目前美國政府財政狀況不佳、國防預算開支削減的大背景,美國軍方做出前述有關“全球鷹”Block 30的決策(稱可由此節省25億美元的經費)也就不難理解了。
可靠性不佳
“全球鷹”作為美國新近研發裝備的先進大型無人機,其正式服役時間還不到10年,尚處于裝備壽命特性“澡盆曲線”前端的事故多發期,某些先前潛伏的問題正逐漸暴露出來,因此在可靠性方面自然無法與U-2這樣服役超過56年的成熟裝備相比。
2011年春季,美國空軍作戰測試辦公室(operational testing office)發布的一份報告曾措辭非常嚴厲地對“全球鷹”無人機的可靠性提出了批評。該報告透露,“全球鷹”在初始作戰測試評估(IOTE)期間,其平均可執行任務率僅為42%,因而被評為“作戰效能沒達標”,這已經是“全球鷹”無人機繼2010年之后第二次獲得相同的評估結論。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以來諾·格公司已經多次就此提出辯解,聲稱“全球鷹”無人機的可靠性在過去一年時間內已經得到明顯提升,目前實戰部署的“全球鷹”平均可執行任務率已經達到83%左右。
機載任務傳感器性能不足
據接近美國空軍的消息人士透露,目前“全球鷹”無人機上的傳感器、數據鏈及其它任務設備均與U-2之類的有人機存在差距。尤其是在機載任務傳感器的性能方面,“全球鷹”Block 30明顯不如U-2。諾·格公司自己也承認,目前“全球鷹”無人機搭載的主要任務傳感器——雷聲公司研制的“增強成像監視系統”(enhanced imagery surveillancesystem)在技術上已經略顯落后,因而在最近對該傳感器進行了多項改進。
就目前的技術水平來說,“全球鷹”盡管已屬大型無人機,但是其體積、重量與U-2這樣的有人機相比仍有相當的差距(二者最大起飛重量分別為14629和18144千克)。由于載重量和機體空間的限制,U-2可以攜帶使用的一些高性能傳感器,“全球鷹”卻無法搭載,導致其任務執行能力無法達到與U-2相同的水平。目前美國國內的相關廠商正在著手解決這一問題,部分新型傳感器歷經數代的重新設計和改進后,其重量體積都在不斷減小;同時,后面批次“全球鷹”的體積重量均比前面批次有所增加,從而可容納更多、更大、更重的傳感器及其它任務設備。但即使是這樣,要使“全球鷹”達到與U-2相匹敵的水平仍然需要數年的時間和不菲的經費。
幾點看法
近年來,美國空軍一直在試圖用“全球鷹”無人機來替代已服役半個多世紀的U-2有人駕駛偵察機,但總的來說其嘗試并不是很成功,導致美國空軍一再推遲U-2的退役時間。美國空軍原計劃到2015-2016年由“全球鷹”全部取代U-2,但隨著此次“全球鷹”Block 30的退役封存及“全球鷹”無人機隊規模的縮減,U-2的退役時間可能要被進一步推遲至2023年左右甚至更長時間以后。關于美國軍方此次決定的更深層次原因及其可能影響,近期外界媒體對此做了大量分析和評論,根據目前所掌握的信息,我們至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封存Block 30并不意味著“全球鷹”項目的終結
從目前情況來看,此次封存Block 30只是美國軍方對“全球鷹”計劃的局部調整,并不意味著整個項目的終結,這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①包括空軍參謀長諾頓·斯瓦茲上將在內的美國軍方官員明確表示,目前只是對“全球鷹”無人機的Block 30批次進行封存,該機空軍對地監視型Block 40和海軍海上監視型MQ-4C“廣域海上監視系統”的采購計劃均不會受到影響,同時美國空軍現役的舊式Block 10和Block20批次也不會退役。即使是Block 30批次,今后也只是對其進行“可使用狀態封存”(usable storage),并不會將其轉售他國甚至銷毀,將來一旦有必要,可以隨時重新啟用。
②北約購買5架經過重新設計的“全球鷹”無人機計劃和德國“歐洲鷹”信號情報無人機采購計劃(盡管先期已將其購買數量從6架削減到4架)均不會受到此次事件的影響。
③由于近期美國的新軍事戰略將關注重點轉向亞太地區,亟需“全球鷹”之類的大型無人機提供遠距離和長時間空中監視偵察。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司令羅伯特‘威拉德(Robert Willard)上將近期在卸任前確認,美國空軍封存“全球鷹”Block 30批次的決定不會影響亞太地區“全球鷹”無人機的正常使用。
未來“全球鷹”的使用及對外出口可能會受影響
“全球鷹”的主承包商諾·格公司及部分美國媒體均認為,近期美國空軍封存“全球鷹”Block 30的決定很可能會對“全球鷹”無人機的外銷有一定消極影響。因為目前韓國、澳大利亞和日本均在考慮購買數量不等的“全球鷹”,美國空軍做出這樣的決定可能會影響這些國家采購“全球鷹”的信心。
若“全球鷹”出口銷量減小,再加上美國自身“全球鷹”機隊規模的縮減,美國軍方將失去大批量采購裝備“全球鷹”而帶來的“規模效應”,其研發成本無法通過擴大產量來分攤,這很可能會導致今后美軍整個“全球鷹”無人機隊(包括海軍型在內)采購及使用成本的進一步上漲。
在ISR領域,無人機取代有人機是大勢所趨,但仍有待時日
與其他作戰任務(如遠程打擊、近距支援、空戰等)相比,ISR任務對機上人員的要求相對較低,更適合由無人機來承擔,因此迄今為止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研發裝備的無人機大都用于執行ISR任務。但從目前情況來看,無人機要像很多人預期的那樣,在ISR領域全部取代有人機仍有相當長的路要走,在任務效能、可靠性、經濟可承受性等方面均需進一步改進提高。
盡管這樣,隨著今后相關技術的日益成熟,無人機很可能會大量補充或取代有人機執行各種作戰任務,這已是人們的共識,是大勢所趨。尤其是在ISR領域,國外預計到2030年前后,美國等國軍方ISR任務將主要由無人機和偵察衛星共同完成,屆時其傳統的專用有人駕駛偵察機將會逐步退出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