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雹”基本型火箭炮
BM-21(9K51)基本型齊射火箭炮主要由發射裝置、122毫米口徑非制導火箭彈、火控系統和運輸一載彈卡車組成。為處理射擊數據,每個火箭炮排(3門制)還裝備1輛1V110“白樺樹”指揮車,該車采用嘎斯-66卡車底盤。BM-21一般配備在師屬炮兵團下,每團最少要有1個火箭炮連,配備6門。BM-21火箭炮的運輸-載彈車和發射車一樣,主要采用烏拉爾-375D卡車底盤,也有少量采用吉爾-131卡車底盤,每輛運輸一載彈車上都安裝有專門的架子,上面放置40枚備用火箭彈。火箭炮排的任務就是毀傷前沿陣地和縱深地區內暴露或隱蔽的敵有生力量及作戰裝備,如火炮陣地和部隊集結地域上的目標。在防御作戰中,BM-21火箭炮將用于制造火力障礙、遲滯敵人機動等。
火箭炮的發射裝置主要由卡車和火炮部分組成,火炮部分包括40根定向發射管、安裝定向管的基座、氣動與電動升降與旋轉動力裝置、瞄準儀和無線電設備。定向管長3米,直徑為122.4毫米。為增加火箭彈旋轉速度,定向管內壁刻有“門”型螺旋凹槽,火箭彈體上的引導栓就在這些凹槽中滑行。定向管分為4排,每排10根,40根定向管與固定裝置一起安裝在牢固的焊接搖架上。搖架利用兩個半軸固定在基座上,可使其左右旋轉和上下俯仰。為便于旋轉,基座上有兩個扭力裝置,主要由帶扭力的鋼板組構成,鋼板組的一端固定在搖架上,另一端固定在基座上。基座完全采用焊接工藝,從外面看像一個多面體鐵箱,基座上安裝有電力驅動導引機械、制動機械和部分氣動設備,而基座及其上面的各種部件組成了火箭炮發射裝置的旋轉系統。
電力驅動導引機械可使定向管組在垂直平面上俯仰0~55度,水平方向上可以旋轉172度,即左旋102度,右旋70度,右旋受限的原因在于右面安裝了一個瞄準儀。驅動導引機械主要靠電力驅動方式,也可以使用手動方式,分為升降機械和旋轉機械。升降機械安裝在基座中央,主要負責定向管組垂直方向的俯仰,其主導齒輪與固定在搖架上的扇形齒輪嚙合。旋轉機械安裝在基座左側,其主導齒輪與定向管組架底部的滾珠座圈軸盤嚙合。無論電力驅動還是手動,炮手們都需要先打開控制垂直或水平方向旋轉的電磁離合器。
所有定向管都安裝在一個鋼鐵框架內,正面連接著旋轉支撐系統。框架上有一些翼板和工具箱、備用零件箱,翼板上可以安裝照明燈,后部翼板在裝彈和卸彈過程中可起到支撐火箭彈的作用,前部翼板用于放置工具箱和零件箱。框架下用于水平旋轉的滾珠座圈直徑約1200毫米,里面放有直徑為25毫米的滾珠。鋼鐵框架通過一根橫梁和兩根縱向立柱固定在卡車底盤上,立柱底部用拉緊器連接著底盤翼梁,在起到固定作用的同時,還可分擔一部分火炮重量。駕駛室后面設有備用輪胎固定器,這種輪胎固定器與烏拉爾-375D卡車底盤配套的固定器不同,是經過改裝的。為了給維修人員在攀爬定向管組時提供方便,輪胎固定器上還專門設置一些腳踏板。備用輪胎左側是一個60升的副油箱,原型車是將該油箱放置在底盤之下的,用作火箭炮發射車后,就將其上移至現在的位置。鋼鐵框架(即備胎與定向管組之間)前面主要是工具箱和檢修平臺,另外還有兩個座位,用于短途搭載士兵(如一次齊射后的陣地轉移),當長途行進時,班組乘員們都要坐在裝甲運輸車或運輸-裝彈車里。
火控系統可以使火箭炮進行單射和齊射,齊射時間大約持續20秒,在此期間,脈沖式傳感器可為每枚火箭彈點燃發動機,電源主要來自于安裝在駕駛室內的分電器或外置的操縱臺。瞬間脈沖電流可以點燃火箭彈的發火管,隨后火焰進入彈體發動機的燃料艙中央管道,從而引燃發動機。高溫高壓氣體頂破彈體后蓋,從噴口呼嘯而出。火箭彈發動機的推力達600~800公斤力,于是彈體上的制動銷釘掙脫定向管制動裝置的束縛,脫膛而出。在離開定向管的瞬間,彈體上的平衡翼自動打開。飛行150-450米期間,引信保險自動打開,這意味著火箭彈一旦遇到目標后就會爆炸。裝填彈藥時,BM-21火箭炮主要采用手工方式,不過在運輸一裝彈車的幫助下操作起來也很方便。車上裝備有一種三軸自動裝彈機,機上有2個9F37型彈架,每個彈架上可放下20枚火箭彈。
9M22U(M-210F)破片一爆破彈是BM-21火箭炮最常用的一種火箭彈,根據目標性質的不同,該彈可安裝不同的引信,當對目標進行瞬間打擊時就使用能讓火箭彈發揮強殺傷性的引信,當對目標進行長時間打擊時就使用讓火箭彈發揮強爆破性的引信。該型火箭彈的最大射程為20.75公里,但如果對近距離目標實施打擊時,就要用上一種原始的工具——大小不同的阻力環。使用小阻力環時,火箭彈射程為12~15.9公里,使用大阻力環時距離降至12公里。理論上,9M22U型火箭彈最小打擊距離為1500米。40管火箭炮進行一次齊射時,對有生力量的毀傷范圍為1000平方米,對非裝甲車輛的毀傷范圍為840平方米。
為了保證齊射的準確性和穩定性,BM-21火箭炮上還安裝有整車制動設備,特別是底盤液壓支撐裝置和一系列彈簧減震系統可以防止車身移動,隨著火箭彈有秩序地射出,BM-21火箭炮車身產生的搖晃并不厲害。BM-21火箭炮對氣候的適應性也較強,可以零下40攝氏度和零上50攝氏度之間正常使用。炮車上還安裝有信號設備及其輔助電子設備和滅火設備,另外BM-21火箭炮在不同時期換裝不同的無線電設備,如R-106M和R-108M電臺等。
BM-21火箭炮的行走系統起初主要應用烏拉爾-375D載重卡車底盤,驅動規格為6×6。該車使用V型8缸汽油機,型號為吉爾-375,在每分鐘3200轉時的最大輸出功率為180馬力,采用雙齒輪干式離合器和5級變速器。由于卡車安裝了輪胎氣壓中央調節系統,BM-21火箭炮擁有較高的行駛速度,公路最大行駛時速為75公里。炮車還可跨越1.5米深的無障礙淺灘。進入20世紀70~80年代后,它們開始更換為烏拉爾4320卡車底盤,以適應蘇聯汽車工業轉產的需要。
“冰雹-V”空降兵齊射火箭炮
1967年,蘇軍空降師開始裝備BM-21V“冰雹-V”空降兵齊射火箭炮。該型火箭炮可在任何氣候條件下全天候毀傷敵有生力量和裝備。該炮包括BM-21V發射系統、122毫米非制導火箭彈、火控系統和彈藥運輸車。
BM-21V發射系統主要采用BM-21火箭炮的部件,選用機動性更強的嘎斯66B載重卡車底盤,發射系統布局合理,充分考慮到空降兵武器的應用特點——結構緊湊,重量輕便。為減輕發射系統重量,定向發射管數從40根減至12根。定向管性能與原來相比并無太大差別:長3米,內部直徑122.4毫米,內壁設有“門”型螺旋凹槽。12根定向管分上下兩層排列,每層6根。定向管組固定在旋轉基座上,旋轉基座安裝在嘎斯-66V卡車底盤的后軸線上方,基座上安裝有升降(俯仰)機械、瞄準儀及相應電子設備。底盤前部有兩個機械千斤頂,用于射擊時增加發射系統的穩定性。BM-21V從軍狀態轉入戰斗狀態時僅需3.5分鐘。
該炮的升降機械有一個補充的機械裝置,被稱作駕駛室保護裝置,射擊時當定向管組正好位于駕駛室上方時,機械滑輪將進入一個特制的模板中,強制定向管組與地面呈15度角,這樣就可以保證駕駛室的安全。BM-21V可進行單射和齊射,齊射持續時間為6秒。它可以使用“冰雹”火箭炮家族所有型號的火箭彈,但最常用的仍是9M22U火箭彈。BM-21V或箭炮采用地面裝彈方式,一次裝彈時間為5分鐘。在夜間射擊時,可以使用照明燈幫助讀取瞄準儀上的刻度。
BM-21V火箭炮底盤使用V型8缸汽油機,型號為ZMZ-66,在每分鐘3200轉時最大輸出功率為115馬力,采用單齒輪干式液壓離合器和4級變速器。BM-21V所用的嘎斯-66B卡車底盤驅動規格為4×4,前部軸橋是斷開的,前后車輪的懸掛裝置是一體的,在縱向半橢圓彈簧組上連接著雙側半縮進式液壓減震器。該底盤同樣裝有輪胎氣壓中央調節系統。駕駛室外面罩有帆布車篷,當火箭炮進行空降時可將其拆下。
這種火箭炮具有較高的行進速度,在崎嶇道路上機動的能力依然強勁,公路最大行駛時速可達85公里。在無任何前期準備的情況下,BM-21V火箭炮可穿越0.8米深的淺灘。使用軍用運輸機投送BM-21V火箭炮時,既可以采用機場降落的方式,也可以直接空投,空投時必須使用專門的空降平臺和多傘衣降落傘。BM-21V火箭炮安裝有滅火設備、R-105M超短波無線電臺和電子擴音器,駕駛員還配備有紅外夜視儀。
“冰雹-P”便攜式單管火箭炮
1965年6月,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政府請求蘇聯為在南方與美國侵略軍艱苦對抗的越共游擊隊開發重量輕、威力大的便攜式火箭炮。位于圖拉的運動及狩獵武器中央設計研究局(TsKIBSOO)受領了研發9K132(TKB-042)便攜式火箭炮的任務,設計局向北越軍代表拿出兩套方案,一種是人員攜行式單管火箭炮,另一種是使用嘎斯69卡車底盤的多管火箭炮,最后北越軍代表選擇了前者,并定名為BM-21P“冰雹-P”。1965年7月24日至8月19日,設計師對“冰雹-P”火箭炮進行測試,1966年科夫羅夫機械廠開始批量生產,隨后共向北越提供了數百門。1968年,越共游擊隊首次用“冰雹-P”火箭炮密集轟擊了美軍駐南越西貢附近的一個大型空軍基地。除了越南人,上世紀80年代,古巴派往埃塞俄比亞、安哥拉的志愿軍,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甚至反對蘇聯入侵的阿富汗“圣戰者”都廣泛使用這種特殊的武器,而它的“娘家人”蘇聯紅軍卻從未裝備過這種火箭炮。
“冰雹-P”是一種單管滑膛火箭炮,定向管安裝在可折疊的輕型三角架上,并帶有升降裝置和瞄準具。為提高射擊的穩定性,三角架的前支腳上安裝了助鋤。定向管設計完全借鑒了BM-21“冰雹”原型炮的經驗,內壁上也設有“門”型凹槽以幫助火箭彈發射出膛的瞬間產生旋轉,不過該定向管較原型炮略短些,升降裝置可以使定向管在垂直平面內的10~40度范圍內進行俯仰。在不移動整體炮身的情況下,定向管可以在水平方向上進行14度的旋轉。“冰雹-P”火箭炮全重55公斤,可拆分后裝在兩個馱包內:定向管25公斤,炮架28公斤,從攜行狀態進入戰斗狀態時只需要2.5分鐘(指從馱包里取出來到發射出第一枚火箭彈的時間),反之亦然。
“冰雹-P”火箭炮使用輕型雙節式9M22M“冰雹-P”122毫米非制導火箭彈,采用單加壓燃燒室活門巡航火箭發動機和破片-爆破戰斗部,彈重46公斤,最大射程10.8公里,每分鐘可發射1枚火箭彈。火控系統采用自帶供電設備的密封式外置操縱臺,供電設備與火箭炮操縱臺之間的電線長20米。“冰雹-P”火箭炮的瞄準設備為PBO-2瞄準具和羅盤。“冰雹-P”的最大特點是使用時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越共游擊隊在戰爭期間經常將這種火箭炮隱藏在稻田地里,一旦戰斗需要的話,立即派人啟用它們。憑借其安全可靠的性能,“冰雹-P”可以發揮出非常好的作用,有時射擊行動就像在靶場上進行的一樣,準確而高效,很少發生故障。
“冰雹-1”齊射火箭炮
BM-21“冰雹”火箭炮列裝后,雖然獲得基層部隊的廣泛好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作戰經驗的豐富,單一的“冰雹”火箭炮品種在打擊前線多樣化的敵軍目標時仍暴露出許多不足。于是在1974年,早已完成新一輪機械化和摩托化改造的蘇聯陸軍將新衍生出來的“冰雹-1”火箭炮(工程代號“9P138”,西方稱為BM-21B)列裝到團級部隊。與之前“冰雹”火箭炮主要裝備師級部隊不同,蘇軍作戰團的戰線寬度與縱深距離要少一些,因此火箭炮的射程要求也相應縮短至15公里左右,“冰雹-1”恰恰滿足了這些部隊的需求。值得一提的是,蘇軍不同兵種團所用的“冰雹-1”火箭炮居然采用不同的底盤,摩步團及其營級分隊就裝備了采用吉爾-131卡車底盤的“冰雹-1”火箭炮,而坦克團裝備的“冰雹-1”卻是使用MT-LB履帶式火炮牽引車底盤。
“冰雹-1”火箭炮的組成部分包括:發射系統、122毫米非制導火箭彈、火控系統和運輸車。與“冰雹”原型炮相比,“冰雹-1”的發射系統完全復制了原型炮的設計和布局,唯一不同的是,中央液壓千斤頂直接與定向管組相連,定向管組下面沒有支撐框架,這樣就使得定向管組下兩層中央部分被去掉4根定向管,變成36根定向管,分4層排列,上兩層各10根,下兩層各8根。此外,無論使用吉爾131卡車還是MT-LB裝甲車底盤,“冰雹-1”發射車在行進過程中炮口總是朝后的,射擊前炮口才轉至前方,定向管組整體后縮1米左右,并與車身形成35度角,從而傾斜發射。在“冰雹-1”火箭炮研制過程中,合金精密儀表設計局獲得了一種性能可靠的液壓系統,可以取代“冰雹”原型炮定向管組下面的電子驅動裝置,從而節省了空間,這使得定向管組與地面之間的距離縮小,給裝彈工作帶來便利。“冰雹-1”火箭炮也配備有瞄準儀、升降機械和相應的電子設備。為保證射擊穩定性,發射車底盤尾部安裝有可折疊的液壓千斤頂支柱,在火箭炮發射時,這些支柱打開后觸地支撐。
“冰雹-1”火箭炮使用特制的122毫米非制導火箭彈,最大射程為14公里,總質量為57公斤。戰斗部內安裝有一個圓柱型破片炸藥組,與原型炮的火箭彈相比,其對敵有生力量和裝備的殺傷力提高了一倍。“冰雹-1”火箭炮還可使用9M28S型燃燒彈,最重要的是它可以使用BM-21火箭炮所有型號的火箭彈。它的火控系統支持單發與齊射,它也裝備有一個為火箭彈點火的電池組,作為電源和脈沖傳感器使用。點火過程既可以在駕駛室內操縱,也可以在60米外遙控。“冰雹-1”火箭炮在零下40攝氏度和零上50攝氏度之間均可正常發射。
至于“冰雹-1”火箭炮所使用的兩款發射車底盤,采用吉爾-131卡車底盤的9P138發射系統具有公路機動能力強的優點,該底盤采用吉爾-131V型8缸汽油機,每分鐘3200轉時的輸出功率為150馬力,采用單齒輪干式離合器和5級變速器。9P138發射系統所用的吉爾-131卡車有3個車軸和6個車輪,前軸橋為轉向軸,軸橋懸掛裝置安裝在縱向半橢圓型彈簧片組上,并使用雙側液壓套管式減震器,中軸與后軸的懸掛裝置也安裝在縱向半橢圓型彈簧片組上,底盤上安裝了輪胎氣壓中央調節系統,其公路最大行駛速度為80公里,在起伏不平的道路上行進時,機動性能依然非常出色,并且在無需任何準備的情況下就可以跨越1.4米深的淺灘。至于采用MT-LBU履帶式底盤的9P139型發射系統則具備水陸兩棲開行能力,不過它的產量很小,原因在于這種火箭炮是準備給戰斗部隊的第二梯隊使用的,沒有使用裝甲的必要,況且履帶車輛的生產成本要遠高于輪式車輛。
“一度音”齊射火箭炮
到了20世紀80年代,曾經紅火的BM-21“冰雹”火箭炮在人們心目中變得過時了,系統零部件因為長時間磨損變得老舊,況且火箭彈的保存期也只有20年,必須進行更新換代了。于是在80年代中期,“冰雹”系列火箭炮的生產企業合金精密儀表設計局開發出9K59“一度音”齊射火箭炮,主要用于打擊有生力量、非裝甲車輛及短距離戰術縱深內布雷。與BM-21“冰雹”火箭炮相比,“一度音”的毀傷面積增加了6-7倍,抵達陣地的時間縮短了1/4。
1988年,“一度音”火箭炮列裝,然而受到蘇聯在1985~1991年實施經濟和政治改革所導致的社會混亂影響,未能在軍隊中廣泛應用。“一度音”主要包括發射系統、122毫米非制導火箭彈、火控系統和運輸裝彈車。發射系統的研發代號為“9A51”,仍采用傳統布局,但發射車改用烏拉爾4320卡車底盤,機動性能更加優異。與“冰雹-1”火箭炮一樣,“一度音”也采用液壓傳動與支撐系統,從而大大減輕了重量。安裝了50根定向管的“一度音”火箭炮只比帶40根定向管的原型炮重了200公斤。50根定向管分5層排列,上3層各為11根,第4層為9根,第5層為8根,下兩層中間空出的部分用于安裝支撐定向管組用的液壓千斤頂。從外表來看,“一度音”火箭炮與原型炮最明顯的區別在于:定向管組外面安裝了一個箱式外套,其作用是為了保護定向管在射擊過程中不會因為溫度過高而彎曲變形。定向管組安裝在旋轉基座上,同時配備有瞄準儀、升降旋轉裝置、電子裝備和液壓設備。水平旋轉與垂直升降的過程都可能通過遙控完成。與BM-21火箭炮相比,“一度音”增大了水平方向上的旋轉角度,原因在于取消了原有的機械瞄準具。為了提高射擊穩定性,底盤尾部安裝了液壓支柱。
“一度音”火箭炮可以使用BM-21的所有122毫米非制導火箭彈,同時可以使用一些特制的盒式火箭彈,彈體內安裝有反坦克和反步兵地雷。此外,軍火專家們還專門為這種火箭炮研發了幾種新型高效火箭彈,例如,總重70公斤的破片爆破彈,長3073毫米,可分離式戰斗部重26公斤,安裝有遙控和接觸式引信。火箭彈發射后,利用遙控器可以使戰斗部與彈體分離,在降落傘的作用下垂直落向地面。到達地面后,接觸式引信引爆戰斗部。這樣,戰斗部就可以形成一個圓形的毀傷區域,與BM-21火箭炮的9M22U火箭彈相比,威力增加了5倍。直到今天,這些新型火箭彈還在被“冰雹”火箭炮的改進型使用。
“一度音”火箭炮可以進行單擊,也可以進行齊射,齊射時間持續30秒。射擊過程可以在駕駛室內操作,也可以遙控。整個火箭炮組人員只有3人,而“冰雹”原型炮為7人,改進型為6人。該炮配備有9T232M型運輸裝彈車。裝彈車上配備了一種帶有特制夾具的電動裝載機,使得裝彈過程變得很簡便。借助這種裝載機,裝彈工作縮短至10分鐘。
“一度音”火箭炮發射車采用了烏拉爾-4320卡車底盤,該卡車具有較強的機動性能,使用非常經濟適用的YaMZ-740式V型8缸水冷柴油機,在2600轉/分的情況下的最大輸出功率為210馬力,采用特制的雙齒輪干式離合器和5級變速器。炮車共有3個車軸和6個車輪,前軸橋為轉向軸,軸橋懸掛裝置安裝在縱向半橢圓型彈簧片組上,并使用雙側液壓套管式減震器,中軸與后軸的懸掛裝置也安裝在縱向半橢圓型彈簧片組上,底盤上安裝了輪胎氣壓中央調節系統。該炮的公路最大行駛時速為85公里,車上共攜帶270升燃油,其中主油箱裝210升,副油箱裝60升,這些燃油可保障發射車一次性行駛990公里,而使用汽油機的BM-21“冰雹”火箭炮只能搭載360升燃油,且一次加滿油后的最大行程僅750公里。“一度音”炮車的越野性能也非常好,可以輕松爬過28度以下的斜坡,跨越1.5米深的淺灘。
“一度音”火箭炮還裝備有越短波無線電臺和滅火設備。
“冰雹-M”海軍艦載齊射火箭炮
BM-21“冰雹”火箭炮在陸軍部隊的優異表現,很快引起了蘇聯海軍的重視,他們主要想把BM-21改造成艦用火箭炮,利用其強大火力攻擊岸防目標,比如在搶灘登陸前可以用它掃清登陸場上的所有抵抗力量。對于艦用火箭炮來說,因為沒有重量上的嚴格限制,所以設計師們就為其增加了自動裝彈機械,既提高了射速,又減少了戰斗班組的人員數量。從另一方面看,為提高火箭炮在波濤洶涌條件下的射擊準確性,也必須要有強大的穩定設備和先進的火控系統。因此在1966年,合金精密儀表設計局(原第147科研所)的設計師們放棄了對BM-21簡單改造的計劃,轉而專門啟動了一個研發艦載火箭炮的項目。
這種火箭炮被命名為“冰雹M”,工程代號“A-215”,由傳承自BM-21的MS-73發射系統(40管制)、自動裝彈機、裝有160枚9M22U火箭彈的載彈車、“暴風雨-1171”火控系統和遠距離激光測距瞄準儀等部分組成。1972年3月20日至5月7日,“冰雹-M”火箭炮在波羅的海進行艦載射擊試驗,使用的船只為1171型BDK-104坦克登陸艦。與陸基型“冰雹”火箭炮不同,“冰雹-M”可以快速裝填彈藥(一次裝彈約2分鐘),垂直升降與水平旋轉的范圍也較前者分別增大26%和29%。設計方案要求在6級海浪以下的環境中,“暴風雨-1171”火控系統都能保持“冰雹-M”的穩定射擊,并在兩次射擊間隙為火箭炮提供準確的指揮數據(每次射擊持續時間僅0.8秒)。但在實驗過程中,“冰雹-M”仍暴露出許多技術缺陷,主要集中在裝彈與瞄準方面。另外,設計師們還發現了一個在設計之初就預見到的問題,那就是激光測距儀的不穩定性。為此,直到1978年,“冰雹-M”火箭炮才裝備到海軍艦艇上,主要提供給1171型和1174型登陸艦。蘇聯解體后,俄羅斯海軍在其建造的21360型“暴徒”級巡邏艦“阿斯特拉罕”號的艦艉繼續裝備了“冰雹-M”火箭炮。
“冰雹-PD”海軍齊射火箭炮
與“冰雹-M”不同,BM-21PD“冰雹-PD”火箭炮(綽號“堤壩”)雖然也是海軍型號,卻不是艦載,而是在陸上使用,主要用于艦艇基地進出口保衛和海上邊境警戒。其實,許多國家都在積極研發這種功能的火箭炮,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防止蛙人攻擊,特別是對停泊在港口的艦船來說,蛙人是它們最大的威脅。同時,蘇聯海軍還曾發生過1955年“諾沃羅西斯克”號戰列艦疑似被意大利蛙人擊沉的慘痛教訓。于是,蘇聯研發“堤壩”反蛙人火箭炮系統,以抵御蛙人和微型潛艇的攻擊。
“冰雹-PD”的組成包括使用烏拉爾-375D或烏拉爾-43201底盤的BM-21PD發射系統、95T/95TM運輸一載彈車和PRS-60火箭彈。其中PRS-60火箭彈以9M28為基礎,采用了反跳彈設計方法,射程為300~5000米之間。與陸基型-“冰雹”火箭炮不同的是,“冰雹-PD”配備了目標指示儀,并在火箭彈戰斗部內埋下可接收目標指示信號的方位調整器。為提高打擊效率,PRS-60火箭彈的質量較9M22U火箭彈增加了一倍,達到20公斤,于是該火箭彈的總質量為75.3公斤,彈長2.756米,戰斗部占據了彈體的絕大部分。該火箭彈還具有深水炸彈的打擊功效,其射擊深度在3-200米之間。